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丰收的“大篷车”——重庆联合收割机从业状况调查
记者 栗园园
9月3日,永川区仙龙镇大石坝村,几台收割机正在连片的高粱地里快速地收割。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9月3日,永川区仙龙镇金宝山村,机手展示自己改装的驾驶室,空调电扇凉板一应俱全。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9月8日,秀山县兰桥镇寨瓦村,李福星正在进行农机作业。记者 栗园园 摄/视觉重庆
夫妻二人,一辆货车,载一台收割机,这就是专业跨区作业机手的标准配置。
从8月中旬以来,上万名专业机手在巴渝广袤的稻田上忙碌。这个群体非常好辨认:在农田附近,一辆有外地车牌的货车停在路边,倒车镜、门把手等挂满了衣物,那就是他们的“大篷车”。
对走南闯北的他们来说,货车前排窄小的驾驶室装的是简朴的生活,后排车斗承载的是辛勤的劳作。白天,夫妻俩沿途找活儿,女人负责测量面积算账,与村民在价格上“斗智斗勇”,男人负责操作机器作业。晚上,两人回到驾驶室,放低座椅躺下,盘算一天的收支,结束一天的辛劳。
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收割了全市大部分稻田。
时至9月中旬,我市近郊区县水稻已颗粒归仓,而在渝东南、渝东北等高山地区,机手还在忙碌。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型职业农民,跨区作业机手和重庆本地的机手一起,帮助稻农减轻繁重的劳作,享受丰收的喜悦。同时,他们也面临身处异乡的困境和生产上的难题。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先后在永川、秀山等地对机手的从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外地机手的心声:
重庆搞机收太费劲
9月3日,记者来到永川区仙龙镇金宝山村,熟透的稻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陷在田中央。几名机手坐在田边一脸愁容,等着聘请他们的大户找拖拉机来救场。
好好的农机怎么会陷进农田?在机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田边,发现田里根本没放水!
“这就是问题,这两年重庆整治了很多撂荒地来种粮,但好多种植户根本不考虑后续机收问题,没有给稻田放水的习惯,农机被陷的事情时常发生。”江苏徐州的机手乔河说道。
从业12年,乔河的日程表十分明确,每年5月至12月,他逐渐从南方向北方作业,收完小麦收水稻,最后再返回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收割二季稻。其中,8月份的目的地就是重庆。
乔河说,重庆近两年农田宜机化改造效果很明显,但也正是因为改出来的新田太多,种植户对于机械化操作的配合意识还不强。反观他的家乡,收稻前一个月放水晒田,是所有种植户的习惯。
乔河直言,以他每年穿梭全国各地10余个省市的经历来看,重庆是作业难度较大的省市之一:“配套的机耕路也不完善。”他拿出手机给记者播放了几条农机翻车的视频片段,“农机通过‘搭跳板’下田,履带上沾泥打滑,很容易翻车。”
农机“搭跳板”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没有下田路。9月8日,记者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兰桥镇寨瓦村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李福星是来自江西高安的外地机手,他开着农机去往作业地块,由于机耕道和农田之间有落差,待村民帮他将两段钢架摆放好后,他放慢了速度缓慢通过,但“翻越”过程十分惊险,仿佛连人带机一头“扎”进田里。他的妻子在一旁紧皱了眉头,语气却毫无波澜:“我都看习惯了,这些钢架我们都是随车携带。”
在乔河和李福星这样的外地机手看来,重庆的地块本来就零散,作业效率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再加上没有配套下田路,效率更是大打折扣。从一个地块到另一个地块,往往要绕很大一圈,不仅费时还费油。
因此,乔河提出了两点为农机下田修建配套道路的建议:一是在机耕道与地块间修建2.5米宽的缓坡,方便农机上下,减轻翻车风险;二是在田埂之间留出农机通行通道,避免农机绕路。
农机大户的苦恼:
农机修理太麻烦
不同于外地机手,重庆本地机手的苦恼更多来源于农机本身。
秀山县梅江镇的机手龙永波,使用的是某品牌国产联合收割机,相对来说,价位更低一些,每台十一二万元,加上近30%的农机购机补贴,每台购置费在10万元以下。但相对来说,机器损耗得也更快,使用寿命较短。“之前,有台机器不到两年就坏掉了。”讲起当时的经历,龙永波仍然觉得很糟心。
不同于外地专业跨区域作业的农机手,龙永波的活动范围更小一点,主要在秀山本地,以及重庆周边省市。那一次,他正在甘肃作业,突然机器就坏掉了,是液压密封出了问题。他迅速找到最近的经销商站点更换零件,前后换了3次花了5000元,问题都没得到解决,最后找到一个农机维修站点又花了4000多元才搞定。
“折腾!我停工了3天,按每天收入2000元算,损失1万多元呢!”龙永波心痛不已,但他心里还有些许庆幸,幸亏机器没坏在秀山。
为何这么说?“秀山农业机械率不高,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农机经销商都不在我们这里设维修站点,这就相当于没有维修的4S店,修理起来费事得很。”龙永波无奈道。
农机极易损耗,各零件的损耗分别以工时计算,用得越勤,更换也得越勤。由于各品牌机器构造不同,维修和更换配件一般只能找对应厂家。
龙永波每次更换零件只能拨打厂家电话,由最近的梁平等地的经销商站点为其发货,收货后自己安装。若遇故障,也只能等附近站点的人前来检修。一来二去,极耗时间。
这样的情况在渝东南、渝东北等偏远山区普遍存在。这些地方农机化率本就不高,吸引不了经销商设站点,售后农机服务“断档”现象就更为突出。
就在前两年,秀山县农业农村委统筹运用项目资金,给部分农机大户争取到了额外的农机购机补贴,龙永波索性换了质量更好的国外高端机型。“一台20多万元,确实贵,但补贴能达到50%,算下来还是可以。”龙永波说,由于该品牌质量较好,这两年自己在农机上也省心不少。
但再高端的机器也会损耗,加上使用年限越久也越容易出故障,所以他仍然有期盼,希望各大主流农机品牌经销商能够在渝东南片区设置站点,扩大服务半径。
农机合作社的困扰:
部分农机购机补贴偏低
龙永波更换农机的经历,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农机购机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而这也是不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共同的心声。
全国农机化“土专家”、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元贵告诉记者,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类型更全面、数量也更多,提供的不仅是单项服务,还包括耕、种、收、管综合服务。但是,由于无法跨区作业,每种机器的使用率也较低,以烘干机为例,每年作业时间仅1个月。
“我们买的大型烘干机,每台18万元,除去补贴后也要14万元左右,要两三年才能回本。”周元贵说,他每年的累计服务面积能上2万亩,算是运转稳定、客源较多的合作社,对于有些规模小一点的合作社来说,烘干机只能用上一周,“那得多少年才赚得回来哟!”
同时,农机更新换代较快底增加了合作社的成本。“老机器停产后,相关配件就会停产,所以有些机器根本无法维修,只能换新。我们基本上4年就要更新换代一次。”周元贵说,尽管自己的合作社算运营得好的,但每年算下来纯收入也不过二三十万元。
农机购置费用高,也极大影响了大户和合作社购机的积极性,导致了农忙时“一机难求”。在秀山县梅江镇记者就看到,正值中午时分,一名农机手正停在田边卸谷子,周围起码围了三四个农户等着他去收割。
秀山琏瑚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俊则提到另一种情况。他说,对于重庆丘陵山区来说,很多时候也需要中小型农机,为小农户提供服务。但中小型农机作业量小、能耗高,相对于大型农机来说更不划算,所以他一直都没有购置。
“我们的烘干机最小的也要3吨以上才能运转,普通农户每次几千斤的量,根本没法做。”王俊说,就在去年,因雨水多没法晒谷子,又没有中小型烘干机,当地90%的农户都受了损失。
在周元贵和王俊看来,仅靠国家30%的农机购机补贴是远远不够的,也影响人们购机积极性,若地方能够统筹项目资金再补贴一部分,将补贴比例提高至50%就比较理想。
“若补贴比例能提高一点,我还能买几台无人机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不然村里的老人家背起五六十斤的农药自己下田喷洒,还是多不容易的。”王俊说。
行业观察>>>
新农人更需要扶持
随着近年来我市农田宜机化改造的推进,今年我市水稻收割机收率进一步提高,机收面积较去年提高50万亩,机收率有望达到75%。
秋收期间,我市各地农机手中外地机手占比较高。今年,全市参与秋收的农机数量总计约2万台,其中本地7000台左右,外地为1.3万台左右,占比超60%。
为什么本地机手没能在秋收中挑起大梁?
是因为干这行收入低吗?事实并不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这些机手的年纯收入高的近20万元,低的也有十来万元,而且又不需要全年作业,这样的收入,对务工农民来讲是比较可观的。
从记者对多位机手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采访来看,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农机购置扶持力度不够。以烘干机等农机为例,其使用频率较低,但对于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农机合作社来说又不可或缺,若不增加补贴,合作社难以盈利。对于水稻联合收割机等来说,目前国外品牌质量更好一些,但价格也更贵,如果补贴不到位,会令许多农机大户望而却步。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宜机化面积300余万亩,对农机和机手的需求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的扶持力度,统筹运用地方项目资金,将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提高,提高本地机手的购机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应为机手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为他们减少后顾之忧。比如通过政策引导各大农机品牌增设维修站点,方便农机维修;提供安全的停车场地和生活空间,方便外地机手生活。
事实上,不光是机手,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中已涌现不少新型职业农民,这些新农人在从业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新农人的关注和关爱,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从业信心,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