“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
周恩来亲笔信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即日起,本报推出“革命文物寻初心 红色基因永传承”系列报道,向读者讲述渝中区等10个区县珍贵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这些区县在保护、管理、运用革命文物,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
周恩来亲笔信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5-20

开栏的话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即日起,本报推出“革命文物寻初心 红色基因永传承”系列报道,向读者讲述渝中区等10个区县珍贵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这些区县在保护、管理、运用革命文物,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在被考验中,这一代男女青年,是毫不畏缩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

1941年2月1日,皖南事变发生后的危急关头,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给身在延安的记者范元甄写下一封约400字的信。时光匆匆,这封长27.8厘米、宽20.7厘米的《周恩来致范元甄的信》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周恩来为何要写这封信?5月14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奇柯向重庆日报记者道出了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系列反共行动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在战时首都重庆,周恩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是年1月18日,《新华日报》冲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刊出周恩来两条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党中央基于安全考虑,曾来电让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等紧急撤回延安。周恩来深刻认识到皖南事变形势的严重性和他在国民党统治中心所能发挥的作用,坚毅地说:“我要坚持到最后!”1月27日,中央同意叶剑英返延,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留渝及干部逐步撤退的建议。这封信,就是由叶剑英从重庆带到延安的。

信中,周恩来将同志们在渝坚持斗争、积极工作、乐观生活的情景告诉正在延安学习、曾经在渝战斗的《新华日报》记者范元甄,勉励她刻苦学习。这位记者,是战争年代《新华日报》少数女记者之一,在周恩来影响下进入《新华日报》。

周恩来在信中用“忙碌、紧张和愤慨”描述皖南事变发生时同志们的状态和情绪,并写道:“整个红岩嘴,曾家岩以及化龙桥——都是你曾经到过住过的地方的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手携手地肩并肩地一道奋斗,一道工作。”

他还写道:“有些人正在无言地走向各方,有些人正在准备坚持到底。紧张而又镇静,繁忙而又愉快……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在被考验中,这一代的男女青年,是毫不畏缩地站在自己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

马奇柯介绍,周恩来亲笔信提到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为“有些人正在无言地走向各方”,是指南方局逐步撤退一部分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以减小损失;第二个群体为“有些人正在准备坚持到底”,这是指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留渝同志们。

“这封信说明了时局的严峻性和斗争的复杂性,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周恩来和战友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周恩来崇高政治品格、伟大精神风范的缩影和见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马奇柯说,当时,留渝的同志都做好了随时为党牺牲的准备。周恩来告诉他们,皖南事变的发生,是“拂晓前的黑暗”。最终,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1988年10月,范元甄将这封信捐赠红岩革命纪念馆。如今,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馆藏10万余件,其中,珍贵可移动文物3675件(套)。

马奇柯说,该馆正通过“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方式,让革命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当下,这些珍贵革命文物鼓舞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
周恩来亲笔信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2021-05-20 09:12:28 来源: 0 条评论

开栏的话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即日起,本报推出“革命文物寻初心 红色基因永传承”系列报道,向读者讲述渝中区等10个区县珍贵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这些区县在保护、管理、运用革命文物,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在被考验中,这一代男女青年,是毫不畏缩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

1941年2月1日,皖南事变发生后的危急关头,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给身在延安的记者范元甄写下一封约400字的信。时光匆匆,这封长27.8厘米、宽20.7厘米的《周恩来致范元甄的信》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周恩来为何要写这封信?5月14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奇柯向重庆日报记者道出了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系列反共行动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在战时首都重庆,周恩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是年1月18日,《新华日报》冲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刊出周恩来两条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党中央基于安全考虑,曾来电让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等紧急撤回延安。周恩来深刻认识到皖南事变形势的严重性和他在国民党统治中心所能发挥的作用,坚毅地说:“我要坚持到最后!”1月27日,中央同意叶剑英返延,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留渝及干部逐步撤退的建议。这封信,就是由叶剑英从重庆带到延安的。

信中,周恩来将同志们在渝坚持斗争、积极工作、乐观生活的情景告诉正在延安学习、曾经在渝战斗的《新华日报》记者范元甄,勉励她刻苦学习。这位记者,是战争年代《新华日报》少数女记者之一,在周恩来影响下进入《新华日报》。

周恩来在信中用“忙碌、紧张和愤慨”描述皖南事变发生时同志们的状态和情绪,并写道:“整个红岩嘴,曾家岩以及化龙桥——都是你曾经到过住过的地方的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手携手地肩并肩地一道奋斗,一道工作。”

他还写道:“有些人正在无言地走向各方,有些人正在准备坚持到底。紧张而又镇静,繁忙而又愉快……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在被考验中,这一代的男女青年,是毫不畏缩地站在自己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

马奇柯介绍,周恩来亲笔信提到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为“有些人正在无言地走向各方”,是指南方局逐步撤退一部分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以减小损失;第二个群体为“有些人正在准备坚持到底”,这是指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留渝同志们。

“这封信说明了时局的严峻性和斗争的复杂性,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周恩来和战友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周恩来崇高政治品格、伟大精神风范的缩影和见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马奇柯说,当时,留渝的同志都做好了随时为党牺牲的准备。周恩来告诉他们,皖南事变的发生,是“拂晓前的黑暗”。最终,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1988年10月,范元甄将这封信捐赠红岩革命纪念馆。如今,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馆藏10万余件,其中,珍贵可移动文物3675件(套)。

马奇柯说,该馆正通过“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方式,让革命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当下,这些珍贵革命文物鼓舞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