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难道是体育大学”上热搜 华龙网对话学校揭秘奥运奖牌背后故事
相关新闻:
#西南大学难道是体育大学吗#话题登上热搜 网络截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8日10时30分讯(记者 秦思思 首席记者 佘振芳)“西南大学难道是体育大学?”昨(27)日,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据悉,此次东京奥运会上,西南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施廷懋获得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2018级硕士研究生谌利军获得举重男子67公斤级金牌,2020级博士研究生赵帅获得跆拳道男子68公斤级铜牌,2020级硕士研究生廖秋云获得举重女子55公斤级银牌,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生崔利宏也获得了男子20公里竞走的P卡替补名额前往东京。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专访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郭立亚,揭秘西南大学为什么能成为培育奥运健儿的“沃土”?
华龙网:大家都很好奇,这些优秀运动员是怎么考入西南大学的呢?
郭立亚:我们在招生上并没有政策上的倾斜,这几位学生都是通过运动训练、单招考试考入西南大学进行学习的。包括赵帅、施廷懋,他们都是通过运动训练考进来的。
不过,在招生的时候,我们的教练和专业老师善于发现人才,在这些运动员还没有成为最顶尖或者最优秀运动员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些学生,然后动员他们报考西南大学。
比如施廷懋、赵帅,他们考入西南大学的时候,都是在各个省市进行训练,相对说还是一般的运动员。以赵帅为例,当初还是以陪练运动员的身份考入西南大学的。他们考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无论是专业技术,还是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基本都是在西南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以后,随着专项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提高,在大赛中显现出优秀竞技水平,最后入选国家队,才到国家队进行训练。
华龙网:国家队学子如何兼顾国家体育总局的训练和日常学习?
郭立亚:培养奥运选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我们主要在专业理论、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全方位的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多的则是他们在专业队里,在教练的培养下不断成长起来。
在培养方面,我们把运动训练专业作为特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训练,给他们更多的训练时间去从事专业训练,还有一些相关政策措施,让他们能够既保证专业训练,又保证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真正实现体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这几个运动员现在都是国家队现役运动员,也是专业队的现役运动员,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多元化的,在他们调整训练、比赛间隙、或者训练不太紧张的时候,会回到学校进行学习,如果训练比较紧张,比赛任务比较重的话,就通过在线学习。我们也实行导师制,有对应的相关专业老师在学业上随时对他们进行辅导。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都是3到6年弹性学制。他们学习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尽量能够使体育和我们的教育相融合,做到体教融合发展。
华龙网:学校是怎么做强体育学科的?
郭立亚:首先,在训练或者培养方式上面,学校领导比较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也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现目前,我们有几十只代表队。多年来,我们实施多项措施来保障我们的运动员,既能够很好地完成日常训练任务,同时也完成学业,不仅保证体教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让学生在比赛当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其次,我们的老师在相关项目上都是非常优秀、专业能力非常强的,有些还是国际裁判,有的经常带队出去比赛,这也让他们有了“识才”的本领。
并且,我们也特别注重具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学生培养,把体育竞赛作为特色。在比赛当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无论是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我们在体育竞赛方面的排名,多次排在全国600多所高校的前列。
华龙网:西南大学在支持体育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特色政策?
郭立亚:学校的政策支持在于教师和运动员两方面。教师带运动队训练,能够纳入课程教学管理,取得的成绩可作为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这也就大大激励了老师们的积极性。
而运动员在竞赛训练取得成绩后,也能作为学分,替换一些非核心课程,还可以通过日常训练课来获得学分,这就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竞赛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正是通过这样的政策支持,西南大学的体育竞赛成绩也得以提升和发展。
华龙网:这次西南大学收获优异成绩,您有什么感受?
郭立亚:我们的学生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作为老师,肯定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我们要把体教融合发展做得更好,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运动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