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蘑菇的“接二连三”
万盛绿水村开启乡村振兴产业“总动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正经历一场“蜕变”。这个距万盛城区仅10公里的乡村,曾面临煤炭资源枯竭转型的烦恼。村里唯一叫得响的食用菌产业,品种却以“大路货”为主,产量不高,价格受市场影响大。

一朵蘑菇的“接二连三”
万盛绿水村开启乡村振兴产业“总动员”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8-05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龙丹梅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正经历一场“蜕变”。

这个距万盛城区仅10公里的乡村,曾面临煤炭资源枯竭转型的烦恼。村里唯一叫得响的食用菌产业,品种却以“大路货”为主,产量不高,价格受市场影响大。

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赶考”的绿水村,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手,谋求“破题”之路。

一朵蘑菇,在绿水村相继接“二”连“三”,开启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总动员”。

一朵蘑菇,年产值达到5亿元

金针菇形状的路灯、香菇模样的垃圾桶、彩色蘑菇造型的房屋,还有沿途经过的食用菌培植基地……8月3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丛林镇绿水村,入眼所见,都与“蘑菇”有关。

村支书蔡志华告诉记者,丛林镇是产煤大镇,镇上除有大大小小的煤矿外,还有大型企业晋林机械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村民开始种蘑菇卖给煤矿工人和晋林厂职工,食用菌产业得以发展。后来,晋林厂搬迁。加上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丛林镇的煤矿、煤窑逐渐关闭,村里的食用菌产业一蹶不振。

2018年,丛林镇先后引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原有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也将香菇、平菇等“大路货”品种,改成了珍稀食用菌,提升竞争力。

8月3日,绿水村重庆鑫润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内,一朵朵打着黝黑“小伞”的黑皮鸡枞菌,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公司负责人夏世祥告诉记者,这里过去是个传统食用菌种植大棚,种的是香菇、平菇、双孢蘑菇。今年,丛林镇整合4个村涉农产业发展资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鑫润源公司,专门种植黑皮鸡枞菌和猪肚菇,销往重庆、成都、昆明、南宁等地市场,批发价每公斤近60元,还供不应求。公司运营半年多,产值已达到1200多万元。

蔡志华介绍,目前,绿水村共有6家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经营主体,已开发金针菇、鹿茸菇、黑皮鸡棕、猪肚菇、香菇、灰树花、秀珍菇、双孢菇等8种食用菌,实现年产食用菌6万吨、年产值5亿元,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600余人次。

两家工厂,实现食用菌流水线生产

金针菇是一种常见食用菌,传统种植方法是采用大棚。但记者走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华绿”)厂房时,看到的却是一个现代化智能工厂。

在这里,金针菇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除包装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制菌、装瓶、冷却、培养、搔菌、发芽、插片、生长、采收等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操作,工厂内见不到几个人。

按照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金针菇一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但在这里,金针菇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仅制种环节,通过用液体菌种代替传统的固体菌种(菌棒),菌丝生长周期便从传统大棚的至少120天缩短到18天。

负责人李正刚介绍,该公司一期占地234亩,共有10栋厂房,面积7.2万平方米,投资4.2亿元,用工450名。自2018年投产以来,可日产150吨,年产5万吨。

“如果按照传统大棚种植模式,要实现同样的产出,至少需要1万亩土地,1万名员工。”李正刚说,该公司生产的金针菇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东南亚,主要销往越南。目前,占地300余亩的华绿二期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与深加工项目也即将动工。在另一家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实现了鹿茸菇的工厂化生产。

丛林镇党委书记李霞介绍,依托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和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水村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未来丛林镇将继续做大食用菌产业,围绕近期食用菌产值10亿元目标,启动创建市级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建立食用菌展示、交易、物流、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构建“冷链物流+产地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全生态产业链条,打造西南最大的食用菌销售中心。

三产融合,蘑菇还能变风景

在绿水村,蘑菇不仅实现了工厂化种植,还“摇身一变”,成了吸引游客的风景。

绿水村的“蘑菇总动员”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儿童亲子乐园,景区里的设施都是模拟蘑菇的外观建造的,远远望去,碧水蓝天间,点缀着一个个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蘑菇”。今年,“蘑菇总动员”景区已接待近3万名游客,目前正在进行提档升级。

依托该景区,绿水村集体领办的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设了重庆市中小学生食用菌研学基地,市科协牵头修建了绿水村科普馆,以“农业+研学”业态将蘑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在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下,绿水村发展起了丛林菌谷和香薇柑橘园、果强桃园、利群柚园、七龙茶园及精品李园5个特色种植园,发展特色水果种植5000余亩,年产值3000万元。

“过去大家都觉得绿水村根本没有旅游资源,现在才知道满目的绿水青山都是风景。”蔡志华在海拔700多米的山上种柑橘已23年,过去种出的水果全靠自己用小货车拉到南川、万盛市场零卖,一年下来只能挣几万元人工钱。现在,在这朵“蘑菇”的吸引下,来村里的游客多了,他便在柑橘园下新建了农家乐“香薇园”,一年下来接待游客两三万人次,柑橘靠游客上门采果便能销售一空。如今,蔡志华每年经营柑橘园和农家乐的收入能达到五六十万元。

李霞介绍,紧抓“蘑菇”产业链条延伸,绿水村通过“大户种植+工厂化+景区”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绿水村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宿20余家,微型企业20余个,个体户30余户。两家工厂化企业仅用工就达到800余人,目前,全镇从事与“蘑菇”相关产业的村民已上千人。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一朵蘑菇的“接二连三”
万盛绿水村开启乡村振兴产业“总动员”

2021-08-05 09:02:47 来源: 0 条评论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龙丹梅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正经历一场“蜕变”。

这个距万盛城区仅10公里的乡村,曾面临煤炭资源枯竭转型的烦恼。村里唯一叫得响的食用菌产业,品种却以“大路货”为主,产量不高,价格受市场影响大。

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赶考”的绿水村,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手,谋求“破题”之路。

一朵蘑菇,在绿水村相继接“二”连“三”,开启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总动员”。

一朵蘑菇,年产值达到5亿元

金针菇形状的路灯、香菇模样的垃圾桶、彩色蘑菇造型的房屋,还有沿途经过的食用菌培植基地……8月3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丛林镇绿水村,入眼所见,都与“蘑菇”有关。

村支书蔡志华告诉记者,丛林镇是产煤大镇,镇上除有大大小小的煤矿外,还有大型企业晋林机械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村民开始种蘑菇卖给煤矿工人和晋林厂职工,食用菌产业得以发展。后来,晋林厂搬迁。加上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丛林镇的煤矿、煤窑逐渐关闭,村里的食用菌产业一蹶不振。

2018年,丛林镇先后引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原有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也将香菇、平菇等“大路货”品种,改成了珍稀食用菌,提升竞争力。

8月3日,绿水村重庆鑫润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内,一朵朵打着黝黑“小伞”的黑皮鸡枞菌,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公司负责人夏世祥告诉记者,这里过去是个传统食用菌种植大棚,种的是香菇、平菇、双孢蘑菇。今年,丛林镇整合4个村涉农产业发展资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鑫润源公司,专门种植黑皮鸡枞菌和猪肚菇,销往重庆、成都、昆明、南宁等地市场,批发价每公斤近60元,还供不应求。公司运营半年多,产值已达到1200多万元。

蔡志华介绍,目前,绿水村共有6家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经营主体,已开发金针菇、鹿茸菇、黑皮鸡棕、猪肚菇、香菇、灰树花、秀珍菇、双孢菇等8种食用菌,实现年产食用菌6万吨、年产值5亿元,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600余人次。

两家工厂,实现食用菌流水线生产

金针菇是一种常见食用菌,传统种植方法是采用大棚。但记者走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华绿”)厂房时,看到的却是一个现代化智能工厂。

在这里,金针菇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除包装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制菌、装瓶、冷却、培养、搔菌、发芽、插片、生长、采收等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操作,工厂内见不到几个人。

按照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金针菇一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但在这里,金针菇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仅制种环节,通过用液体菌种代替传统的固体菌种(菌棒),菌丝生长周期便从传统大棚的至少120天缩短到18天。

负责人李正刚介绍,该公司一期占地234亩,共有10栋厂房,面积7.2万平方米,投资4.2亿元,用工450名。自2018年投产以来,可日产150吨,年产5万吨。

“如果按照传统大棚种植模式,要实现同样的产出,至少需要1万亩土地,1万名员工。”李正刚说,该公司生产的金针菇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东南亚,主要销往越南。目前,占地300余亩的华绿二期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与深加工项目也即将动工。在另一家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实现了鹿茸菇的工厂化生产。

丛林镇党委书记李霞介绍,依托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和重庆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水村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未来丛林镇将继续做大食用菌产业,围绕近期食用菌产值10亿元目标,启动创建市级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建立食用菌展示、交易、物流、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构建“冷链物流+产地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全生态产业链条,打造西南最大的食用菌销售中心。

三产融合,蘑菇还能变风景

在绿水村,蘑菇不仅实现了工厂化种植,还“摇身一变”,成了吸引游客的风景。

绿水村的“蘑菇总动员”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儿童亲子乐园,景区里的设施都是模拟蘑菇的外观建造的,远远望去,碧水蓝天间,点缀着一个个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蘑菇”。今年,“蘑菇总动员”景区已接待近3万名游客,目前正在进行提档升级。

依托该景区,绿水村集体领办的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设了重庆市中小学生食用菌研学基地,市科协牵头修建了绿水村科普馆,以“农业+研学”业态将蘑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在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下,绿水村发展起了丛林菌谷和香薇柑橘园、果强桃园、利群柚园、七龙茶园及精品李园5个特色种植园,发展特色水果种植5000余亩,年产值3000万元。

“过去大家都觉得绿水村根本没有旅游资源,现在才知道满目的绿水青山都是风景。”蔡志华在海拔700多米的山上种柑橘已23年,过去种出的水果全靠自己用小货车拉到南川、万盛市场零卖,一年下来只能挣几万元人工钱。现在,在这朵“蘑菇”的吸引下,来村里的游客多了,他便在柑橘园下新建了农家乐“香薇园”,一年下来接待游客两三万人次,柑橘靠游客上门采果便能销售一空。如今,蔡志华每年经营柑橘园和农家乐的收入能达到五六十万元。

李霞介绍,紧抓“蘑菇”产业链条延伸,绿水村通过“大户种植+工厂化+景区”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绿水村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宿20余家,微型企业20余个,个体户30余户。两家工厂化企业仅用工就达到800余人,目前,全镇从事与“蘑菇”相关产业的村民已上千人。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