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展“四乱”整治 以林长制助力“林长治”
7月28日,在中国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列入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我市第三个跻身世界自然遗产行列的地方。
究其成功的秘诀,除了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外,当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至关重要。
特别是我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后,林长“治”山,让生态保护、修复和改革创新等各方面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按照重庆市总林长1号令,各地吹响了整治“四乱”突出问题的号角。
整治“四乱”,各级林长常态化巡林
林长“治”山,首要工作在于发现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林长按照职责划分,做好巡山巡林这篇“文章”。
4月12日和6月16日,市委书记、全市总林长陈敏尔两次深入林区调研,在江津四面山巡林时要求“全面实施林长制,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在武陵山大裂谷巡林时强调,“全面落实好林长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6月23至2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全市总林长唐良智在巫溪县兰英大峡谷巡林时,要求“认真落实林长制,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其他市领导也先后深入林区一线调研,研究整治“四乱”的具体工作。
“随着重庆全面推行林长制,不仅市级林长带头巡林,其余各级林长也都实现了常态化巡林。”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我市率先启动林长制试点,到2019年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市15个区县,再到今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各地逐步建立起“四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
今年,按照重庆市总林长1号令,各级林长都将整治森林资源乱侵占、乱搭建、乱采挖、乱捕食等“四乱”问题,作为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硬任务”“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
截至目前,各地已建立起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正加快整改,实行打表推进、限时整改,按期销号、动态清零,坚决遏制问题增量,推动存量问题整改“清仓见底”。同时,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保护成效,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统筹施治,解决大批遗留生态问题
发现“四乱”突出问题后,如何整治好这些问题,是各级林长面临的一道难题。
巫山是我市林长制改革试点区县之一,在整治“四乱”过程中,该县统筹施治,解决了矿山生态修复等大批遗留生态问题。
以建平乡建坪村的采石场为例。这个采石场经过多年开采,形成了陡峭的硬质坡面3万余平方米,矿渣堆积平台及缓坡面3万余平方米。矿区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原有自然植被已不存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难度极大。
林长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巫山县三级林长共同携手,推动该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县级林长统筹安排,基层林长细化、协调、实施,使矿山生态快速恢复。
“这个项目的修复难点在于如何保证在硬质陡壁上,建立长效稳定的植物生长基质层,并且在强降雨岩体涌水时,也要保证种植基质层不被破坏。”巫山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好这个矿山遗留生态问题,巫山县针对生态修复难点,创新性采用竖向管束基质长袋,对植物生长基质层进行约束固定,并用锚杆和柔性主动防护网技术对其进行固定。如今,这里90度的峭壁上也布满了绿色。
更可喜的是,经过系列修复,采石场逐步恢复了自然植被,目前采石场全域生态修复后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
据了解,自林长制试点实施以来,巫山县已累计实施矿山生态修复1890公顷,拆除违法建筑20.14万平方米,大量生态“疮疤”全面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智慧赋能,时刻盯紧每一处森林
“四乱”突出问题整治后,如何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是此次我市开展“四乱”整治的重要一环。石柱县就通过打造“智慧林长”工程,持续提升“护林、增林、用林”的能力水平。
“这个‘智慧林长’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石柱县南宾国有林管护站,站长马和平与队员在“智慧林长”App上完成签到后,便戴上红袖章、拿着柴刀,进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智慧林长”系统是石柱依托“一张图”“一张网”建立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可帮助全县1121名护林员及各级林长详细掌握辖区林地情况,为加强森林实时监管提供有力保障,让森林管护更轻松、更精准。
在巡护中,马和平与队员不时停下查看道路两旁的树木。“过去都是打电话上报情况,但有时电话里说不清楚。现在在这个平台上就能清楚便捷地上报现场情况了。”马和平介绍,一旦发现森林火情、森林病虫害、盗砍滥伐等情况,只要在“智慧林长”App中点击“报事”,就可以通过拍照、摄像、语音等方式上报情况。
十余公里外,石柱县林业局办公室的全域电子地图上,马和平所在的位置有一个蓝色小点,县林业局局长陈军已经查收到马和平提交的问题。
陈军说:“借助智能化巡护终端,护林员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上报,还能看到各级林长对上报情况的处理状态,每天的巡林轨迹、巡逻状态以及巡林天数、出巡时间,都清晰可查。”
如今,“智慧林长”系统已覆盖石柱全县,形成了森林资源“全天候”“天地空”一体化、信息化监管格局,实现了山头有人巡、后台有人盯、问题有人查、成效有人问的智慧护林新模式。
重庆日报记者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