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
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蓄势聚能
5月31日至6月4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

重庆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
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蓄势聚能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6-25

2020年8月20日,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投运。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2021年5月11日,重庆高新区联合微电子中心,技术人员在硅基光电子实验室测试硅光芯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2021年3月5日,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5月31日至6月4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

重庆是本届论坛的主宾市,重庆代表积极参与活动,分享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经验,交流科技赋能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

同时,重庆也在向全球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版图正在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延伸,这座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正在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蓄势聚能。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十分关心、对重庆发展寄予厚望,两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重要任务之一。

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从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党领导下的重庆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跃升到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排名中跻身百强;

在《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排名中跻身百强。

……

科技创新,为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注入强大动力。

亮出“家底”全球“招亲”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力

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活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重庆组团参展,在现场刮起了一股“重庆旋风”。特别是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科创平台亮出“家底”全球“招亲”,备受瞩目。

建设战略科技平台,汇聚高端先进的创新资源,可以增强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力。通过丰富完善“一城多园”模式,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高起点创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高质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高效率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创新,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引进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研发机构43个,布局建设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296个,遴选在渝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项目44个……通过五区联动、高校协同、院所参与,正在加速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两江协同创新区突出“科创+产业”内涵,引进北京理工大学等建设研发机构35家,打造明月湖高新园区,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研发和产业生成体系。

长江模拟器、广阳岛野外观测站等平台落地,建设智慧广阳岛数字孪生平台……长江上游第一大江心绿岛——广阳岛,不仅是长江风景眼,更是科技赋能的生态智慧岛。

13个高新区大力发展芯片、机器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3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22个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正在着力打造本地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优势特色,成为科技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平台。

大科学装置从无到有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力

5月27日,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工。这是全球首个集成电子探针和X光探针的多维度多尺度表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服务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6月10日,长江模拟器示范基地在广阳岛揭牌,标志着长江模拟器正式落地。未来,它将作为长江流域智慧管理强有力的“核心大脑”,具有重建过去长江、认识现在长江、预测未来长江三大功能,建成国内外首个大型流域水系统综合模拟与调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从无到有,只是重庆壮大优势创新力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着力引进培育科技“主力军”、创新“先锋队”,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力。

高水平创新基地方面,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85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新增超声医学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农业领域首个、我市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新型研发机构方面,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大力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5家(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建设高端研发机构57家,开拓了抢占空天技术、集成电路、无人驾驶等未来科技竞争优势的新路径。

推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12所高校与中国科学院22个院所合作;支持在渝科研机构加快发展……高校院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准备金制度等财税政策,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2家、科技型企业达到30714家,已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重大技术项目“张榜招标”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创力

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聚焦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中车长客在全国率先突破交直流全自动切换核心技术,为轨道交通重庆江跳线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长安汽车开发出可兼容轿车、轿跑、SUV和MPV的纯电动车专用平台,并实现了电动车超级快充;中冶赛迪建成投产首条国产重轨生产线,打破了国外供应商对重轨生产线装备市场的垄断;江增船舶突破高效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目前国内最大型号的高效率涡轮增压器——CTA170涡轮增压器;重庆理工大学原创性开发纳米时栅技术,精度、分辨率等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跑水平……

近年来,我市聚焦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补齐创新链,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重大技术项目“张榜招标”,依托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创力。

通过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统筹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组织开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深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场景应用,“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不断壮大,“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快集聚,“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正成为重庆新名片。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

实行“一企一策”人才政策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源动力

2020年5月,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180nm成套硅光工艺。

从2018年10月注册成立到工艺发布,联合微电子创造了我国硅光领域具备对外流片能力的最快纪录。助推这项纪录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才。

针对联合微电子的特殊人才需求,重庆市科技局牵头实施“一企一策”试点,及时提供个性化的人才服务,让团队规模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20多人,其中博士近80人,行业领军人才8人。人才队伍中,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占四成。

目前,“一企一策”人才政策已在巴南国际免疫研究院、璧山康佳光电研究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扩大试点。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近年来,重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源动力。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和博士后支持计划,举办重庆英才大会、全球科学家高峰会等活动,引进外国高端人才1357人,“十三五”时期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00名。

完善人才发展政策。设立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构建基础前沿研究支持体系,恢复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设博士和博士后“直通车”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完善职称评价标准,转变职称评价主体,特殊人才特殊评价,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今年全市研发人员17.6万人,较2015年增长80%。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放宽紧缺急需的技能型外籍人才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出台人才安居实施意见,筹集人才公寓3万套,提供定向配租住房6万套,引进设置国际化医院7家。推出人才服务“快办”行动,建立市级部门、区县、用人单位三级联动的人才服务体系,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2420张,提供医疗、子女入学等便捷服务7.3万余人次,满意率达99%。

“揭榜挂帅”不问英雄出处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虹吸力

6月13日,重庆市科技局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发布,其中包括生态环保和汽车领域的三个项目,发布的榜单金额单项最高达1000万元。

“揭榜挂帅”是一种新型的科研项目组织方式,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公布,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以此解决重点行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让创新主体放开手脚、敢于创新。实际上,2020年重庆已经在全国率先探索重点项目“张榜招标”,首批榜单已取得成果。

近年来,重庆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以厚植创新创业社会土壤,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虹吸力,成效已经显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修订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4条,从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便利化服务四个方面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最后一公里”难题。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国内率先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结题备案制,开展减表、精简牌子等7项减负行动,精简项目管理步骤三分之一,项目申报书减少三分之二。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已为6268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06.14亿元,成为国务院第6次大督查推广的典型经验。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360个(次)、金额170.98亿元。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科研仪器设备11052台(套),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服务企业5580家次,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服务创新主体1.2万家,“易智网”建设“线上+线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成为科技成果的“摆渡人”。

推进川渝协同创新。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3个协同创新中心、6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成立,45个重点研发项目协同推进。川渝两地总价值约112亿元的1409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交换共享。总规模50亿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设立。

乘风破浪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重庆科技战线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增强重庆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
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蓄势聚能

2021-06-25 09:26:38 来源:

2020年8月20日,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投运。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2021年5月11日,重庆高新区联合微电子中心,技术人员在硅基光电子实验室测试硅光芯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2021年3月5日,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5月31日至6月4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

重庆是本届论坛的主宾市,重庆代表积极参与活动,分享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经验,交流科技赋能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

同时,重庆也在向全球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版图正在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延伸,这座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正在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蓄势聚能。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十分关心、对重庆发展寄予厚望,两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重要任务之一。

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从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党领导下的重庆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跃升到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排名中跻身百强;

在《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排名中跻身百强。

……

科技创新,为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注入强大动力。

亮出“家底”全球“招亲”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力

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活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重庆组团参展,在现场刮起了一股“重庆旋风”。特别是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科创平台亮出“家底”全球“招亲”,备受瞩目。

建设战略科技平台,汇聚高端先进的创新资源,可以增强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力。通过丰富完善“一城多园”模式,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高起点创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高质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高效率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创新,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引进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研发机构43个,布局建设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296个,遴选在渝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项目44个……通过五区联动、高校协同、院所参与,正在加速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两江协同创新区突出“科创+产业”内涵,引进北京理工大学等建设研发机构35家,打造明月湖高新园区,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研发和产业生成体系。

长江模拟器、广阳岛野外观测站等平台落地,建设智慧广阳岛数字孪生平台……长江上游第一大江心绿岛——广阳岛,不仅是长江风景眼,更是科技赋能的生态智慧岛。

13个高新区大力发展芯片、机器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3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22个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正在着力打造本地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优势特色,成为科技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平台。

大科学装置从无到有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力

5月27日,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工。这是全球首个集成电子探针和X光探针的多维度多尺度表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服务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6月10日,长江模拟器示范基地在广阳岛揭牌,标志着长江模拟器正式落地。未来,它将作为长江流域智慧管理强有力的“核心大脑”,具有重建过去长江、认识现在长江、预测未来长江三大功能,建成国内外首个大型流域水系统综合模拟与调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从无到有,只是重庆壮大优势创新力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着力引进培育科技“主力军”、创新“先锋队”,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力。

高水平创新基地方面,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85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新增超声医学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农业领域首个、我市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新型研发机构方面,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大力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5家(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建设高端研发机构57家,开拓了抢占空天技术、集成电路、无人驾驶等未来科技竞争优势的新路径。

推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12所高校与中国科学院22个院所合作;支持在渝科研机构加快发展……高校院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准备金制度等财税政策,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2家、科技型企业达到30714家,已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重大技术项目“张榜招标”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创力

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聚焦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中车长客在全国率先突破交直流全自动切换核心技术,为轨道交通重庆江跳线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长安汽车开发出可兼容轿车、轿跑、SUV和MPV的纯电动车专用平台,并实现了电动车超级快充;中冶赛迪建成投产首条国产重轨生产线,打破了国外供应商对重轨生产线装备市场的垄断;江增船舶突破高效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目前国内最大型号的高效率涡轮增压器——CTA170涡轮增压器;重庆理工大学原创性开发纳米时栅技术,精度、分辨率等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跑水平……

近年来,我市聚焦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补齐创新链,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重大技术项目“张榜招标”,依托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创力。

通过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统筹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组织开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深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场景应用,“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不断壮大,“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快集聚,“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正成为重庆新名片。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

实行“一企一策”人才政策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源动力

2020年5月,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180nm成套硅光工艺。

从2018年10月注册成立到工艺发布,联合微电子创造了我国硅光领域具备对外流片能力的最快纪录。助推这项纪录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才。

针对联合微电子的特殊人才需求,重庆市科技局牵头实施“一企一策”试点,及时提供个性化的人才服务,让团队规模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20多人,其中博士近80人,行业领军人才8人。人才队伍中,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占四成。

目前,“一企一策”人才政策已在巴南国际免疫研究院、璧山康佳光电研究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扩大试点。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近年来,重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源动力。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和博士后支持计划,举办重庆英才大会、全球科学家高峰会等活动,引进外国高端人才1357人,“十三五”时期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00名。

完善人才发展政策。设立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构建基础前沿研究支持体系,恢复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设博士和博士后“直通车”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完善职称评价标准,转变职称评价主体,特殊人才特殊评价,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今年全市研发人员17.6万人,较2015年增长80%。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放宽紧缺急需的技能型外籍人才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出台人才安居实施意见,筹集人才公寓3万套,提供定向配租住房6万套,引进设置国际化医院7家。推出人才服务“快办”行动,建立市级部门、区县、用人单位三级联动的人才服务体系,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2420张,提供医疗、子女入学等便捷服务7.3万余人次,满意率达99%。

“揭榜挂帅”不问英雄出处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虹吸力

6月13日,重庆市科技局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发布,其中包括生态环保和汽车领域的三个项目,发布的榜单金额单项最高达1000万元。

“揭榜挂帅”是一种新型的科研项目组织方式,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公布,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以此解决重点行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让创新主体放开手脚、敢于创新。实际上,2020年重庆已经在全国率先探索重点项目“张榜招标”,首批榜单已取得成果。

近年来,重庆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以厚植创新创业社会土壤,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虹吸力,成效已经显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修订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4条,从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便利化服务四个方面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最后一公里”难题。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国内率先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结题备案制,开展减表、精简牌子等7项减负行动,精简项目管理步骤三分之一,项目申报书减少三分之二。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已为6268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06.14亿元,成为国务院第6次大督查推广的典型经验。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360个(次)、金额170.98亿元。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科研仪器设备11052台(套),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服务企业5580家次,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服务创新主体1.2万家,“易智网”建设“线上+线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成为科技成果的“摆渡人”。

推进川渝协同创新。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3个协同创新中心、6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成立,45个重点研发项目协同推进。川渝两地总价值约112亿元的1409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交换共享。总规模50亿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设立。

乘风破浪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重庆科技战线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增强重庆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责任编辑: 曾家琪]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