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揭秘白居寺长江大桥合龙全过程:4.4万吨钢梁百米高空中毫米级“牵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日10时09分讯(董进)一座桥,从无到有,从有到通,凝聚的是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
今(1)日上午,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以下简称“白居寺大桥”)正式合龙,标志着这座世界最大跨度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主体工程正式完工,预计年底建成通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独家采访了项目总工程师徐元孝,揭晓大桥合龙背后的“秘密”。
提前十天准备 温度要求在20度左右
今年43岁的徐元孝,是地道的重庆渝北人。作为中交二航局的项目技术牵头人,他曾参与了朝天门大桥、浙江瓯江北口大桥等多座世界级桥梁的建设。2019年回到家乡重庆,徐元孝便投入到白居寺大桥的技术管理工作,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被身边的同事们亲切称呼为“校长”。
但即使经验丰富,面对白居寺大桥合龙的重要节点,徐元孝也不敢有一丝松懈。这不仅是重庆中心城区桥塔最高的大桥,也是世界最大跨度的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
经过前期紧张的施工,最终大桥仅剩下上桥面9.7米的空缺。项目方从8月23日晚间,便开始着手合龙工作。首先是对大桥合龙口进行48小时连续跟踪观测;26日开始,确定合龙段最终长度,对杆件进行配切;27日开始进行吊装……直至今天上午,随着最后这块桥面板稳稳落下,白居寺大桥顺利合龙。
“这次的合龙挺顺利的,老天也很帮忙。”徐元孝笑着说,前几天重庆下雨,气温凉爽,给合龙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受热胀冷缩影响,钢桁梁会随着温度变化伸长或缩短,合龙口的长度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合龙施工基准温度是20℃,刚好这几天也很适合。”徐元孝说道。
每根“骨头”重15-35吨 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
白居寺大桥主桥钢桁梁共划分为93个节间,每个标准节间长15米、重约500吨,由16个构件、1.1万套高强螺栓栓接而成。全桥钢桁梁共使用约110万套高强螺栓,钢桁梁总重约4.43万吨,超过“鸟巢”的用钢总量。
徐元孝透露,大桥合龙段为钢桁梁的第47号节间,合龙杆件包括2根上弦杆、2根下弦杆、2根边纵梁和2根腹杆,共8根杆件,每一根杆件重约15-35吨不等。这些杆件就像是大桥的“骨头”一样,需要精准对接,然后才能将桥面板固定在上面。
钢桁梁架设通过4台全回转桥面吊机进行吊装,大渡口侧和巴南侧各布置两台,以两个主塔为支点,同步向两侧对称悬拼。合龙时,先将两端各重2万多吨的钢梁向岸侧顶开约10公分,然后按照下弦杆、上弦杆、腹杆、边纵梁的顺序连接。“将下弦杆及上弦杆连接好,这就相当于搭好了‘骨架’;边纵梁能起到很好的承载作用,而腹杆则能保证‘骨架’的稳定性。”徐元孝说,其中螺栓孔误差更是需要控制在0.1毫米内。
0.1毫米是什么概念?普通人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到0.08毫米,也就是误差最多不能超过两根头发丝。由于在工厂制作的钢桁梁是不受力的,但在安装时,会因为斜拉索、风、温度等因素产生的力而变形。这些需要前期进行精密计算,然后在制作时就做出相应的调整。
5000吨级货船从武汉送来桥面板
“骨架”搭好了,最后便是将桥面板吊装上去。白居寺大桥合龙段上桥面要放置三块桥面板,其中最大的一块长9.7米,宽15米,重约40吨。
据徐元孝介绍,白居寺大桥的桥面板、杆件大多来自江苏、湖北等省市。在工厂制好后,由5000吨级的货船逆江而上运来,这最后一块桥面板便来自湖北武汉。
“40吨的桥面板还不是最重的,最重的一块有70吨,长15米宽15米。”徐元孝说,货轮运输到桥位后,便会进行二次转运,通过桅杆吊和提梁站,转运到70米高的桥面上进行施工。
从远处望去你会发现,白居寺大桥的钢桁梁采用倒梯形布置,上宽下窄,看着十分新颖,为何如此设计?徐元孝解释说,虽然大桥上层是38米的双向八车道城市快速路,但下层轨道18号线过江通道19米的宽度便足够了,采用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节省材料、控制成本。
白居寺大桥合龙后,便将转入附属设施、桥面铺装等后续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市民驾车从大渡口到巴南南泉,仅需10多分钟时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