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记|“西南第一路”建设背后那些事
1995年9月,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成渝间的距离缩短至4个小时车程。(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城市基础建设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潜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加快了高速公路、机场、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庆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6月12日上午8时,端午节假期首日,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出口,出城的车辆已排起长龙。
成渝高速,是重庆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数据显示,从1994年通车到2020年,成渝高速重庆段日均车流量从1.1万辆次增长至14.55万辆次,增长了13.03倍。
成渝高速,是西南地区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全国第三条高速公路,被称为“西南第一路”。它的建成通车,引领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进入了现代化交通时代——高速公路时代。
从重庆驾车到成都
曾经需要10多个小时
成渝高速建设前,连接重庆、成都的是一条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全长438公里的成渝公路。新中国成立后,虽多次整修改建,但仍不堪重负,不仅堵车严重,而且交通事故频发,已远不能适应成渝两地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早上开车从重庆出发,晚上10点多才能开拢成都。”曾在重庆汽车运输公司跑运输、现任重庆成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运行保障中心副主任刘昕回忆,当时开车去成都单程少则10小时,遇上堵车甚至要约两天。
新建一条成渝公路,成为当时两地群众最热切的期盼。
上世纪80年代,成渝公路被列入“八五”期间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同时也成为交通部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上海至成都的组成部分。1983年9月,四川省和重庆市着手对成渝公路进行可行性研究。
成渝公路该怎么改建、建成什么标准?当时,没有多少可以参照的标杆,四川省和重庆市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1987年12月,国家计委批复:保留原路,另建新线。当时的批复中,新成渝公路还只是“高等级公路”。按照设计方案,新成渝公路起于成都五桂桥,止于重庆陈家坪,为节省投资,成都五桂桥至简阳及重庆陈家坪至来凤驿为一级路,其余为二级路。
1991年,成渝公路建设者们在评估时发现,成渝地区车辆快速增加,预计到1995年新公路建成通车时,日流量将超过7000辆次,而二级路的承受上限是5000辆次。
“辛辛苦苦修条路,中间来个‘小盲肠’。”重庆段和四川段相继修改了建设方案,将“二级”路改为“一级”路,“两车道”改“四车道”。
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80-100公里,设计流量是老成渝公路的150倍,新成渝公路已经达到了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准。在计划经济年代,做这样的决定要冒“越矩违规”的风险。
为保工期,“二改一”方案由建设指挥部通过后直接实施,再报相关部门寻求批准。直到1992年12月,国家计委复函同意“成渝公路全线按一级公路一次建成”,这个冒险方案才得到承认。
引领高速路建设模式创新
控制工程实现三大创新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成渝高速从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一路探索、一路创新,早已成为重庆乃至全国高速公路的样板。
据悉,成渝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在交通部等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实现了“三个引进”,即引进世行贷款、引进竞争机制、引进实施国际通用的“菲迪克”条款,还推行了工程承包制、招投标制、管理制、工程师监理制等先进管理模式。
据介绍,成渝高速重庆段是全线建设最艰难的一段。虽然长度仅为全线的1/3,但工程量就占了1/2,全线最长的隧道、最大的填方都在重庆境内。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积极创新,实现了控制工程的三大创新:
荣昌至来凤段,创新“利用废方,扩宽路基,把二级路改为一级路”的优化设计方案,一次建成一级路,不仅满足了今后车流量增大的需求,还节约了工程投资;中梁山和缙云山隧道,采用“半横向式通风改为纵向式通风”的方案;三星沟大桥变更为高路堤建设方案。
重庆结束没有高速路历史
成渝两地车程缩短至约4小时
1994年4月28日,成渝高速迎来历史性一刻:重庆段首段陈家坪至上桥建成通车,全长5公里。
重庆成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先明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日上午10时,在陈家坪立交入口处(当时还未建立交)隆重举行了成渝高速通车典礼,准备上高速的车辆已经排成长队。刘先明与同事一起驾驶着5辆长安面包车,引领社会车辆驶上高速公路。
1994年10月18日,重庆段主线初通。1995年9月25日,成渝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它比原有的成渝公路车程90多公里,比成渝铁路里程短160多公里。从此,两地间车程缩短至约4小时。
随着重庆直辖,重庆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快车道。市交通局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3400多公里,中心城区射线通道达到12个,对外通道达到24个,其中川渝间在建或已建高速公路已达到19条;每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到4.13公里,均居西部前列。
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