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再上岗-探新路 一名老供销人的转型路

失业-再上岗-探新路 一名老供销人的转型路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8-09

熊万胜(左)给农户送农资。(受访者供图)

一到夏天,地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黄水旅游度假区的沙子镇又热闹起来。游客多了,快递就多。7月26日,沙子镇供销合作社的电商服务区,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快递包裹。“最近每天收件量都有八、九百件。”沙子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熊万胜感慨。

电商服务,是这名老供销人开辟的新业务。他经历过世纪之交基层供销社的破产清算,也感受到“三社融合”探新路的业务拓展,他的所历所感,折射着2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对农服务方式的转变。

失业

“坐商”变“行商”,也没能抵过市场冲击

在熊万胜的记忆中,计划经济年代的供销社就像“百宝箱”,想买什么东西都得通过它,是最牛的单位之一。

“那时候物资短缺,供小于求,所以基层供销社风光无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产生了极大冲击。”熊万胜说,他就是在这一时期参加工作的。

1993年,中专毕业的熊万胜被安排到沙子镇供销合作社,当时镇上已出现不少个体户,供销社的“日子”不再那么好过。为了求生存,当时供销社就已开展了送货下乡的服务,主动给村民们配送肥料、农药等。

此外,随着一部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机、洗衣机、小型打米机等“大件”的需求开始增多,为了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供应居民,熊万胜长期在重庆、成都两地奔波寻找货源,开始了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

那时交通很不方便,赶往重庆主城的他需要辗转两次坐车到码头,再乘船抵达朝天门。“东西买到后全靠人力背回去,除去人工、运费等成本,我们基本上也赚不到多少钱。”熊万胜说。

时间来到2000年,无力抵抗市场经济的冲击,石柱县级以下的基层供销合作社要么破产清算,要么改制重组。那一年,熊万胜失业了。

再上岗

不光做供销,还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离开供销社后,熊万胜和许多同行一样,充分利用在供销社工作时积累的资源,干起了个体户,办起定点屠宰厂、文具用品门市,还辗转全国各地做农产品买卖,日子过得挺不错。

“我对农村还是有感情,尽管不干供销了,但一直以来开展的业务大多跟农业相关。”熊万胜说,他也一直在关注供销工作的新变化,所以2018年县供销社再次联系上他,问他是否有兴趣重拾老本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在“三社”融合的推进下,2019年沙子镇供销合作社恢复重建,熊万胜任主任,按照新时代、新背景下对供销合作社的要求,开启了对“三社”融合发展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熊万胜和乡镇干部对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确立了以莼菜、黄连、野竹笋3大产业为主导,并配套发展脆红李、核桃、吴茱萸等。

此外,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力度,着眼测土配方施肥、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运代销、农膜回收、金融代办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组建了7个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耕、种、管、收、贮、销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极大地拓展了供销社的业务范围。

探新路

探索“三社融合”,助农户抱团闯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熊万胜明显感觉到当地产业比较散,规模不大,很难一一精准对接,且无法做大做强。

如何让大家抱团发展?在和乡镇领导多次探讨后,大家讨论出一个方案——把各个主导产业的大户聘为供销合作社的副主任,通过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的共享,把小户、散户“拉”起来。

熊万胜第一个动员的是莼菜大户米俊华。米俊华的莼菜基地建于2017年,最初只有100亩,近两年想扩大面积,但资金短缺。为了帮助他发展,熊万胜争取到一笔160万元的资金,帮助他把面积扩大到了500亩。

通过几次打交道下来,米俊华对供销合作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认为抱团发展的确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对他和其他农户来说是双赢。2020年初,米俊华成为沙子镇供销合作社第一位副主任。

“米俊华的种植技术成熟,而且有广阔的销售渠道,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为莼菜种植户解决了大问题,全镇莼菜都成功销售出去了。”熊万胜说,通过指导村民对莼菜进行分级销售,种植户苟应松的莼菜每吨还多赚了4000多元。

如今,沙子镇供销合作社的副主任已有5位,覆盖所有重点产业。通过每位副主任,相关产业下的农户都得到了更精准的农资供应、资金贷款、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等全产业链服务。

“可以说,如今的供销合作社已从原来的重物资供应,变成了重产业合作。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三社’融合,探索如何让大家的产业发展得更好、卖价更高,助力产业振兴!”熊万胜说。

记者 栗园园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失业-再上岗-探新路 一名老供销人的转型路

2021-08-09 06:21:19 来源: 0 条评论

熊万胜(左)给农户送农资。(受访者供图)

一到夏天,地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黄水旅游度假区的沙子镇又热闹起来。游客多了,快递就多。7月26日,沙子镇供销合作社的电商服务区,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快递包裹。“最近每天收件量都有八、九百件。”沙子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熊万胜感慨。

电商服务,是这名老供销人开辟的新业务。他经历过世纪之交基层供销社的破产清算,也感受到“三社融合”探新路的业务拓展,他的所历所感,折射着2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对农服务方式的转变。

失业

“坐商”变“行商”,也没能抵过市场冲击

在熊万胜的记忆中,计划经济年代的供销社就像“百宝箱”,想买什么东西都得通过它,是最牛的单位之一。

“那时候物资短缺,供小于求,所以基层供销社风光无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产生了极大冲击。”熊万胜说,他就是在这一时期参加工作的。

1993年,中专毕业的熊万胜被安排到沙子镇供销合作社,当时镇上已出现不少个体户,供销社的“日子”不再那么好过。为了求生存,当时供销社就已开展了送货下乡的服务,主动给村民们配送肥料、农药等。

此外,随着一部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机、洗衣机、小型打米机等“大件”的需求开始增多,为了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供应居民,熊万胜长期在重庆、成都两地奔波寻找货源,开始了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

那时交通很不方便,赶往重庆主城的他需要辗转两次坐车到码头,再乘船抵达朝天门。“东西买到后全靠人力背回去,除去人工、运费等成本,我们基本上也赚不到多少钱。”熊万胜说。

时间来到2000年,无力抵抗市场经济的冲击,石柱县级以下的基层供销合作社要么破产清算,要么改制重组。那一年,熊万胜失业了。

再上岗

不光做供销,还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离开供销社后,熊万胜和许多同行一样,充分利用在供销社工作时积累的资源,干起了个体户,办起定点屠宰厂、文具用品门市,还辗转全国各地做农产品买卖,日子过得挺不错。

“我对农村还是有感情,尽管不干供销了,但一直以来开展的业务大多跟农业相关。”熊万胜说,他也一直在关注供销工作的新变化,所以2018年县供销社再次联系上他,问他是否有兴趣重拾老本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在“三社”融合的推进下,2019年沙子镇供销合作社恢复重建,熊万胜任主任,按照新时代、新背景下对供销合作社的要求,开启了对“三社”融合发展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熊万胜和乡镇干部对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确立了以莼菜、黄连、野竹笋3大产业为主导,并配套发展脆红李、核桃、吴茱萸等。

此外,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力度,着眼测土配方施肥、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运代销、农膜回收、金融代办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组建了7个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耕、种、管、收、贮、销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极大地拓展了供销社的业务范围。

探新路

探索“三社融合”,助农户抱团闯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熊万胜明显感觉到当地产业比较散,规模不大,很难一一精准对接,且无法做大做强。

如何让大家抱团发展?在和乡镇领导多次探讨后,大家讨论出一个方案——把各个主导产业的大户聘为供销合作社的副主任,通过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的共享,把小户、散户“拉”起来。

熊万胜第一个动员的是莼菜大户米俊华。米俊华的莼菜基地建于2017年,最初只有100亩,近两年想扩大面积,但资金短缺。为了帮助他发展,熊万胜争取到一笔160万元的资金,帮助他把面积扩大到了500亩。

通过几次打交道下来,米俊华对供销合作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认为抱团发展的确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对他和其他农户来说是双赢。2020年初,米俊华成为沙子镇供销合作社第一位副主任。

“米俊华的种植技术成熟,而且有广阔的销售渠道,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为莼菜种植户解决了大问题,全镇莼菜都成功销售出去了。”熊万胜说,通过指导村民对莼菜进行分级销售,种植户苟应松的莼菜每吨还多赚了4000多元。

如今,沙子镇供销合作社的副主任已有5位,覆盖所有重点产业。通过每位副主任,相关产业下的农户都得到了更精准的农资供应、资金贷款、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等全产业链服务。

“可以说,如今的供销合作社已从原来的重物资供应,变成了重产业合作。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三社’融合,探索如何让大家的产业发展得更好、卖价更高,助力产业振兴!”熊万胜说。

记者 栗园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