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富:六大特色让《百年百篇留声复兴之路》成为现象级作品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4日17时08分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记者 赵紫东 李华侨)《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之所以能实现现象级传播,产生巨大影响,主要是有六大特色。在“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研讨会上,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研究员、中共重庆市委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处长李文富作出上述表述。
摘录如下:
作为《百年百篇》的参与者,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百年百篇》为什么能实现现象级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分享几点思考和体会。
第一,汲取“伟大精神”,才有“强大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根本动力,也是激励人们从“躺平”走向奋进、从平凡走向非凡的根本动力。《百年百篇》能够“破圈”“刷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充分展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令人震撼,吸引了亿万网民争相点赞、纷纷转发,汲取力量、奋勇前进。
第二,确保“高质量”,才能赢得“高流量”。内容永远是根本。《百年百篇》高度重视内容质量,反复锤炼六个鲜明特质。一是真实性。以客观史实为基础、以专业研究为支撑、以权威专家为保障,凝聚起强大的令人信服的力量。二是先进性。充分展现近代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充分彰显榜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三是鲜活性。每一期节目都由研究者在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化、口语化改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四是贴近性。充分挖掘重庆本土的红色资源,选择的主人公要么是重庆人,要么在重庆工作或生活,具有强烈的亲和力。五是连续性。100个故事以时间为序,从1840年讲到1949年重庆解放,再加上主讲人就是研究者,不断出现新面孔、保持新鲜感,吸引亿万网民天天在期盼中“追剧”,在“追剧”中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不断“站起来”的历史必然。六是口碑化。从4月6日开播以来,连续100天,不断赢得中宣部等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重庆新闻界》《传媒》、中国记协等媒体或公众号纷纷刊文点赞。
第三,做好“分众化”,才能实现“大众化”。《百年百篇》根据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采取“系列短视频+系列专访+系列论文+专著”有机结合的形式,满足分众化、差异化信息需要,确保覆盖广度和深度。针对普通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通过新媒体、推出短视频,时长控制在4分钟左右,完全满足“轻阅读”“快阅读”的习惯。短视频不仅连接用户,还连接历史场景,增强用户黏性和认同度;同时开放评论,强化交流互动,全方位多视角满足研究型、学习型、消费型等不同受众的信息需要,实现“大众化”传播。
第四,“贯通”渠道,才能“畅通”传播。党史宣传教育必须打通线上和线下、大屏和小屏,实现渠道和内容跨界、跨屏、跨平台全面贯通融合。“百年百篇”整合“口+客户端+新闻网站+微信+微视频+报纸+期刊+广告屏+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贯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整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优势,实现全程传播、全息传播、全员传播、全效传播。
第五,既要“大声唱”,更要“大合唱”。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不能只有单打独斗的“大声唱”,还必须团结引导各方传播主体携手“大合唱”。一方面,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确保“最大音量”地“大声唱”——重庆地方史研究会和华龙网两个高水平专业团队强强联合,实现“1+1>2”的聚合效应。研究会直接撰稿的专家共26人,涵盖马克思主义、历史、文学、新闻传播等学科。其中,博导、教授、副教授等占46%,在读博士等占38%。华龙网方面派出了22位骨干全程参与,众志成城、精雕细琢、精彩呈现。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媒体人、专家团队、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和普通受众等各类传播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建立起覆盖全网的“半熟人”、强关系传播网络,凝聚起强大的传播合力。
第六,踩准节奏,才能同频共振。一是踩准建党100周年伟大历史节点,提前1年精心准备。二是踩准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节奏。三是踩准网民上网高峰时段,每天早上7:30左右推送,让“信息找人”和“人找信息”实现时空统一。四是纪念日推出相关话题。比如“五四”前后,推出重庆学生联合会、重庆青年学生投身大革命运动等故事,实现与相关宣传活动同频共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