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启动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
据介绍,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将同时开展四项新行动,进一步解决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突出问题,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重庆启动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5-31

本网之前报道:实施四项“减负”新行动!重庆加大对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

重庆日报讯 (记者 张亦筑)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前期开展系列减负放权的工作基础上,启动我市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简称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

据介绍,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将同时开展四项新行动,进一步解决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突出问题,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具体包括:

开展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决策担责问题,市科技局等三部门将按职责分工,结合我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和风险防控机制,指导、推动和督促试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

开展科研人员保障激励行动。加大市级科技计划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研究扩大青年科学家项目比例,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进行摸底,形成人才清单,提供相关服务。推动财务审计相关工作与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要求一致,督查智力密集型项目,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劳务费和间接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我市重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链融合发展,从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团队等方面加强专题研究,给予更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新型研发机构的统计指标,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平台。

开展政策宣传行动。对近年来出台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并动态更新,通过宣传解读、采访专家、收集案例、总结典型经验等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基层落实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实落地。

据介绍,2019年以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针对精减表格、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检查瘦身等内容开展了减负专项行动,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其中,为切实减少基层填报工作量,相关部门简化了申报书表格和证明材料,申报书从30页减少到10页,项目申报全面“无纸化”;精简项目申报流程,由52个步骤精简为24个步骤,在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科技统计等环节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同时,我市还加大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探索力度,通过深化科研项目用途包干、经费使用、项目实施的“三包干”,实施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计划,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权。

此外,我市还持续推进项目检查瘦身,支持经费20万元及以下项目结题取消会议评审,引入“飞行检查”,强化科技计划监督检查结果的信息共享互认。系统整改“四唯”负面清单,对发现的“四唯”问题整理形成负面清单,系统整改,树立好科技评价导向,改进学科、学校评估。

“以前申请科研项目,要写20多页的申报书、30多页的预算申请,花费大量精力编制预算申报书。精简后,申报书在10页以内,大大提高了申报效率,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到项目研究上。”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负责人表示。

除了立项程序的简化,我市科研项目结题也实行“任务验收”,也就是说,不再单独组织财务验收,所有项目财务验收由项目单位自行组织实施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项目单位只需要在线提交项目经费决算简表,让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经费使用权。

“这样一来,科研人员真正得到松绑,不再需要‘立项前费尽心思编材料,立项后千方百计找发票’,把心思都放在搞科研上。”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快形成

预计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者将达290万人

目前,第二次重庆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正在进行中。此次调查由重庆市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组织实施,于去年10月启动问卷调查。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重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快形成,预计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者将达到290万人。

从科技工作者数量看

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科技工作者总量

根据调查结果,2019年,重庆市科技工作者总量为235.87万人。与2016年相比增长近54万人,年均增长9.12%。按照该趋势预测,2022年重庆市科技工作者总量将达到290万人。

科技工作者密度

以2019年重庆市常住人口3124.32万人计算,科技工作者的密度达到7.55%,较2016年的5.96%提高了1.59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的密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R&D人员数量

调查分析显示,2019年重庆市R&D人员151117人,按照总就业人数1704.54万人计算,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的数量约为89人,较2016年增加了37%,科技人力资源中R&D人员密度持续提高,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不断优化。

(R&D,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是科技工作者群体最核心的部分。)

从科研时间看

女性科技工作者时间更不够用

参与科研活动男女比例

调查分析显示,41%的科技工作者近三年从事过科研活动,其中性别差异较为明显,男性科技工作者近三年从事过研究活动的占49.7%,高于女性19.3个百分点。

科研工作时间是否够用

从可支配的科研时间来看,52%的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自己可以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够用,39%的表示自己可以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不太够用,9%的表示极不够用。

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科研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比男性科技工作者更突出,42.6%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认为可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不太够用,高于男性科技工作者6.2个百分点。

从参与科研项目看

42.2%科技工作者承担过科研项目

在三年内从事过科研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2.2%的承担(主持和参与)过研究或开发项目,近三年平均主持过科研项目1.5项,平均参与项目2.77项。不过,只有39.4%的科技工作者主持的项目是产学研合作项目。

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看

转化应用地主要集中在重庆

据调查报告分析,科技工作者近三年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或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情况占接近四成。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据悉,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转化地或应用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重庆本地,占89.7%;其次为四川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力推进,使重庆科技工作者的很多科技成果在四川省实现转化。

(记者 张亦筑 整理)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重庆启动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

2021-05-31 07:22:06 来源: 0 条评论

本网之前报道:实施四项“减负”新行动!重庆加大对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

重庆日报讯 (记者 张亦筑)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前期开展系列减负放权的工作基础上,启动我市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简称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

据介绍,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将同时开展四项新行动,进一步解决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突出问题,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具体包括:

开展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决策担责问题,市科技局等三部门将按职责分工,结合我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和风险防控机制,指导、推动和督促试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

开展科研人员保障激励行动。加大市级科技计划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研究扩大青年科学家项目比例,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进行摸底,形成人才清单,提供相关服务。推动财务审计相关工作与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要求一致,督查智力密集型项目,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劳务费和间接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我市重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链融合发展,从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团队等方面加强专题研究,给予更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新型研发机构的统计指标,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平台。

开展政策宣传行动。对近年来出台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并动态更新,通过宣传解读、采访专家、收集案例、总结典型经验等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基层落实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实落地。

据介绍,2019年以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针对精减表格、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检查瘦身等内容开展了减负专项行动,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其中,为切实减少基层填报工作量,相关部门简化了申报书表格和证明材料,申报书从30页减少到10页,项目申报全面“无纸化”;精简项目申报流程,由52个步骤精简为24个步骤,在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科技统计等环节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同时,我市还加大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探索力度,通过深化科研项目用途包干、经费使用、项目实施的“三包干”,实施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计划,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权。

此外,我市还持续推进项目检查瘦身,支持经费20万元及以下项目结题取消会议评审,引入“飞行检查”,强化科技计划监督检查结果的信息共享互认。系统整改“四唯”负面清单,对发现的“四唯”问题整理形成负面清单,系统整改,树立好科技评价导向,改进学科、学校评估。

“以前申请科研项目,要写20多页的申报书、30多页的预算申请,花费大量精力编制预算申报书。精简后,申报书在10页以内,大大提高了申报效率,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到项目研究上。”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负责人表示。

除了立项程序的简化,我市科研项目结题也实行“任务验收”,也就是说,不再单独组织财务验收,所有项目财务验收由项目单位自行组织实施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项目单位只需要在线提交项目经费决算简表,让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经费使用权。

“这样一来,科研人员真正得到松绑,不再需要‘立项前费尽心思编材料,立项后千方百计找发票’,把心思都放在搞科研上。”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快形成

预计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者将达290万人

目前,第二次重庆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正在进行中。此次调查由重庆市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组织实施,于去年10月启动问卷调查。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重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快形成,预计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者将达到290万人。

从科技工作者数量看

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科技工作者总量

根据调查结果,2019年,重庆市科技工作者总量为235.87万人。与2016年相比增长近54万人,年均增长9.12%。按照该趋势预测,2022年重庆市科技工作者总量将达到290万人。

科技工作者密度

以2019年重庆市常住人口3124.32万人计算,科技工作者的密度达到7.55%,较2016年的5.96%提高了1.59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的密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R&D人员数量

调查分析显示,2019年重庆市R&D人员151117人,按照总就业人数1704.54万人计算,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的数量约为89人,较2016年增加了37%,科技人力资源中R&D人员密度持续提高,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不断优化。

(R&D,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是科技工作者群体最核心的部分。)

从科研时间看

女性科技工作者时间更不够用

参与科研活动男女比例

调查分析显示,41%的科技工作者近三年从事过科研活动,其中性别差异较为明显,男性科技工作者近三年从事过研究活动的占49.7%,高于女性19.3个百分点。

科研工作时间是否够用

从可支配的科研时间来看,52%的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自己可以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够用,39%的表示自己可以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不太够用,9%的表示极不够用。

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科研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比男性科技工作者更突出,42.6%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认为可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不太够用,高于男性科技工作者6.2个百分点。

从参与科研项目看

42.2%科技工作者承担过科研项目

在三年内从事过科研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2.2%的承担(主持和参与)过研究或开发项目,近三年平均主持过科研项目1.5项,平均参与项目2.77项。不过,只有39.4%的科技工作者主持的项目是产学研合作项目。

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看

转化应用地主要集中在重庆

据调查报告分析,科技工作者近三年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或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情况占接近四成。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据悉,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转化地或应用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重庆本地,占89.7%;其次为四川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力推进,使重庆科技工作者的很多科技成果在四川省实现转化。

(记者 张亦筑 整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