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互联网时代为历史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天地和新的翅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4日20时42分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记者 李华侨 赵紫东)《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播出后为何广受各界好评?今(24)日,在“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研讨会上,作为作品的策划者、参与者、推动者,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分享了作品背后的思考。
摘录如下: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播出以后出现了两个现象,需要解释:
一是为什么亿万普通观众乐于接受了这个党史宣传的作品。因为今年的同类作品特别的多,称浩若烟海不为过,观众对《百年百篇》的接受程度却相当高。这种现象需要解释。
二是为什么年轻观众喜欢这样的党史作品。因为在这三亿浏览量中,年轻观众占有相当比重。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也需要解释。
这两个可喜的现象归结起来,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即我们应当怎样把小众的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我们应该怎么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生产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产品,并且让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手中。这就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
作为策划者、参与者、推动者,我也讲两点体会。
首先,我要对两个现象作一点解释。
第一,作品内容好,这是关键的关键。
这是既叫好,又叫座的硬核。
首先得益于有一个科学的、新的讲述体系,即民族复兴史的体系。
2019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国家文化战略工程项目,学习到民族复兴史的研究体系。
所谓“民族复兴史体系”,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为依据,系统地反映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历程,特别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因此,在《百年百篇》里,我们在浓墨重彩地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础上,也适当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先烈先贤的诗文(孙中山、邹容、杨沧白、饶国梁),也反映了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漆南薰)、民主党派(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的诗文。
这较同类题材作品,更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更显出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更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
其次是选题有学术含量。
主要选择那些较为罕见,彰显那一时代思想主流的精彩篇章。这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那些从重庆发出的先烈的声音、先辈的声音、先贤的声音、先进的声音、先说的声音。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的注意力。
三是有研究的深度。
我们强调绝不炒冷饭,绝不搞低水平重复,绝不浅尝辄止。而是一律从第一手资料出发,挖掘那些既在历史上有重大意义,又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看点”,使这100个选题,既有进步性、革命性,更有独创性、经典性、珍稀性。让日益挑剔的观众屡感新风,而获益多多。
第二,传播形式好,也是关键,也是硬核。
首先是团队讲述,独一无二。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讲述人,有的是话外音,听音不见人;有的是播音员、主持人上阵,缺乏参与感。我们则是由撰稿人自己讲,这就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使作品有温度,有态度;讲述人大多是年轻人,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或字正腔圆,或语带“椒盐”,或初生牛犊不怕虎,或略显紧张、隐含焦虑、甚至生涩尽显,这就让100集作品有看点,有悬念,让观众有期待。
其次是短小精干,适合碎片阅读。多数时间控制在4分钟左右,让阅读、收视没有压力,是最便捷的产品。
三是集成相当人性化。每天推出的新产品,既包括了本集的视频、文字,还包括了二维码,尤其是链接了已经播出的全部内容,让观众以最方便、自己最常用的方式,实现了浅阅读、深阅读、延伸阅读。
四是传播声势浩大。产品首先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然后是“1+41”集群联盟推送,还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播放,迅速形成现象级传播,并被网易、搜狐、腾讯、新浪等媒体转载。这些视频还展现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重庆各市级机关单位、政府办事大厅、街道社区的上千块数字屏播放,进而走进了高等院校的校园大屏、思政课堂。这样的声势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是对主题的回答。
我们研讨会的主题是要回答当下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我以为,一个好的作品,还是关键在人,以及由这样的人创造出建立在深入、扎实、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短视频作品。
具体的体会有四条:
(一)情怀是灵魂
创作团队始终秉承“我将无我,以身许党”的情怀。这不是说大话,我们从来没有把党史研究仅仅看作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党的事业记在心中,扛在肩上。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出什么样的产品,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二)研究是基础
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30年前互联网初入中国时网民对网络信息所具有的巨大新奇感了。我们的网上信息源建设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比比皆是,我们千万不要低估网民对网上信息和产品的鉴赏能力。
我们对党史研究、党史宣传的内容上,一如既往地深入研究,追求创新,不走捷径,不炒冷饭,不搞低水平重复。绝不能一味地抄书抄报,新瓶装老酒,不下功夫,决不能只是着力于在形式上花样翻新,而严重忽略历史题材的发掘,历史内涵的揭示,网络传播语言的表达,等等。因为这样做,观众会无动于衷,其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我们策划《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时始终注重于求真求新,使用写作团队上阵讲述就是一例。正因为重写事,用真人,所以才有真感情。一分研究一分收获,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观众的点赞绝不是随意的,是非常精准的。
(三)新媒体是大翅膀
传统媒体是好翅膀,但新媒体是大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更深入,更无时不在。只要东西好,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看《百年百篇》,然后点赞分享。这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
(四)团队是保障
研究上,要有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我们的团队老中青结合,中青年为主,朝气蓬勃,敢打硬仗。
制作上,要有一支强大的新媒体团队。他们一水儿的青年,他们知道青年人需要什么,他们知道普通观众需要什么,所以他们的产品适销对路,自然点赞无数。
这次与华龙网的合作,是一次探索和挑战的合作,是一次守正和创新的尝试。它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为历史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天地和新的翅膀。我们既要变,又要有不变。
不变的是当今时代的历史学者,仍然不能失去家国情怀,要敢于担当时代使命,必须在内容上下足研究的功夫。这是偷不得懒的。
要变的是,必须敢于接受时代的挑战,要勇于真心投入探索,在党史研究和传播的思维、手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话语等方面,要不断地创新创造。
只要既守正,又创新,我们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新成果,进入意想不到的新境界。
今天的会议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新的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