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重庆的吆喝声

听!老重庆的吆喝声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21-08-13

“萝卜线儿,细又长。妈妈吃了洗衣裳,爸爸吃了上工厂,娃娃吃了上学堂……”

“冰糕,五分六分七分……”

“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

“买——白糖糕哦!”

“来买啊!萝卜线~”

“冰糕~凉快~冰糕!”

“香蕉、橘子、牛奶、豆沙冰糕!凉快!冰糕~”

你听过老重庆城里的吆喝声吗?近日,网友“胖老板请回答”就上传了一段这样的视频:歌韵十足的吆喝声,配合上老重庆照片铺就的视频背景,瞬间把人带回到旧时光之中。

消失的吆喝走红网络

这条视频于两周前发布于各大视频平台,总长1分30秒,截至8月12日点击量已突破50万。

视频以老重庆照片为背景,一位长者用高亢且颇具音韵的重庆话,喊出了老重庆的各种吆喝声。网友说,这些吆喝声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伙计”,听完既感动又亲切。

11日上午,在位于江北区的重庆大剧院,记者见到了发布该视频的网友“胖老板请回答”。他名叫李柯成,今年42岁,地道的重庆人,也是重庆时光里独立书店的主理人。

李柯成透露,这段吆喝还原的是老重庆的小商贩、手艺人的叫卖声和吆喝声,“悠长、嘹亮,轻易就能吸引街坊四邻。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现在听不到的声音,是属于老重庆的声音。”

这段吆喝已被珍藏5年

这段吆喝声是如何而来?这要从2016年说起。李柯成告诉记者,当时他发起了一项“重庆人讲重庆故事”的活动,打算将精彩故事集锦成书。不久后,一位名叫张开泽的老人给活动组发来了一篇名为《忆老重庆的市声》的文章。

李柯成说,自己读完这篇精彩的文章后很是激动,专程登门拜访才知道,张开泽早年为越剧、相声专业演员,后转业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后来,张开泽特地来到书店,在李柯成的帮助下,将记忆中的那些吆喝声,完整地录制了下来。

“他一开口,我感觉时光好像都流转了,仿佛真的置身于老重庆城一般。”李柯成说,这段录音后来一直收录在《故城时光》一书中(书中附二维码,扫码可听)。近来为了打造一个“立体阅读城市”的平台,他开始整理过往的书籍,再度翻到了这段录音,便通过视频号将这段声音发了出来。

李柯成坦言,想过这段录音可能会火,但没想到有这么多年轻网友也爱听,“觉得欣喜又欣慰,文化要传承和发扬,就要靠年轻一代嘛。”

“这些声音住在记忆里”

11日晚,记者电话联系上了74岁的张开泽。提起录制的这段吆喝声,张老笑着说:“我自小就对重庆的吆喝声、叫卖声充满好奇,只要听到有叫卖声传来,就会竖起耳朵细听,有时候还会冲出家门,去到小商小贩的摊子前听他当面吆喝。对特别好听,有趣的,还会饶有兴趣地去模仿。”

张老从小在渝中区长大,这些闹热的吆喝声,给他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色彩。他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天一早,街头巷尾就传来各种吆喝,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方言发音的不同,各地的吆喝声各不相同。此外,由于卖的物品不同,个人的天赋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小商贩的吆喝也各有千秋,有的高亢华丽,有的朴实粗放。

“许多精彩的吆喝声至今记忆犹新,常在耳边萦绕,回味无穷。”张老说,尽管昔日的吆喝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声音仍然住在自己的记忆里,这也是自己还能再现出当年的吆喝声的原因。

对于网友们的喜爱与点赞,张老表示,能为留存城市记忆尽绵薄之力,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城市的一种情感,值得被记住、被保留。”张老还呼吁,如果还有市民记得更多的老重庆吆喝声、童谣等,不妨也利用如今便捷的声色技术,将其记录下来。

张开泽记忆中的吆喝场景——

●我小的时候,小商小贩、各种手艺人走街串巷销售商品、招揽业务还很盛行。每天一大早,天才麻麻亮,就有卖白糕的,头顶一个大的冒着热气的竹蒸笼,大声地吆喝:“卖……白糕……白……糖糕哦!”

●即使是寒冬腊月的夜里十一二点,也还有卖夜宵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在路灯昏暗的小巷里晃悠吆喝:“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一些“夜猫子”闻声而来,方便地买走自己喜爱的夜宵。

●有一个卖自家腌制的萝卜线的小商贩,经常挑着担子在我们家门前大声吆喝——

“萝卜线,细又长,爸爸吃了上工厂,妈妈吃了洗衣裳,娃娃吃了上学堂。”

他轻松俏皮的吆喝词,让围观者受到感染,加之他卖的萝卜线确实又脆又香,风味独特,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他的萝卜线。

●另有一个补锅匠的吆喝声也很有味道,至今印象深刻:“锅……拿来补,补盆子补锑锅,补锑锅补盆子,烂脸盆……拿来补”。此人声音洪亮、粗犷、豪放,几声吆喝便吸引很多居民送去破锅烂盆让他修补,每一次走家串户都满载而归。

网友跟帖

@半山隐士:重庆各时期有各时期不同的吆喝声,都与生活有关。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在七星岗,有个老头醪糟做得很好,每天来我们院子卖醪糟,拖声呀呀吆喝着“打~醪糟哟”。

@地:一句句,一声声,深深打动我的心!这些已经随着岁月流失的市声,重庆味十足。这不仅仅是回忆,是地方人文的记录。应该继续挖掘录制更多这种声音。

@原原:小时候只要院子里有人叫了弹花匠,孩子们便会去看热闹,只听见“梆梆梆……”像音乐一样好听。

@幺妹:仿佛隔着半个世纪看到了老重庆城的模样,听到了旧时光里的吆喝声。

@张川耀:这绘声绘色的市井乡音,牵出了人们的眷恋乡愁,也把好多人孩提时的记忆闸门打开了。

“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啦……”

“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

“弹棉花!梆~梆~”

“收废书纸板酒瓶子,长发辫子拿来卖!”

“凉粉儿凉面豆腐脑儿……”

“磨剪刀来,戗菜刀”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薇 实习生 张含之 秦小雅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听!老重庆的吆喝声

2021-08-13 06:47:31 来源: 0 条评论

“萝卜线儿,细又长。妈妈吃了洗衣裳,爸爸吃了上工厂,娃娃吃了上学堂……”

“冰糕,五分六分七分……”

“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

“买——白糖糕哦!”

“来买啊!萝卜线~”

“冰糕~凉快~冰糕!”

“香蕉、橘子、牛奶、豆沙冰糕!凉快!冰糕~”

你听过老重庆城里的吆喝声吗?近日,网友“胖老板请回答”就上传了一段这样的视频:歌韵十足的吆喝声,配合上老重庆照片铺就的视频背景,瞬间把人带回到旧时光之中。

消失的吆喝走红网络

这条视频于两周前发布于各大视频平台,总长1分30秒,截至8月12日点击量已突破50万。

视频以老重庆照片为背景,一位长者用高亢且颇具音韵的重庆话,喊出了老重庆的各种吆喝声。网友说,这些吆喝声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伙计”,听完既感动又亲切。

11日上午,在位于江北区的重庆大剧院,记者见到了发布该视频的网友“胖老板请回答”。他名叫李柯成,今年42岁,地道的重庆人,也是重庆时光里独立书店的主理人。

李柯成透露,这段吆喝还原的是老重庆的小商贩、手艺人的叫卖声和吆喝声,“悠长、嘹亮,轻易就能吸引街坊四邻。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现在听不到的声音,是属于老重庆的声音。”

这段吆喝已被珍藏5年

这段吆喝声是如何而来?这要从2016年说起。李柯成告诉记者,当时他发起了一项“重庆人讲重庆故事”的活动,打算将精彩故事集锦成书。不久后,一位名叫张开泽的老人给活动组发来了一篇名为《忆老重庆的市声》的文章。

李柯成说,自己读完这篇精彩的文章后很是激动,专程登门拜访才知道,张开泽早年为越剧、相声专业演员,后转业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后来,张开泽特地来到书店,在李柯成的帮助下,将记忆中的那些吆喝声,完整地录制了下来。

“他一开口,我感觉时光好像都流转了,仿佛真的置身于老重庆城一般。”李柯成说,这段录音后来一直收录在《故城时光》一书中(书中附二维码,扫码可听)。近来为了打造一个“立体阅读城市”的平台,他开始整理过往的书籍,再度翻到了这段录音,便通过视频号将这段声音发了出来。

李柯成坦言,想过这段录音可能会火,但没想到有这么多年轻网友也爱听,“觉得欣喜又欣慰,文化要传承和发扬,就要靠年轻一代嘛。”

“这些声音住在记忆里”

11日晚,记者电话联系上了74岁的张开泽。提起录制的这段吆喝声,张老笑着说:“我自小就对重庆的吆喝声、叫卖声充满好奇,只要听到有叫卖声传来,就会竖起耳朵细听,有时候还会冲出家门,去到小商小贩的摊子前听他当面吆喝。对特别好听,有趣的,还会饶有兴趣地去模仿。”

张老从小在渝中区长大,这些闹热的吆喝声,给他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色彩。他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天一早,街头巷尾就传来各种吆喝,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方言发音的不同,各地的吆喝声各不相同。此外,由于卖的物品不同,个人的天赋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小商贩的吆喝也各有千秋,有的高亢华丽,有的朴实粗放。

“许多精彩的吆喝声至今记忆犹新,常在耳边萦绕,回味无穷。”张老说,尽管昔日的吆喝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声音仍然住在自己的记忆里,这也是自己还能再现出当年的吆喝声的原因。

对于网友们的喜爱与点赞,张老表示,能为留存城市记忆尽绵薄之力,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城市的一种情感,值得被记住、被保留。”张老还呼吁,如果还有市民记得更多的老重庆吆喝声、童谣等,不妨也利用如今便捷的声色技术,将其记录下来。

张开泽记忆中的吆喝场景——

●我小的时候,小商小贩、各种手艺人走街串巷销售商品、招揽业务还很盛行。每天一大早,天才麻麻亮,就有卖白糕的,头顶一个大的冒着热气的竹蒸笼,大声地吆喝:“卖……白糕……白……糖糕哦!”

●即使是寒冬腊月的夜里十一二点,也还有卖夜宵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在路灯昏暗的小巷里晃悠吆喝:“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一些“夜猫子”闻声而来,方便地买走自己喜爱的夜宵。

●有一个卖自家腌制的萝卜线的小商贩,经常挑着担子在我们家门前大声吆喝——

“萝卜线,细又长,爸爸吃了上工厂,妈妈吃了洗衣裳,娃娃吃了上学堂。”

他轻松俏皮的吆喝词,让围观者受到感染,加之他卖的萝卜线确实又脆又香,风味独特,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他的萝卜线。

●另有一个补锅匠的吆喝声也很有味道,至今印象深刻:“锅……拿来补,补盆子补锑锅,补锑锅补盆子,烂脸盆……拿来补”。此人声音洪亮、粗犷、豪放,几声吆喝便吸引很多居民送去破锅烂盆让他修补,每一次走家串户都满载而归。

网友跟帖

@半山隐士:重庆各时期有各时期不同的吆喝声,都与生活有关。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在七星岗,有个老头醪糟做得很好,每天来我们院子卖醪糟,拖声呀呀吆喝着“打~醪糟哟”。

@地:一句句,一声声,深深打动我的心!这些已经随着岁月流失的市声,重庆味十足。这不仅仅是回忆,是地方人文的记录。应该继续挖掘录制更多这种声音。

@原原:小时候只要院子里有人叫了弹花匠,孩子们便会去看热闹,只听见“梆梆梆……”像音乐一样好听。

@幺妹:仿佛隔着半个世纪看到了老重庆城的模样,听到了旧时光里的吆喝声。

@张川耀:这绘声绘色的市井乡音,牵出了人们的眷恋乡愁,也把好多人孩提时的记忆闸门打开了。

“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啦……”

“炒米糖开水,藕粉咯面茶,盐茶鸡蛋~”

“弹棉花!梆~梆~”

“收废书纸板酒瓶子,长发辫子拿来卖!”

“凉粉儿凉面豆腐脑儿……”

“磨剪刀来,戗菜刀”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薇 实习生 张含之 秦小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