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百年百篇》大型融媒体策划引高校师生共鸣:体现“真”精神
华龙网推出的《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重磅策划。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6日6时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实习生 梁浩楠 吴礼霜)最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推出的《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大型融媒体策划刷爆网络。截至目前,该策划已推出71期,浏览量超过1.5亿人次。该策划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尤其是在高校师生中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采访上百名师生,大家纷纷表示该策划感染力强,让人深思,引人共鸣,极具启发意义。
“真”英雄——
梁伯隆、罗世文、王超奎、喻克由……
“我大概离死期不远,请你们不要悲伤……我的死是为世界上千百万劳苦大众而死,我很感觉得光荣!”1930年10月30日,革命烈士梁伯隆在遗言中写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当主讲人讲到这里时,我心里猛然一动。”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魏新欣告诉记者。
“延安圣地正春风,含笑梅花映日红……”1938年,罗世文在重庆做地下工作时,写下这两首思念延安的诗。”重庆与延安相距千山万水,但遥远的距离并没有让他对延安的思念之情消减,反而越发炽烈。 这种革命者的坚定信仰,令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佳兆印象深刻。
让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家润最为动容的,是以身殉国、战死疆场的“断头将军”的王超奎。“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烽火岁月中的革命烈士,是多么的慷慨悲壮,也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1928年,喻克由被宣判死刑后,在给母亲的绝命书里写道:““儿不孝,不能养老还山……儿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信中的一字一句,都展现了喻克由的雄心抱负和侠骨柔情,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徐鑫十分感慨。
“真”感情——
“距离近”“有血有肉有感情”“仿佛穿越现场”……
“栏目中不仅有刘元安、梁伯隆、卢作孚,还提到了重庆城口、合川这些地方。这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无形中拉近了革命者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魏新欣表示。
张佳兆特别喜欢这个节目,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非常喜欢生动有趣的表达形式。栏目贴近革命者,从革命者的故事出发,不仅有历史的厚度,而且有血有肉,有真正的感情。”
“一封家书、一张老照片、一张借条……真实的图文史料和专家学者的深情讲述,让人仿佛穿越到了故事现场。” 李家润说,当看到王超奎的家书时,从中感受到他准备“捐躯赴国难”时坚毅的决心,顿时就肃然起敬。
“真”精神——
“敢为人先”“不屈不挠”“为国为民”……
“我觉得这个栏目呈现了一种‘真’精神,对国家的真情怀,对革命事业的真信仰,对身边亲朋的真深情。我们应该把对这种‘真’精神的敬仰换成一种践行。” 魏新欣说。
张佳兆认为,这些故事传递了一种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革命烈士身上,我看到尽管面临艰难险阻,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信念的坚守,对真理的追求。”
“这些故事诠释了革命先辈敢为人先、心怀天下的精神信仰。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回顾革命前辈们走过的那些路,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史明理。” 徐鑫说。
师生们纷纷表示,要把从节目中汲取的养分,转化为奋进的力量——“接下来,我会在教学中把栏目讲述的重庆革命故事,介绍给我的学生,然后和大家一起来践行‘真’精神。”“我要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同学、身边的亲朋好友,让重庆本土的革命精神永不褪色,永远在人们心中。”“我将把这种革命精神运用到论文写作、科研活动中,把这种精神将贯穿新闻理论学习和新闻实践的全过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