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建院80周年收官之作《幸福之路·全面小康》 亮相国家博物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0日21时讯(记者 秦思思)今(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与公众见面,展厅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的公共空间——南、北三层平台。
据悉,此次展览以生动、直观的雕塑来展示旧中国积贫积弱、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贫困和新中国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安定、富庶的强烈反差,来揭示百年来中华大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此次展览最大的特色是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近百年来写实主义雕塑对劳动人民的塑造,从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第一座大型劳动人民主题雕塑刘开渠《农工之家》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院、60年代四川美院、70年代中央美院等分别创作的写实主义作品,展览中都有涉及和展示。
》》川美雕塑第四次进京展出 川美80周年院庆收官之作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与国家博物馆紧密合作的大型主题群雕《幸福之路·全面小康》,首创了雕塑反映新时代的第一批大型主题创作。此外,去年恰逢四川美术学院建院80周年,本雕塑也是川美80周年院庆的收官之作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大型主题群雕《幸福之路·全面小康》,是四川美术学院受国家博物馆委托所创作。川美雕塑系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创作完成了7组以真人等大的人、物结合典型性场景的大型主题群雕作品,全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川美雕塑继2020年抗疫主题群雕《冬去春来》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为时代增添了新的气象。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介绍,历史上,川美雕塑曾4次进京展出,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以川美雕塑家为代表的四川雕塑,开始在全国展露出独特、富有鲜明生活气息的写实主义创作风格。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的大型场景雕塑进京展,引起巨大轰动;第三次是1993年川美师生艺术成果展。“这次川美雕塑以大型群雕的方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道。

》》7组主题性雕塑作品 展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申晓南介绍,该组作品围绕“全面小康”选择的点一共有7个,其中包含脱贫攻坚,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文教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等。由于主题宏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反复构思。“仅雕塑小稿创作历时一个多月,为了确保高质量的艺术水准,川美主创团队四易其稿,最终确定了作品的表现内容与构图形式。”他说道。
进入雕塑放大阶段时,已经临近春节,很多外地师生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工作到除夕前两日,节后一周便又马上投入到新一轮工作中。创作团队每天早上8点准时从学校出发,驱车一个小时赶到40公里外的雕塑创作基地进行创作。
在泥塑创作后期攻坚阶段,雕塑系更多师生参与到创作中,人数最多的一天达到了56人,这也创下了川美雕塑集体创作人数的历史新高。最终,7组作品于2021年4月中旬全部按期创作完成,运往北京。
据悉,本次展览中四川美术学院的作品,既梳理了川美现实主义雕塑的传统,也展现了这一传统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思想的践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