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英才汇重庆 数说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
重庆是成就梦想之地,良好的聚才平台引得八方人才纷至沓来,梦想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照进现实。

八方英才汇重庆 数说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6-18

重庆是成就梦想之地,良好的聚才平台引得八方人才纷至沓来,梦想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照进现实。

自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以来,重庆人才发展情况如何?

这组来自市委组织部的最新数据,向你数说何为“近悦远来”。

整体情况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才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人才总量达565.12万人

■新增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计划入选人才2780名,其中“两院”院士4名,数量质量创历史新高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3件,增长55.9%,人才贡献率预计突破38%

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增至43个

■大数据智能化领域有关学科专业人才规模超过25万人

■理工类在校生比例达到48.4%

■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对接专业的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2%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2.1%;

■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63个;

■新增超声医学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近10年“零新增”突破;

■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6万家,2020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4222家。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

一、“重庆英才”品牌全面唱响,人才强市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高质量实施重庆英才计划

2019年启动以来,遴选支持人才790名、团队162个。支持对象中,4人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女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实现全市“零”的突破。

二是高标准举办重庆英才大会

两届重庆英才大会集中引进优秀紧缺人才2504名、项目515个。

三是高水平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

举办引才活动500余场,推出网上直播招才活动,三年引进紧缺优秀人才2.5万余名。

二、围绕着力推动提质增效,教育兴市建设成果丰硕。

一是积极推动“双一流”建设

■出台《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意见》,签订《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协议》,累计投入40余亿元支持在渝高校“双一流”建设。

■重点支持43个市级一流学科建设,立项建设智能制造等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

■重庆大学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全球500强,工程、材料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二是大力引进优质高校联合办学

■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国科大重庆学院。

■引进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学院6个。获批新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5个。

三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入围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5所,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高职院校10所,数量位居全国第六。

三、智能化引领重点突破,科技创新水平不断跃升。

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累计首次突破900个、直接支持经费累计首次突破5亿元。

■2019年、2020年两次入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

■在《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排名从2018年的第98位升至2020年的第79位。

二是创新主体加快集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0.96%提高到1.57%

三是创新园区提档升级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开局良好,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中铝高端制造研究院等一批创新中心先后落地。

■完善两江协同创新区功能,引进30家高端创新机构。

■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14家、国家“双创”特色载体6个。

四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426个。

■全球最小间距显示屏、高速硅基光电子芯片、高塑性镁合金、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速器、国产化计算机等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陆续亮相,月球上第一株植物嫩芽、中国第二座汽车风洞相继诞生。

四、“近悦远来”生态日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良。

一是着力营造重才敬才的社会环境。

设立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的“重庆市杰出英才奖”,首批评选表彰29名。

二是着力营造有为有位的干事环境。

■新增专业技术二级岗并聘用高层次人才140名。

■出台“1+10”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方案,畅通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每年选派3000名人才到基层服务,累计为艰苦边远地区遴选培养人才2万余名。

三是着力营造实干实惠的创新环境。

■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最低比例提升至70%。

■分层分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旅游、配偶(子女)就业等17项优质服务。

■出台人才安居实施意见,累计提供人才公寓3万套,定向配租住房6万套。

2021年度接续推进工作计划

人才强市方面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

■办好引才活动,力争引进人才1万名以上。

教育兴市方面

■推进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的建设,新增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

■启动技工教育强基计划和“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

科技兴市方面

围绕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包括:

■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平台建设

■新认定20个以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新引进15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来渝合作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4500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达3万家

创新创业生态方面

■持续深化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包括落实高层次人才激励,健全人才评价体系等。

■滚动提供6万套定向配租住房支持青年人才安居。

数据来源:市委组织部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八方英才汇重庆 数说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

2021-06-18 06:31:52 来源:

重庆是成就梦想之地,良好的聚才平台引得八方人才纷至沓来,梦想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照进现实。

自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以来,重庆人才发展情况如何?

这组来自市委组织部的最新数据,向你数说何为“近悦远来”。

整体情况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才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人才总量达565.12万人

■新增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计划入选人才2780名,其中“两院”院士4名,数量质量创历史新高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3件,增长55.9%,人才贡献率预计突破38%

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增至43个

■大数据智能化领域有关学科专业人才规模超过25万人

■理工类在校生比例达到48.4%

■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对接专业的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2%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2.1%;

■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63个;

■新增超声医学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近10年“零新增”突破;

■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6万家,2020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4222家。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

一、“重庆英才”品牌全面唱响,人才强市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高质量实施重庆英才计划

2019年启动以来,遴选支持人才790名、团队162个。支持对象中,4人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女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实现全市“零”的突破。

二是高标准举办重庆英才大会

两届重庆英才大会集中引进优秀紧缺人才2504名、项目515个。

三是高水平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

举办引才活动500余场,推出网上直播招才活动,三年引进紧缺优秀人才2.5万余名。

二、围绕着力推动提质增效,教育兴市建设成果丰硕。

一是积极推动“双一流”建设

■出台《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意见》,签订《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协议》,累计投入40余亿元支持在渝高校“双一流”建设。

■重点支持43个市级一流学科建设,立项建设智能制造等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

■重庆大学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全球500强,工程、材料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二是大力引进优质高校联合办学

■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国科大重庆学院。

■引进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学院6个。获批新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5个。

三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入围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5所,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高职院校10所,数量位居全国第六。

三、智能化引领重点突破,科技创新水平不断跃升。

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累计首次突破900个、直接支持经费累计首次突破5亿元。

■2019年、2020年两次入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

■在《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排名从2018年的第98位升至2020年的第79位。

二是创新主体加快集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0.96%提高到1.57%

三是创新园区提档升级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开局良好,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中铝高端制造研究院等一批创新中心先后落地。

■完善两江协同创新区功能,引进30家高端创新机构。

■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14家、国家“双创”特色载体6个。

四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426个。

■全球最小间距显示屏、高速硅基光电子芯片、高塑性镁合金、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速器、国产化计算机等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陆续亮相,月球上第一株植物嫩芽、中国第二座汽车风洞相继诞生。

四、“近悦远来”生态日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良。

一是着力营造重才敬才的社会环境。

设立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的“重庆市杰出英才奖”,首批评选表彰29名。

二是着力营造有为有位的干事环境。

■新增专业技术二级岗并聘用高层次人才140名。

■出台“1+10”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方案,畅通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每年选派3000名人才到基层服务,累计为艰苦边远地区遴选培养人才2万余名。

三是着力营造实干实惠的创新环境。

■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最低比例提升至70%。

■分层分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旅游、配偶(子女)就业等17项优质服务。

■出台人才安居实施意见,累计提供人才公寓3万套,定向配租住房6万套。

2021年度接续推进工作计划

人才强市方面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

■办好引才活动,力争引进人才1万名以上。

教育兴市方面

■推进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的建设,新增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

■启动技工教育强基计划和“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

科技兴市方面

围绕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包括:

■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平台建设

■新认定20个以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新引进15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来渝合作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4500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达3万家

创新创业生态方面

■持续深化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包括落实高层次人才激励,健全人才评价体系等。

■滚动提供6万套定向配租住房支持青年人才安居。

数据来源: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 李辉]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