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卷档案揭秘70多年前重庆乡村建设 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9日15时50分讯(记者 伊永军)70多年前,以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重庆以璧山为中心,建立了“华西实验区”,开展了长达10年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华西实验区”也被称为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实验范围最大的实验区。今(9)日是第14个“国际档案日”,让我们一起走进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该馆现存的387卷晏阳初及华西实验区档案,为中国乡村建设研究及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在位于重庆璧山的地标性景点——秀湖汽车露营公园里,有关于晏阳初的石刻介绍,以及为纪念晏阳初修建的晏亭,还有“华西实验区”的模拟造型等,成为当地的网红景点,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1946年,晏阳初创办“华西实验区”,探索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以璧山为中心,辐射十县一局,范围覆盖巴县(今南岸、九龙坡、大渡口等地)、江北、合川、江津、永川、綦江、璧山、铜梁、荣昌、大足、北碚管理局。人口达532万,耕地面积1230万亩,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实验范围最大的实验区。
如今,有关“华西实验区”的387卷档案保存于璧山区档案馆。近年来,璧山区档案馆陆续对该批档案进行数字化整理、开放、出版,并选取专题图片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璧山区档案馆看到,这批档案涵盖了“华西实验区”组织机构、人事经费和开展农村经济建设、教育建设、卫生建设、自治建设等各个方面。
根据档案记载,晏阳初主张“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
晏阳初提出,“到乡间来求知道”“努力在农村当学徒”。在他的感召下,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怀着一腔热忱,从大城市来到华西实验区的小县城和农村过艰苦生活,“穿粗布大褂,住农民漏雨的房子”,长期跟农民一起生活,传播知识,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同农民为伍的独特风景。
璧山区档案馆副馆长罗杨表示,把这些档案进行整理和公布,就是希望有益于当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