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南岸区迎龙镇龙顶村推行院坝自治——村居环境好 村民生活美
记者 何春阳
龙顶村龙岚新居。记者 何春阳 摄/视觉重庆
这几天,南岸区迎龙镇龙顶村村民曾德学家很是热闹。亲戚朋友来她家小聚,让她非常高兴。倒回去几年,很少有外地人到这里来。曾德学说:“以前的生活环境太差了,有时我们自己都不想在这儿待着。”
从没人愿意来,到有人乐意去,龙顶村这一转变得益于近些年村居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俯瞰龙顶,白墙棕瓦、绿林环抱、云雾缭绕。如今的龙顶村,村内环境干净整洁,便利店、社区卫生室、农家书屋、健身活动小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从老人到小孩,人人讲清洁、爱卫生、懂环保,生活得有滋有味。
曾德学一家以前住在山上,走到山脚要近一个小时,出行很不方便。由于山上没有通天然气,他们要定期搬运煤气罐上山,时不时地还要停水,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脏乱差的环境。
原来村民们住得分散,门前屋头都是乱堆的柴草,不少村民喜欢把垃圾乱扔。“牲畜的粪便乱排乱流,到处都是塑料袋和剩菜剩饭,蚊虫苍蝇到处飞,村子里又脏又臭。”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曾德学直瘪嘴。
“自从搬到新农村,大家住在一起,生活更好了!”2014年,曾德学一家搬到了村里集中修建的龙岚新居,公路直通到家门口。她家两楼一底,足足有150多平方米,屋里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村民们种菜、养家禽等习惯一时半会很难改正,刚搬进新居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在门前的花坛种菜、圈个小地方养鸡鸭。龙顶村村委会副书记王兴科告诉记者,“那会儿鸡鸭粪便还是到处都有,臭烘烘的,邻里关系也搞得很紧张。”
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村委会想了不少法子,最行之有效的就是设定院坝长,由院坝长带头召开院坝会,给大伙做思想工作,形成院坝自治的模式,从而改变村民对环境卫生的认识,树立讲清洁、爱卫生的意识。
一开始还有些村民心存怨言,经过院坝会上的仔细讲解和歇凉闲坐时的用心交流,村民们都提升了思想认识,支持村里制定的规章制度。
近日,当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龙岚新居时,院坝长王大明正在路边清扫枯叶杂草。他告诉记者,通过制定“门前包干制”和一次次开会、劝导,村民们定期清扫房前屋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大家自觉地在花坛里种起了各种花草,加上村里聘请了4名村民做保洁员,负责清扫公共区域垃圾,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如今,龙岚新居每家每户门前都放有一个生活垃圾桶。村民散步之余,就会提着桶,顺便把垃圾倒到村口的垃圾车中,环卫公司会定期将垃圾运往垃圾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然成型。
不仅如此,为了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更好推进乡村治理,村里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从去年底开始实行“积分制”——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围绕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村民自治等内容开展积分活动,积分可用于兑换香皂、洗衣液、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村民只要打开“钉钉”客户端,进入“积分管理”进行申报即可;村级管理员在后台审核后,村民就可以获取相应分值。
王兴科给记者展示了积分界面,“参与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清理村庄垃圾等志愿服务活动”可加2分,“外墙墙面整洁,无不规范的标语及垃圾广告”可加1分,“院坝散落垃圾有清理,家禽家畜有圈养”可加1分,“房前屋后无其他杂物,无乱搭乱建”可加1分,“无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行为”可加1分……
目前积分排名第一的正是曾德学家,已累积92分。
“好多都是我打扫卫生换来的!扫扫树叶、清理下水坑,其实都是小事,但是环境卫生好了,出来打球、跳坝坝舞的人多了,我们也都高兴啊。”今年,曾德学用积分兑换了食用油、洗涤剂、肥皂等生活物资。她笑着说,“现在村里环境优美,我们生活安逸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