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1人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
从7月15日开始,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重庆有11人入选。

重庆11人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7-1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5日7月16日13时讯(记者 李华侨)从7月15日开始,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评选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根据公示启事,候选人共322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5名,见义勇为类61名,诚实守信类61名,敬业奉献类71名,孝老爱亲类64名。

其中,重庆有11人入选,具体为袁镇涛、蒋诚、刘鸿、彭勇祥、刘明静、袁玉兰、李顺清、何巧、万芝利、来代俊、徐玲玲等。

重庆上榜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人员简介

 
袁镇涛。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袁镇涛

袁镇涛,男,汉族,1931年3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退休干部。

90岁高龄、64年党龄,袁镇涛初心不改,坚持一辈子做好人好事。连续14年关注嘉陵江生态变迁,将宝贵相片档案无偿捐赠给政府;牵头成立读书会,为文化进社区奔走出力,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走访调研、建言献策。

振臂高呼,激浊扬清,他志在造福百姓。1996年,在看到嘉陵江被污染时,袁镇涛积极向市政府反映情况,并连续14年定点拍照,完整记录了嘉陵江曾家岩段从污染到还绿的变化。2010年,他拒绝了数万元的高价收购,主动找到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将127张“窗前巨变”照片无偿捐赠,为城市建设贡献点滴之力。

老骥伏枥,以笔为媒,他助力脱贫攻坚。2013年,袁镇涛到某地避暑期间,听当地很多人反映,“整酒”风日益盛行,“吃酒”成为群众的一大负担。“爱管闲事”的袁镇涛不顾年迈体衰,在3个月内走访了5个村庄,采访了40多位村民,拿着本子把看到、听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记录在册,先后撰写了3篇调查报告。他的建议被当地旅游、民政等部门采纳。

服务社会,躬身践行,他聚小善为大爱。2019年,为了解决社区老人学习和活动的需求,袁镇涛奔走牵头成立社区读书会,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袁镇涛每天坚持在新闻里寻找素材、做记录。手写下了15万余字的《疫情防控纪实》,驳斥各种谣言谬语。

义之所在,断指无悔,他闪耀人性光辉。早年,袁镇涛就曾因救人截除了左手中指。几十年来,他多次救人,既有一同工作的同事,也有互不相识的路人。在一次次危急关头,袁镇涛没有“值不值”的考量,只有“该不该”的大义抉择。

袁镇涛入选“重庆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蒋 诚。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蒋 诚

蒋诚,男,汉族,192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蒋诚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复员还乡后,他深藏功名,隐于乡野劳作三十六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火线到农村脱贫致富的一线,蒋诚始终用坚毅果敢和无私奉献书写着人生履历,累累功勋诠释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诺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歼敌尖兵,坚守火线重创敌军。蒋诚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作战,经历大小战斗400余次。1952年11月,蒋诚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32团到达上甘岭。在战斗中,蒋诚身负重伤,右腹被打穿,肠子流了出来,他把肠子塞进肚子里继续战斗,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击落敌机一架,荣立一等功。

他是深藏功名的助人模范,举债筑路无怨无悔。退伍返乡后的蒋诚将战场功勋深藏心底,在家乡当起一名普通农民。1983年冬,当地决定修建乡间公路,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且不领任何报酬。这条乡道修到一半出现资金困难,蒋诚悄悄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2400元,补贴修路工程款。乡道最终修通了,蒋诚个人虽身负债务,却始终无怨无悔。直到1991年,蒋诚的儿子偶然得知此事,他被深深感动了,筹集资金帮父亲还清债务,用实际行动支持父亲的义举。

他是发展产业的开路先锋,带头行动助力脱贫。蒋诚所在的村子曾因多种原因,村民生活总体较为贫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号召退耕还林,蒋诚带头在自家田地里种上柏树、柚子树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村里引进油橄榄种植,需要农民流转土地,蒋诚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还主动协助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的实际困难,如今油橄榄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

蒋诚荣获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 鸿。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刘 鸿

刘鸿,男,汉族,1972年7月生,重庆洪江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总经理。

7年来,刘鸿坚持志愿护渔,与非法捕捞者“斗智斗勇”。成立志愿服务队,带动300余人参与保护长江流域珍稀动物,协助当地执法部门抓获1500名非法捕鱼嫌疑人,被誉为“长江守护神”。

位于江津珞璜地维长江大桥以上115公里自然江段,是长江鲟、娃娃鱼等珍稀水生动物的家园。在暴利诱惑下,仍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非法捕鱼屡禁不绝。面对破坏长江生态的违法行为,刘鸿带领附近渔民挺身而出,组建了“鸿鹄护渔志愿队”,及时制止各类非法捕鱼行为,与非法捕捞者展开惊心动魄的“战斗”。就在成为志愿者的当天下午,他驾着自家小渔船巡至麻纱桥水域时,发现有两人正在非法电鱼,刘鸿当即迅速将船向非法捕捞者靠拢。丧心病狂的非法捕捞者加大马力驾船撞了过来,刘鸿被剧烈的颠簸甩入江中。千钧一发之际,他抓住对方船舷一跃而上,与非法捕鱼者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人赃俱获,交由渔政部门处理。

护渔工作危险重重。因为刘鸿的护渔行为断了非法捕捞者的财路,他成为非法捕捞者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些年,刘鸿多次被人威胁恐吓,甚至还被非法捕捞者打击报复,但他从没有退缩。

7年多来,刘鸿花费上百万元购置巡逻快艇等护渔装备,带领护渔队员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长江水域义务巡查近2000天。截至目前,他已协助相关部门抓获非法捕捞嫌疑人1500余人,制止非法捕捞行为近2000起。在刘鸿的影响下,群众的环保和守法意识提高了。在大家的努力下,非法捕捞的行为大为减少,曾一度濒临灭绝的长江鲟、娃娃鱼等珍稀保护动物,也越来越多地回到长江。

刘鸿荣获重庆市最美志愿者等称号,入选“重庆好人”。

 
彭勇祥。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彭勇祥

彭勇祥,男,汉族,1973年9月生,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五龙庙社区个体经营者。

面对特大洪水,彭勇祥不顾个人安危,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帮助群众撤离,勇救落水者。

2020年8月19日,重庆遭遇115年来最大洪水,长江黄桷坪段最高洪峰水位192.28米。彭勇祥自愿加入黄桷义工防汛小分队,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巡查重点区域。逐户预警时发现有居民未搬离,他第一时间帮忙运送贵重物品,护送居民撤离到安全区域。次日清晨,休息不到4个小时的彭勇祥发现1名落水男子趴在浮筒上,马上要被湍急的江水卷走。距离男子不到100米的地方,是一处被淹没的钢材料场,周围全是乱流、漩涡,以及无数漂浮物。万分危急之时,彭勇祥孤身驾船前往救援,一边操控船只,一边伸出一根长长的竹篙。此时,江水更加湍急,男子多次被水中硬物撞击,小船与男子的距离拉开了,在汹涌大江中颠簸更加厉害,随时有翻覆的危险。彭勇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加大马力让船只快速冲进乱流,大喊一声“接住!”落水男子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在水中一跃,抓住了竹篙,成功获救。

这已经不是彭勇祥第一次救人。1994年夏天,彭勇祥第一次在长江里救起溺水者,从此开始了救援行动。27年来,他一直默默参与水上搜救工作,共计救起落水者20多人,不求回报。

彭勇祥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明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刘明静

刘明静,女,汉族,1975年10月生,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关溅小学教师。

乡村教师刘明静,为兑现一句“安全护送孩子渡江”的承诺,克服重重困难,每天义务护送学生安全乘船过江。她用13年的默默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含义和分量。

关溅小学是邱少云烈士故乡的一所乡村小学,部分学生来自琼江对岸的偏远村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由于距离学校太远,如果完全步行,绕行通过上游的一座大桥,需要近3个小时,于是乘船过江便成了孩子们上学的捷径,但乘船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成了大家最担忧的事情。2007年,担任关溅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刘明静听说班上的一名学生在船上打闹,差点掉进江里。后来,刘明静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母亲去世、父亲靠打零工维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独自乘船过江上下学。当时,刘明静便对孩子父亲许下承诺:“孩子交给我来照顾,请放心,我会保护她的安全。”

刘明静决定把家从铜梁城里搬到少云镇上,方便去琼江对岸接孩子们上学。她在少云镇租了一间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开始日复一日义务护送学生渡江。从护送自己班上两三名学生,到护送全校的20余名学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点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对岸码头等待孩子们到齐,再一起乘船过江到校。下午放学,她又护送孩子们过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后才放心离开。13年来,刘明静牢记当初那句承诺:“只要坐船过江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看管好。”

在刘明静的影响下,关溅小学的老师们自发组建了“渡娘”少云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奔流不息的琼江上护送孩子们。13年来,关溅小学没有一名学生因乘船发生意外。因为“渡娘”,邱少云故里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情和暖意。

刘明静入选“重庆好人”。

 
袁玉兰。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袁玉兰

袁玉兰,女,汉族,1953年10月生,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椅城社区居民。

袁玉兰在得知未婚夫作战牺牲后,不忘对英雄的郑重承诺,毅然认烈士母亲为“妈”,代牺牲的未婚夫侍奉照顾。从26岁到68岁,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斑白,袁玉兰用常人难以坚持的大爱和真情,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关爱,践行着一诺千金的誓言。

上世纪70年代,袁玉兰的未婚夫应征入伍。善良的袁玉兰一边鼓励和支持恋人去参军报国,一边承诺会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照顾他的妈妈。两人曾相约:退伍荣归之时,就是两人结婚成家之日。然而袁玉兰没有盼来心心念念的未婚夫,等来的却是他牺牲的消息。噩耗传回来时,袁玉兰悲伤不已。比袁玉兰更加悲痛欲绝的是她的准婆婆,在年轻时遭遇丈夫去世、女儿夭折的她,唯一的儿子又牺牲了。悲痛的袁玉兰没有忘记自己对恋人的承诺。她不顾家人反对和周遭闲言,毅然搬到准婆婆家,认老人为妈,代牺牲的未婚夫陪伴照料,用坚守和关爱安抚老人的丧子之痛。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四十二载寒来暑往。在漫长的陪伴和守护中,袁玉兰对曾经的准婆婆精心呵护,一日三餐照顾到口味,闲时陪老人逛街、走亲戚,日常生活伺候得比亲人还亲。6年前,老人不小心摔跤造成股骨骨折。在老人住院期间,袁玉兰每日坚持为老人喂饭、擦拭身体、做康复训练和心理抚慰,仅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老人便可以下地正常行走。80多岁的高龄病人在手术后能快速恢复,令医生都惊叹不已。同病室患者家属也纷纷感叹,很多亲生子女都做不到像袁玉兰那样细致入微地照顾。每当有人问起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袁玉兰说:“靠的就是当年的承诺,我答应了要照顾好老人,我就会全心全意照顾好‘妈妈’。”

袁玉兰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顺清。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李顺清

李顺清,男,汉族,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村民。

上世纪80年代,他在老山前线迎着炮火渗透侦察353天,荣立一等功;退伍回乡深藏功与名进工厂,在机修一线默默奉献;工厂破产后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李顺清以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实践诠释敬业奉献精神。

他是保家卫国的“侦察员”。1981年,19岁的李顺清参军入伍,很快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侦察班班长。1985年,李顺清随部队奔赴老山前线,负责侦察收集战斗情报工作。要执行好侦察任务,他不仅要克服潮湿溽热、毒虫出没的自然环境,还要躲避防不胜防的地雷、突如其来的炸弹。在炮火纷飞中,李顺清机智顽强地坚守二十五号高地353天,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李顺清因作战英勇,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1次,荣获“战地模范党员”称号。

他是敬业奉献的“特种兵”。1987年,李顺清脱下军装告别军营,被安排在原四川染料厂当机修工人。他很快熟悉了工作,就在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病痛却找上了他。他的手指关节红肿疼痛,被确诊为很难治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厂里想给他换个工作岗位,他没有同意,而是克服病痛,在机修工的岗位上坚持了16年。一只手无法提起工具箱,他就在腰间拴一根皮带,将扳手、钳子、螺丝刀等工具挂在皮带上,像一个全副武装的“特种兵”。车间领导、同事、家人心疼不已,可李顺清总是说:“比起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这不算什么。”

他是带领群众致富的“排头兵”。2003年,原四川染料厂破产,不愿给组织添麻烦的李顺清,主动选择病退,和妻子一起回老家种地。从种柑橘、挖鱼塘开始,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已经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如今,他发展起60亩水稻、60亩鱼塘、70亩果林,其产业涵盖特色种植、绿色养殖、“采摘游”等。日子越过越好的李顺清,没有忘记邻里乡亲。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周边20余户农户发展起特色养殖、种植业,在家门口过上幸福生活。

李顺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模范退役军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何 巧。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何 巧

何巧,女,汉族,1984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

何巧担任社区民警以来,面对辖区161名聋哑人聚居实际,满腔热情地为聋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被誉为聋哑群众的贴心人。

何巧所在的社区是原重庆市高压开关厂所在地,厂子改制搬迁后,161名聋哑职工就地集中安置。2014年9月,何巧担任社区民警后,第一次入户走访聋哑家庭时,就因无法交流吃了“闭门羹”。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交流中,何巧认识到,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其是为聋哑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必须下苦功练好手语,过好沟通交流这一关。她制定学习手语计划,一有空就又学又练,不仅实现了与聋哑人无障碍沟通,还结合亲身经历总结出与聋哑人交流的要领。“有困难找何巧”“要办事找何警官”,成为社区聋哑群众常常比画的动作。

用爱点燃聋哑群众暖心之“火”。何巧从摸清实情入手,逐户上门走访社区聋哑人家庭,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逐一建立工作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办、有难必帮。何巧先后为聋哑群众排忧解难300余件(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他们心里。2020年4月23日傍晚,辖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9岁聋哑人付某外出不慎走失,正在医院输液的何巧得知情况后,立即拔掉针头赶回社区,和社区居民一起逐街逐巷仔细寻找,终于在次日凌晨把老人找到并送回家。13岁的聋哑少年小李因为残疾感到很自卑,一度产生辍学甚至轻生的念头。何巧三天两头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半年后终于让小李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在何巧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初,集警务办公、纠纷调解、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无声警务室”正式挂牌成立,聋哑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手写板、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让聋哑群众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活动场所。沙坪坝区公安分局300余名社区民警也主动投入到关爱帮扶聋哑群众工作中来,掀起“学手语、办实事、献爱心”热潮。

何巧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最美渝警楷模称号,入选“重庆好人”。

 
万芝利。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万芝利

万芝利,女,1980年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警备区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护师。

万芝利把老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把老干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诚恳态度和娴熟技能,真情呵护、真心守护老干部生命健康,被老干部誉为健康守护者。

2001年,万芝利从医学院毕业后,应聘到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工作。其间,她经常接触前来看病的老干部,他们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她。怀着敬重和景仰,2007年,她主动申请到干休所工作。14年来,万芝利几乎每天巡诊巡访老干部20余户,在干休所和医院之间来回跑七八趟。她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练就“一扎准”“一口清”“一查明”的医护技能,参与老干部医护抢救百余次,无一人因处置不当留下后遗症,无一人因诊断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为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她十几年来坚持到军地医院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等10余个科室跟班学习,深入学习研究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等。百岁抗战老战士吴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万芝利经常去吴老家唠家常,给他读报刊、剪指甲,连儿女都认不出的吴老一见到万芝利便笑呵呵地叫“小万”。万芝利主动承担老干部心理疏导工作,经常与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疏解他们的忧虑,许多老干部都把她当成亲女儿。

为了让老干部学会使用网络、方便生活,2016年万芝利倡导组织“离退休E生活”培训,手把手教老干部微信聊天、网上购物交费等技能。因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营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万芝利协调开通服务热线电话,建立老干部微信联络群,拓展代购服务功能,及时解决老干部的生活物资采购需求。在她的提议下,所里还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文化活动,开设书法、京剧、文史等视频课程,让老干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万芝利荣立二等功1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先进老干部工作者等称号。

 
来代俊。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来代俊

来代俊,男,汉族,1933年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梁平区仁贤街道白鹤村村民。

在部队,他是英勇善战的装甲兵班长;在家里,他是可以倚靠的顶梁柱。来代俊六十三年如一日,不离不弃陪伴照顾病妻,含辛茹苦抚养4个孩子长大成人,用坚毅的肩膀撑起一个家,诠释着忠诚与担当的家国情怀。

1953年2月,新婚燕尔的来代俊在妻子的鼓励下,响应号召,报名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线,屡立战功。1958年,28岁的妻子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由于患病,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妻子受到打击,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只能长期吃药稳定病情。为了给妻子治病,来代俊跑了多家医院为她诊断、买药。一开始,妻子的治疗态度还算积极,慢慢地,只要一看到药,她就变得十分抗拒。为了“哄”妻子吃药,来代俊想尽了办法。日复一日,从吃喝拉撒到洗澡洗衣,他精心照顾着妻子。这一照顾,就是63年。

几十年来,他既当爹又当妈,照料着孩子长大成人。为挣工分,来代俊背着孩子犁田翻土;为补贴家用,他趁赶场天到街上帮人剃头补鞋,成为远近闻名的“补鞋师傅”……来代俊还赡养并安葬母亲、继父、岳母等多位老人。即便如此,来代俊却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困难,也没提过任何要求。

2021年1月,90岁的妻子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人世。结婚70年服侍老伴63年的来代俊,送走老伴后思念成疾,住院一个多月。儿女带着各自爱人轮流照顾父亲直至出院。来家儿孙们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乡邻们以他们为榜样,孝老爱亲、仁贤厚德在这里蔚然成风。

来代俊入选“重庆好人”。

 
徐玲玲。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徐玲玲

徐玲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货物与劳务税科二级主办。

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无微不至照料中风瘫痪23年的养父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

1971年,1岁的徐玲玲来到养父母家中,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从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养父母捧在手心疼爱、呵护。1998年,28岁的徐玲玲遭遇家庭变故,养父中风瘫痪。徐玲玲与养母共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寒冬,养父大小便频繁失禁,她洗了又换、换了又洗。她总记得给养父灌上暖水袋,却忘了给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养父积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给养父拍背、喂水,直到养父有微微鼾声入睡。多少次养父心血管疾病突发送医,她挂号送检、忙前忙后……她鼓励养父用还能活动的左手叠被、刷牙、吃饭、写字、如厕,还手把手地教养父使用遥控器、手机和电脑,让养父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让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来,徐玲玲的养母也先后经历双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脑供血不足并发症等10余次住院治疗。最近几年,徐玲玲的养母又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衰退严重。她为延缓养母记忆力的衰退速度,不厌其烦地教养母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暖手宝、智能电子锁等家用电器。她还带着养母参加旅游团,让老人在游览山水间开阔眼界,给生活留下美好记忆。

徐玲玲荣获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11人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

2021-07-16 13:24:5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5日7月16日13时讯(记者 李华侨)从7月15日开始,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评选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根据公示启事,候选人共322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5名,见义勇为类61名,诚实守信类61名,敬业奉献类71名,孝老爱亲类64名。

其中,重庆有11人入选,具体为袁镇涛、蒋诚、刘鸿、彭勇祥、刘明静、袁玉兰、李顺清、何巧、万芝利、来代俊、徐玲玲等。

重庆上榜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人员简介

 
袁镇涛。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袁镇涛

袁镇涛,男,汉族,1931年3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退休干部。

90岁高龄、64年党龄,袁镇涛初心不改,坚持一辈子做好人好事。连续14年关注嘉陵江生态变迁,将宝贵相片档案无偿捐赠给政府;牵头成立读书会,为文化进社区奔走出力,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走访调研、建言献策。

振臂高呼,激浊扬清,他志在造福百姓。1996年,在看到嘉陵江被污染时,袁镇涛积极向市政府反映情况,并连续14年定点拍照,完整记录了嘉陵江曾家岩段从污染到还绿的变化。2010年,他拒绝了数万元的高价收购,主动找到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将127张“窗前巨变”照片无偿捐赠,为城市建设贡献点滴之力。

老骥伏枥,以笔为媒,他助力脱贫攻坚。2013年,袁镇涛到某地避暑期间,听当地很多人反映,“整酒”风日益盛行,“吃酒”成为群众的一大负担。“爱管闲事”的袁镇涛不顾年迈体衰,在3个月内走访了5个村庄,采访了40多位村民,拿着本子把看到、听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记录在册,先后撰写了3篇调查报告。他的建议被当地旅游、民政等部门采纳。

服务社会,躬身践行,他聚小善为大爱。2019年,为了解决社区老人学习和活动的需求,袁镇涛奔走牵头成立社区读书会,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袁镇涛每天坚持在新闻里寻找素材、做记录。手写下了15万余字的《疫情防控纪实》,驳斥各种谣言谬语。

义之所在,断指无悔,他闪耀人性光辉。早年,袁镇涛就曾因救人截除了左手中指。几十年来,他多次救人,既有一同工作的同事,也有互不相识的路人。在一次次危急关头,袁镇涛没有“值不值”的考量,只有“该不该”的大义抉择。

袁镇涛入选“重庆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蒋 诚。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蒋 诚

蒋诚,男,汉族,192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蒋诚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复员还乡后,他深藏功名,隐于乡野劳作三十六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火线到农村脱贫致富的一线,蒋诚始终用坚毅果敢和无私奉献书写着人生履历,累累功勋诠释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诺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歼敌尖兵,坚守火线重创敌军。蒋诚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作战,经历大小战斗400余次。1952年11月,蒋诚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32团到达上甘岭。在战斗中,蒋诚身负重伤,右腹被打穿,肠子流了出来,他把肠子塞进肚子里继续战斗,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击落敌机一架,荣立一等功。

他是深藏功名的助人模范,举债筑路无怨无悔。退伍返乡后的蒋诚将战场功勋深藏心底,在家乡当起一名普通农民。1983年冬,当地决定修建乡间公路,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且不领任何报酬。这条乡道修到一半出现资金困难,蒋诚悄悄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2400元,补贴修路工程款。乡道最终修通了,蒋诚个人虽身负债务,却始终无怨无悔。直到1991年,蒋诚的儿子偶然得知此事,他被深深感动了,筹集资金帮父亲还清债务,用实际行动支持父亲的义举。

他是发展产业的开路先锋,带头行动助力脱贫。蒋诚所在的村子曾因多种原因,村民生活总体较为贫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号召退耕还林,蒋诚带头在自家田地里种上柏树、柚子树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村里引进油橄榄种植,需要农民流转土地,蒋诚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还主动协助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的实际困难,如今油橄榄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

蒋诚荣获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 鸿。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刘 鸿

刘鸿,男,汉族,1972年7月生,重庆洪江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总经理。

7年来,刘鸿坚持志愿护渔,与非法捕捞者“斗智斗勇”。成立志愿服务队,带动300余人参与保护长江流域珍稀动物,协助当地执法部门抓获1500名非法捕鱼嫌疑人,被誉为“长江守护神”。

位于江津珞璜地维长江大桥以上115公里自然江段,是长江鲟、娃娃鱼等珍稀水生动物的家园。在暴利诱惑下,仍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非法捕鱼屡禁不绝。面对破坏长江生态的违法行为,刘鸿带领附近渔民挺身而出,组建了“鸿鹄护渔志愿队”,及时制止各类非法捕鱼行为,与非法捕捞者展开惊心动魄的“战斗”。就在成为志愿者的当天下午,他驾着自家小渔船巡至麻纱桥水域时,发现有两人正在非法电鱼,刘鸿当即迅速将船向非法捕捞者靠拢。丧心病狂的非法捕捞者加大马力驾船撞了过来,刘鸿被剧烈的颠簸甩入江中。千钧一发之际,他抓住对方船舷一跃而上,与非法捕鱼者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人赃俱获,交由渔政部门处理。

护渔工作危险重重。因为刘鸿的护渔行为断了非法捕捞者的财路,他成为非法捕捞者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些年,刘鸿多次被人威胁恐吓,甚至还被非法捕捞者打击报复,但他从没有退缩。

7年多来,刘鸿花费上百万元购置巡逻快艇等护渔装备,带领护渔队员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长江水域义务巡查近2000天。截至目前,他已协助相关部门抓获非法捕捞嫌疑人1500余人,制止非法捕捞行为近2000起。在刘鸿的影响下,群众的环保和守法意识提高了。在大家的努力下,非法捕捞的行为大为减少,曾一度濒临灭绝的长江鲟、娃娃鱼等珍稀保护动物,也越来越多地回到长江。

刘鸿荣获重庆市最美志愿者等称号,入选“重庆好人”。

 
彭勇祥。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彭勇祥

彭勇祥,男,汉族,1973年9月生,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五龙庙社区个体经营者。

面对特大洪水,彭勇祥不顾个人安危,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帮助群众撤离,勇救落水者。

2020年8月19日,重庆遭遇115年来最大洪水,长江黄桷坪段最高洪峰水位192.28米。彭勇祥自愿加入黄桷义工防汛小分队,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巡查重点区域。逐户预警时发现有居民未搬离,他第一时间帮忙运送贵重物品,护送居民撤离到安全区域。次日清晨,休息不到4个小时的彭勇祥发现1名落水男子趴在浮筒上,马上要被湍急的江水卷走。距离男子不到100米的地方,是一处被淹没的钢材料场,周围全是乱流、漩涡,以及无数漂浮物。万分危急之时,彭勇祥孤身驾船前往救援,一边操控船只,一边伸出一根长长的竹篙。此时,江水更加湍急,男子多次被水中硬物撞击,小船与男子的距离拉开了,在汹涌大江中颠簸更加厉害,随时有翻覆的危险。彭勇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加大马力让船只快速冲进乱流,大喊一声“接住!”落水男子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在水中一跃,抓住了竹篙,成功获救。

这已经不是彭勇祥第一次救人。1994年夏天,彭勇祥第一次在长江里救起溺水者,从此开始了救援行动。27年来,他一直默默参与水上搜救工作,共计救起落水者20多人,不求回报。

彭勇祥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明静。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刘明静

刘明静,女,汉族,1975年10月生,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关溅小学教师。

乡村教师刘明静,为兑现一句“安全护送孩子渡江”的承诺,克服重重困难,每天义务护送学生安全乘船过江。她用13年的默默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含义和分量。

关溅小学是邱少云烈士故乡的一所乡村小学,部分学生来自琼江对岸的偏远村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由于距离学校太远,如果完全步行,绕行通过上游的一座大桥,需要近3个小时,于是乘船过江便成了孩子们上学的捷径,但乘船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成了大家最担忧的事情。2007年,担任关溅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刘明静听说班上的一名学生在船上打闹,差点掉进江里。后来,刘明静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母亲去世、父亲靠打零工维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独自乘船过江上下学。当时,刘明静便对孩子父亲许下承诺:“孩子交给我来照顾,请放心,我会保护她的安全。”

刘明静决定把家从铜梁城里搬到少云镇上,方便去琼江对岸接孩子们上学。她在少云镇租了一间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开始日复一日义务护送学生渡江。从护送自己班上两三名学生,到护送全校的20余名学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点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对岸码头等待孩子们到齐,再一起乘船过江到校。下午放学,她又护送孩子们过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后才放心离开。13年来,刘明静牢记当初那句承诺:“只要坐船过江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看管好。”

在刘明静的影响下,关溅小学的老师们自发组建了“渡娘”少云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奔流不息的琼江上护送孩子们。13年来,关溅小学没有一名学生因乘船发生意外。因为“渡娘”,邱少云故里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情和暖意。

刘明静入选“重庆好人”。

 
袁玉兰。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袁玉兰

袁玉兰,女,汉族,1953年10月生,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椅城社区居民。

袁玉兰在得知未婚夫作战牺牲后,不忘对英雄的郑重承诺,毅然认烈士母亲为“妈”,代牺牲的未婚夫侍奉照顾。从26岁到68岁,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斑白,袁玉兰用常人难以坚持的大爱和真情,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关爱,践行着一诺千金的誓言。

上世纪70年代,袁玉兰的未婚夫应征入伍。善良的袁玉兰一边鼓励和支持恋人去参军报国,一边承诺会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照顾他的妈妈。两人曾相约:退伍荣归之时,就是两人结婚成家之日。然而袁玉兰没有盼来心心念念的未婚夫,等来的却是他牺牲的消息。噩耗传回来时,袁玉兰悲伤不已。比袁玉兰更加悲痛欲绝的是她的准婆婆,在年轻时遭遇丈夫去世、女儿夭折的她,唯一的儿子又牺牲了。悲痛的袁玉兰没有忘记自己对恋人的承诺。她不顾家人反对和周遭闲言,毅然搬到准婆婆家,认老人为妈,代牺牲的未婚夫陪伴照料,用坚守和关爱安抚老人的丧子之痛。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四十二载寒来暑往。在漫长的陪伴和守护中,袁玉兰对曾经的准婆婆精心呵护,一日三餐照顾到口味,闲时陪老人逛街、走亲戚,日常生活伺候得比亲人还亲。6年前,老人不小心摔跤造成股骨骨折。在老人住院期间,袁玉兰每日坚持为老人喂饭、擦拭身体、做康复训练和心理抚慰,仅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老人便可以下地正常行走。80多岁的高龄病人在手术后能快速恢复,令医生都惊叹不已。同病室患者家属也纷纷感叹,很多亲生子女都做不到像袁玉兰那样细致入微地照顾。每当有人问起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袁玉兰说:“靠的就是当年的承诺,我答应了要照顾好老人,我就会全心全意照顾好‘妈妈’。”

袁玉兰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顺清。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李顺清

李顺清,男,汉族,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村民。

上世纪80年代,他在老山前线迎着炮火渗透侦察353天,荣立一等功;退伍回乡深藏功与名进工厂,在机修一线默默奉献;工厂破产后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李顺清以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实践诠释敬业奉献精神。

他是保家卫国的“侦察员”。1981年,19岁的李顺清参军入伍,很快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侦察班班长。1985年,李顺清随部队奔赴老山前线,负责侦察收集战斗情报工作。要执行好侦察任务,他不仅要克服潮湿溽热、毒虫出没的自然环境,还要躲避防不胜防的地雷、突如其来的炸弹。在炮火纷飞中,李顺清机智顽强地坚守二十五号高地353天,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李顺清因作战英勇,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1次,荣获“战地模范党员”称号。

他是敬业奉献的“特种兵”。1987年,李顺清脱下军装告别军营,被安排在原四川染料厂当机修工人。他很快熟悉了工作,就在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病痛却找上了他。他的手指关节红肿疼痛,被确诊为很难治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厂里想给他换个工作岗位,他没有同意,而是克服病痛,在机修工的岗位上坚持了16年。一只手无法提起工具箱,他就在腰间拴一根皮带,将扳手、钳子、螺丝刀等工具挂在皮带上,像一个全副武装的“特种兵”。车间领导、同事、家人心疼不已,可李顺清总是说:“比起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这不算什么。”

他是带领群众致富的“排头兵”。2003年,原四川染料厂破产,不愿给组织添麻烦的李顺清,主动选择病退,和妻子一起回老家种地。从种柑橘、挖鱼塘开始,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已经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如今,他发展起60亩水稻、60亩鱼塘、70亩果林,其产业涵盖特色种植、绿色养殖、“采摘游”等。日子越过越好的李顺清,没有忘记邻里乡亲。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周边20余户农户发展起特色养殖、种植业,在家门口过上幸福生活。

李顺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模范退役军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何 巧。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何 巧

何巧,女,汉族,1984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

何巧担任社区民警以来,面对辖区161名聋哑人聚居实际,满腔热情地为聋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被誉为聋哑群众的贴心人。

何巧所在的社区是原重庆市高压开关厂所在地,厂子改制搬迁后,161名聋哑职工就地集中安置。2014年9月,何巧担任社区民警后,第一次入户走访聋哑家庭时,就因无法交流吃了“闭门羹”。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交流中,何巧认识到,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其是为聋哑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必须下苦功练好手语,过好沟通交流这一关。她制定学习手语计划,一有空就又学又练,不仅实现了与聋哑人无障碍沟通,还结合亲身经历总结出与聋哑人交流的要领。“有困难找何巧”“要办事找何警官”,成为社区聋哑群众常常比画的动作。

用爱点燃聋哑群众暖心之“火”。何巧从摸清实情入手,逐户上门走访社区聋哑人家庭,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逐一建立工作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办、有难必帮。何巧先后为聋哑群众排忧解难300余件(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他们心里。2020年4月23日傍晚,辖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9岁聋哑人付某外出不慎走失,正在医院输液的何巧得知情况后,立即拔掉针头赶回社区,和社区居民一起逐街逐巷仔细寻找,终于在次日凌晨把老人找到并送回家。13岁的聋哑少年小李因为残疾感到很自卑,一度产生辍学甚至轻生的念头。何巧三天两头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半年后终于让小李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在何巧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初,集警务办公、纠纷调解、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无声警务室”正式挂牌成立,聋哑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手写板、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让聋哑群众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活动场所。沙坪坝区公安分局300余名社区民警也主动投入到关爱帮扶聋哑群众工作中来,掀起“学手语、办实事、献爱心”热潮。

何巧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最美渝警楷模称号,入选“重庆好人”。

 
万芝利。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万芝利

万芝利,女,1980年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警备区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护师。

万芝利把老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把老干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诚恳态度和娴熟技能,真情呵护、真心守护老干部生命健康,被老干部誉为健康守护者。

2001年,万芝利从医学院毕业后,应聘到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工作。其间,她经常接触前来看病的老干部,他们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她。怀着敬重和景仰,2007年,她主动申请到干休所工作。14年来,万芝利几乎每天巡诊巡访老干部20余户,在干休所和医院之间来回跑七八趟。她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练就“一扎准”“一口清”“一查明”的医护技能,参与老干部医护抢救百余次,无一人因处置不当留下后遗症,无一人因诊断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为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她十几年来坚持到军地医院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等10余个科室跟班学习,深入学习研究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等。百岁抗战老战士吴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万芝利经常去吴老家唠家常,给他读报刊、剪指甲,连儿女都认不出的吴老一见到万芝利便笑呵呵地叫“小万”。万芝利主动承担老干部心理疏导工作,经常与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疏解他们的忧虑,许多老干部都把她当成亲女儿。

为了让老干部学会使用网络、方便生活,2016年万芝利倡导组织“离退休E生活”培训,手把手教老干部微信聊天、网上购物交费等技能。因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营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万芝利协调开通服务热线电话,建立老干部微信联络群,拓展代购服务功能,及时解决老干部的生活物资采购需求。在她的提议下,所里还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文化活动,开设书法、京剧、文史等视频课程,让老干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万芝利荣立二等功1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先进老干部工作者等称号。

 
来代俊。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来代俊

来代俊,男,汉族,1933年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梁平区仁贤街道白鹤村村民。

在部队,他是英勇善战的装甲兵班长;在家里,他是可以倚靠的顶梁柱。来代俊六十三年如一日,不离不弃陪伴照顾病妻,含辛茹苦抚养4个孩子长大成人,用坚毅的肩膀撑起一个家,诠释着忠诚与担当的家国情怀。

1953年2月,新婚燕尔的来代俊在妻子的鼓励下,响应号召,报名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线,屡立战功。1958年,28岁的妻子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由于患病,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妻子受到打击,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只能长期吃药稳定病情。为了给妻子治病,来代俊跑了多家医院为她诊断、买药。一开始,妻子的治疗态度还算积极,慢慢地,只要一看到药,她就变得十分抗拒。为了“哄”妻子吃药,来代俊想尽了办法。日复一日,从吃喝拉撒到洗澡洗衣,他精心照顾着妻子。这一照顾,就是63年。

几十年来,他既当爹又当妈,照料着孩子长大成人。为挣工分,来代俊背着孩子犁田翻土;为补贴家用,他趁赶场天到街上帮人剃头补鞋,成为远近闻名的“补鞋师傅”……来代俊还赡养并安葬母亲、继父、岳母等多位老人。即便如此,来代俊却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困难,也没提过任何要求。

2021年1月,90岁的妻子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人世。结婚70年服侍老伴63年的来代俊,送走老伴后思念成疾,住院一个多月。儿女带着各自爱人轮流照顾父亲直至出院。来家儿孙们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乡邻们以他们为榜样,孝老爱亲、仁贤厚德在这里蔚然成风。

来代俊入选“重庆好人”。

 
徐玲玲。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徐玲玲

徐玲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货物与劳务税科二级主办。

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无微不至照料中风瘫痪23年的养父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

1971年,1岁的徐玲玲来到养父母家中,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从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养父母捧在手心疼爱、呵护。1998年,28岁的徐玲玲遭遇家庭变故,养父中风瘫痪。徐玲玲与养母共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寒冬,养父大小便频繁失禁,她洗了又换、换了又洗。她总记得给养父灌上暖水袋,却忘了给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养父积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给养父拍背、喂水,直到养父有微微鼾声入睡。多少次养父心血管疾病突发送医,她挂号送检、忙前忙后……她鼓励养父用还能活动的左手叠被、刷牙、吃饭、写字、如厕,还手把手地教养父使用遥控器、手机和电脑,让养父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让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来,徐玲玲的养母也先后经历双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脑供血不足并发症等10余次住院治疗。最近几年,徐玲玲的养母又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衰退严重。她为延缓养母记忆力的衰退速度,不厌其烦地教养母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暖手宝、智能电子锁等家用电器。她还带着养母参加旅游团,让老人在游览山水间开阔眼界,给生活留下美好记忆。

徐玲玲荣获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赵秋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