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妈妈”“加油,泸州”“不怕,豆豆”
在位于泸县福集镇龙脑桥中心小学校安置点,随处可见一只只漂亮的气球,白底绘有鲜红色花朵。有小朋友开心地抱着玩耍,大人有时也会好奇地拿在手里抛两下。这样的气球,点缀在泸县最大的“9·16地震”灾区安置点内,共有约150只。
这些气球来自“青青儿童乐园”,一个特殊时期特有的“儿童乐园”。昨天,地震后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天紧张筹备的乐园正式开放。
地震过后,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正在开展震区群众转移安置,组织受损建筑、危险区域的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加强物资调配,确保转移安置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医疗服务,并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做好群众的心理疏导。
灾后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上午,在帐篷搭建起的“青青儿童乐园”里,已聚集了20多个孩子,正在跟着志愿者做游戏。来自成都公益组织“和谐新家园”的志愿者叶德金带来了画笔和玩具,从重庆江津区赶来的“创启公益”志愿者江成均为孩子们带来了跳棋和水果,他们至少要在这里待三天以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陪孩子们玩耍。
“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陪伴。”叶德金说,在大灾后,老人和儿童是关爱的重点群体,受灾区很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不在身边,家里老人也缺乏正确的灾后应对知识。作为有丰富经验的志愿者,他们一边陪孩子们玩游戏,确保他们不乱跑;一边对受到惊吓,有应激行为的孩子给予疏导,安抚情绪。同时,向他们灌输防灾减灾意识,教授在危急时刻如何避难、自救。
江成均带来了150个气球,点缀在蓝色的安置房帐篷间。在特殊时期,这样简单的装饰,顿时给安置点增添了生气。气球上的一朵朵花,绽放在孩子们当中,映衬着他们的笑脸。
志愿者们还引导孩子们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在气球上。“我想你了。”一个孩子将对远在深圳打工的妈妈的思念写在气球上。有的孩子写下“加油,泸州。”“不怕,豆豆(自己的名字)”……针对这些气球上的文字,志愿者们也开展了相应的心理辅导。
5岁小朋友学会了敬礼
在安置点里,5岁多的张润科学会了敬军礼,逢人就笑眯眯地抬起右手。
“谁教你敬礼的呀?”妈妈刘光美笑着问。
“兵哥哥教我的!”张润科一边说着,一边往帐篷外面指。
一对武警战士列队从帐篷外走过。刘光美说,从16日中午住进安置房后,孩子就一直好奇地看着赶来赈灾的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人员,他们的敬礼,很快就印在了孩子脑海里。
刘光美的文化程度不高,把两个儿子都送进了“青青儿童乐园”。在里面,他们和安置点的135个孩子一起愉快地玩耍。
据了解,“青青儿童乐园”是专为灾区儿童建立的儿童乐园,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有志愿者陪同的友好空间,同时孩子们在专业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展体验式游戏活动,丰富灾区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们尽快走出灾害下的阴霾。
“青青儿童乐园”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聚集了各地多家民间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当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们会有组织地召集当地志愿者,以最快速度搭建起安全的“乐园”,并开展救助活动。全国6个省已建起了25个“青青儿童安全屋”,12年间,累计服务儿童7万多人次,参与的志愿者超过1万人。
“李三蛋糕”店主李良丽:
熟悉的月饼没了,头顶的月光还在
眼看还有几天就是中秋节,地震了。
9月15日,“李三蛋糕”店主李良丽赶着烤制好300多斤月饼,有年轻人喜欢的水果馅,有老人爱吃的五仁馅。这家在泸县福集镇大田西街上的蛋糕店已经开了七八年。
街对面还有一家“及时”便利店。两年前有人转让门面,李良丽便拿出全部积蓄接了下来。两家店相隔不到十米,承载着李良丽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然而,在9月16日的地震中,“李三蛋糕店”和“及时便利店”都成了危房。门口屋顶被掀翻了一大半,石块随时可能掉下来。
昨天上午9点过,李良丽的姐夫找了辆三轮车来到便利店,把堆在门口的牛奶、饮料一箱箱往外运,心想着能尽量减少一些损失。泸州交警一大队的一名警察也跑过来帮忙,运了一趟又一趟。但出于安全考虑,快装满一车后,在志愿者的劝阻下,李良丽决定,暂时先放弃里面的货物,等排危全部结束了再说。“里面至少有好几万元的货,不知道还能抢出来不。”
而另一边的蛋糕店,烤箱、发酵箱、揉面机,价值十多万元的烘焙设备,有的在地震中损毁,有的也可能抢不出来了。“心疼,咋不心疼啊,都是一手一脚置办的……”李良丽还惦记着那一堆刚做好的月饼,每个都是她亲自和面、包馅、印模、烘烤、包装,做了好几个通宵。
这两个店耗费了李良丽所有心血。虽然两个一手操办起来的店在地震中损失惨重,尚不知何时能重新开起来,但她一连说了好几个“没啥”。“月饼没了可以再做,店没了可以再开。”泸州经历过多次震级较小的地震,这次又遇到6.0级地震,问她有没有想过搬家,她使劲摇摇头,“搬啥呀,我都回来了,就没想过再走,哪儿都没有家里好。”
李良丽说,虽然可能会在安置点的帐篷里过中秋,但只要在家乡,在家人身边,心里就踏实。“哪里的月光都不如家里的亮堂。”
救灾一线的外卖小哥:
先把物资送完,只有我们对地形最熟悉
“老何,等一下要给社区送牛奶。要不你顺路回老家看看去?”
“算了,我跟你们一起去,多个人多个帮手!”昨天下午,十几个身穿蓝色外卖服的小哥捧着一件又一件牛奶走进泸县玉蟾街道西苑居委会。这些捐献给居委会的牛奶,将会成为受灾地区老人和孩子们的早餐。
带头忙活的小哥,被大家称作老何,他今年34岁,是泸县本地人。回忆起一天前的地震,他用了“心有余悸”来形容。
“感觉晃得厉害,知道是地震了,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汶川地震。等震完了,我开始着急,我这几天的工作该怎么办!”老何名叫何登利,之前在外打工,一年前回到老家成了一名外卖骑手。
看着震后的景象,他心里难受。社区街道两侧房沿多处被震塌,街面上砖瓦碎了一地,满地狼藉。16日早上7点多,外卖站点的工作群里就有人在召集志愿者,到社区、安置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对地形熟悉,可以做配送,哪个社区需要什么,我们来衔接,轻车熟路!”于是,老何组织了站点的11名骑手和2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联系上了泸县玉蟾街道,为这里的受灾群众送牛奶。“看到老人和孩子开心的样子,那一夜的不快都过去了。”
其实,老何心里也有些不安,“家里的老房子被震塌了,受损还挺严重的。但我会继续配送物资,因为这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房子塌了,大不了重建。早点去看和晚点看都一样。”
还没说完,老何的手机响了,他匆匆离去,留下一个普通的背影。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特派记者 纪文伶 石亨 四川泸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