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安英模事迹展播 | 女法医冯白翎:数百次让尸体“说话”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4日16时10分讯(余志斌)冯白翎,女,1955年生,中共党员,1993年参加公安工作,一级警督警衔,2010年从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技术支队退休。在法医生涯中,冯白翎参与破获多起重特大案件,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先后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十佳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克服恐惧自我超越 矢志不渝坚守正气
冯白翎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冯白翎调到刑警总队技术处(现刑侦总队刑事技术支队)工作,那年,她42岁,成为重庆公安刑侦战线上第一位刑事现场女法医。从此,在重特大凶杀案勘查现场,总能见到她的身影。
作为一名法医,就是要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让尸体“说话”、给死者伸冤。带着理想和责任,学临床医学的她开始恶补法医学知识,她凭着自己的医学底子和不服输的精神啃下了《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解剖学》《法医人类学》……一本本专业书籍,攻破了一箩筐的知识难点。至此,她开启了繁忙而复杂的法医模式:出勘各类暴力案件现场、各种非正常死亡案事件现场,检验各种非正常死亡尸体、出具各种活体检验案件法医学鉴定书,并参与法医相关的课题研究等工作。
1997年6月的一天,有人在河里打捞起一具高度腐烂的女尸。接到任务后,冯白翎挎上解剖箱就随同事们一起奔赴现场。她强忍恐惧,戴上手套,拿着手术刀开始解剖,不放过任何细节。那天,她在恐惧中蹲了几个小时。
连续几天,她见了食物就恶心,夜深人静时,脑海里仍不断闪现出现场的一幕幕情景,那种恐惧让她刻骨铭心。为了克服恐惧,她从单位图书室借来印有各种恐怖尸体的图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细心翻看,晚上睡觉也打开放在床头柜上。慢慢地,她不怎么怕了。
她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法医工作就是要与各种各样的尸体打交道,克服心理障碍是第一步,通过这几天的煎熬和自我淬炼,走出了第一步,以后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自己。为公平正义,加油,冯白翎,你可以的!”
现场勘查一线磨砺 技术精湛屡立新功
冯白翎一直坚守在法医工作第一线,无论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只要有命案发生,勘查现场总能看到冯白翎忙碌的身影。她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坚持出勘各类案发现场及检验尸体。她常说:“不亲自动手,就没有发言权。”她非常注重实践锻炼及理论总结探索,以一颗爱岗敬业之心,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在现场勘查中不放过丝毫蛛丝马迹,拨开迷雾,去伪存真,为案件成功侦破提供了正确方向,逐渐成长为我市法医检验的业务骨干。
2001年的一天,冯白翎长途跋涉10多小时赶到案发现场,天气炎热,尸体已开始腐败。当地警方初步检验结论:可能是流窜作案。但一异常情况引起冯白翎注意,经过复检给当地警方确定新的侦查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冯白翎首次荣立三等功,她在工作日志中写道:“作为法医,检验条件越艰苦就越要仔细。”
让尸体“说话”突破常规破大案
法医工作是一项医学技术、法律知识都要求很高的职业,冯白翎意识到,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000年6月19日,杀人恶魔张君制造抢劫杀人案,致使两死两伤。冯白翎在勘察现场和查验死伤人员后,决定改变常规专业汇报方法,她连夜将子弹在死者身体部位留下的创伤用电脑绘制出来,最终为破获张君案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她的这一做法填补了重庆法医现场创伤图空白,为以后枪弹伤案件勘查鉴定提供重要借鉴。
“作为法医,一定要注重事实,不能仅凭经验和常规办事,一定要勇于创新,突破常规。”在法医生涯中,她积累了6本厚厚的工作日志,上面详细地记录了她参与每一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和经验总结。冯白翎说“我的工作就是让尸体说话,给死者伸冤。”
铁面无私辨真伪 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冯白翎除检验尸体外,还承担伤残鉴定任务。公正、客观、细致地做好法医伤情鉴定工作,为案件准确定性,是每一个法医的职业操守。
在维护伤者合法权益工作中,冯白翎练就了火眼金睛,对于诈伤或伪造伤情的当事人,她公正勘伤、义正言辞、坚守底线。正是因为冯白翎高度负责、细致认真、不惧威胁,10多年里,她作的鉴定无一例差错。同时,她还注重对勘验案件的总结提炼与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冯白翎在做好工作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为区县公安机关培养法医技术人员10余名。如今,这些同志在当地公安法医岗位上均是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为重庆公安法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