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套方案、百次研判......揭秘重庆错峰通行背后的“最强大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8日19时讯(余志斌)9月7日晚高峰,出租车驾驶员胡师傅开车驶过黄花园大桥,全程用时4分钟。在过去,他往往需要25分钟以上。
今年3月1日,重庆中心城区开始正式实施桥隧错峰通行政策。截至目前,重庆错峰桥隧高峰流量为6.2万辆,同比下降7%;错峰桥隧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为37.6公里/小时,同比提升28.3%。
为何重庆错峰通行要选择15桥1隧?在这背后又有哪些特殊考虑?近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政策出台背后的“最强大脑”——重庆市交巡警总队秩序支队秩序指导大队,一探这场“缓堵促畅攻坚战”背后的秘密。

相比于国内大部分城市,重庆山高坡陡、沟深路窄、道路桥隧相连。12条射线高速直插城市腹地,又不具备多条绕城路可供绕行分流,重庆每天约有56%的车辆出行均需通过桥梁隧道。如此一来,桥隧成了连接重庆各片区交通的关键通道和压力所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20年4月开始,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秩序支队秩序指导大队会同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城管局等4个市级部门,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家科研院所,对市内各桥隧交通情况进行了大量仿真推演和定量评估。
通过15次中心城区错峰通行方案设计的研究会商、3次交通拥堵现状及改善措施的意见征求、2次相关影响评价分析的专家评审,结合中心城区两江分割、四山环绕、桥隧相连、组团分布、路网瓶颈多的特征,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秩序支队秩序指导大队形成了3套备选方案。
争论,在方案选择的过程中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大家时常为应该选择哪套方案争得面红耳赤。
最终,团队从3套备选方案中选择了实施效果与实施难度最为平衡的一套方案,重庆桥隧错峰通行政策有了雏形。

为何会选择这15桥一隧呢?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秩序支队副支队长魏玮介绍,“错峰通行的桥梁,工作日早晚高峰均处于拥堵常态,拥堵指数高于中心城区其他城市道路92%以上。因此,15座桥1个隧道纳入了错峰通行范围。”
为了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秩序指导大队6位民警对嘉华、渝澳、高家花园等大桥逐一进行实地摸排,分析研究,不下百次。他们还多次实地走访群众、驾驶员、运输车企,征求方案意见,争取实施方案能最大化满足绝大多数市民的心里预期,以确保桥隧错峰通行实施有实效。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了,错峰通行靶向明确、措施精准、范围最小、时段最短的优势逐渐凸显,道路出行高峰逐步疏解,出行效率稳步提升。
“交通出行事关千家万户,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魏玮说,接下来他们还将扎实做好“公交优先”“货车限行”“防疫保供”‘堵乱点治理’等工作,为人民群众出行保驾护航。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