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是舆论引导的良药还是毒药?
近期部分舆情事件中,舆情当事方采取发布长文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微信号:hlwyqzx)观察发现,长文在部分舆情引导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容易因为小处表达不当出现“翻车”。
用长文引导舆论有效吗?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首先是“保姆纵火案”男主人林生斌因再婚引发的网络热议。

6月30日23时许,林生斌宣布自己再婚并生育一女,引发网民对其的质疑,经过了多方的口水战后,7月8日17时许,林生斌连续发布由5条微博组成的长文,对赔偿金归属、新的感情经历以及前妻家人的交流内容等进行了回应。
然而从舆情走势上看,林生斌的回应并没有起到平息舆论的作用,相关舆情热度依然高位运行。
接着我们来看另一个案例,近期涉及风波的某企业,在先后两次发布简短声明效果不佳后,以负责人的名义,通过“内部信”的方式发布长文对相关事件进行解释,在客观上对舆情热度降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长文如何引导舆论?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认为,通过长文进行舆论引导有这些特点,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起到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把握时机,收尾总结:从时机方面分析,通过前期舆情发酵后,围绕舆情事件本身的各方观点已经充分呈现,网民客观上对权威声音有所期待,此时进行总结性表态能起到较好效果。
情感真挚,证据充分:从内容方面分析,长文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对事实进行澄清说明;并在准确把握社会公众心理期待的前提下,做出最诚恳的情感表达。
主体明晰,权威有效:从发布主体分析,长文的发布主体最好是政府主管部门,其次是企业负责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权威性、有效性。而企业公关负责人,甚至其他负责人发布,则效果会打折。对于个人的表达,由于缺乏第三方佐证,难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如何避免长文“翻车”?
当然,如果把握不好,长文也可能起到反效果,长文要避免“翻车”就要做到三个“真”:
真实:长文内容要真实可靠,证据确实充分,如果被发现内容虚假,容易引发舆情进一步发酵。
真情:情感表达要真挚,同时应当面对公众而不是下属表达,近期某明星以上级对下级的口气转发致歉微博引发网民不满就是反面案例。
真发:在发布时要注意主体、平台和呈现时间,官方自媒体置顶是基本做法,对于涉外单位,应当在境内外社交平台同步发布。(文/图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