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党史遇上新媒体将产生何种化学反应?来看这场研讨会上的答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5日9时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黄宇 记者 赵紫东 李华侨)主流媒体该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激活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党史研究成果又该如何走出书房、走进大众,吸引更多年轻人?9月24日,“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围绕上述话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场——
思维碰撞观点交流,这些词成为高频词
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信息量大,来自党史研究、新闻学界、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及我市新闻宣传、网信部门有关负责人汇聚一堂,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记者注意到,在研讨中,出现了许多高频词。这些词语背后,凝聚着大家对党史研究成果转化与新媒体传播这一议题的思考与共识。
“创新”——有专家表示,这是一次充满探索和挑战的合作,是一次守正和创新的尝试。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为历史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天地和新的翅膀。我们既要变,又要有不变。有专家指出,重庆形象在近些年来是一个特大型的现代化城市,但其实重庆还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这个作品就创新了重庆城市形象的建构。
“融合”——有专家指出,该作品让党史知识的专业性与故事讲述的通俗性融合到一起,让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形成了一场美妙的化学反应;有专家称赞,该作品是媒体融合创新的范本,实现了跨领域团队的融合、传播方式的融合、创作队伍的融合。
还有人获得“启发”——给党史研究带来的启发是:可以通过媒体传播方式,将党的历史细化为非常多的分项来深化落地;给教育界带来的启发是:丰富了高校党史学习新形式,为新闻专业教学提供了新案例,为学术转化提供新路径。
不仅如此,还有人表示看了很多期后,依旧会感动,也有人为作品里的真情点赞;生动、鲜活、接地气,也是专家们对作品的评价。
专家们一致认为,华龙网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的深度合作,是主流媒体和智库机构跨界融合的成功尝试,为党史研究成果转化创造了样本。
回顾——
爆款策划背后:“1+1>2”的效果从何而来
100天、100期、3亿浏览量、2次中宣部阅评表扬……《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为何能实现“现象级”传播、广受各界好评?研讨会主办方的两位负责人进行了揭秘。
重庆华龙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春燕在致辞中介绍,去年下半年开始,华龙网集团就精心谋划与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合作。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历史学者专家,在重庆历史尤其是党史研究中有着深厚底蕴。近年来,华龙网一直在不断探索新媒体表达方式,此次双方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发挥了“1+1>2”的效果。未来,华龙网集团将坚定不移探索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更多中国故事,体现新型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传统媒体是好翅膀,但新媒体是大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更深入,更无时不在。“我们庆幸遇到了华龙网。”周勇说,这次合作是一次充满探索和挑战的合作,是一次守正和创新的尝试。当今的历史学者必须敢于接受时代的挑战,要勇于真心投入探索,在党史研究和传播的思维、手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话语等方面,要不断地创新创造。
寄语——
开拓创新、继续做出好作品发出好声音
在研讨会上,重庆市委网信办主任文天平、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鹏、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发表讲话,对《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高度肯定,也期许重庆各家媒体能继续开拓创新,做出好作品,发出好声音。
重庆市委网信办主任文天平说,作品是重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诠释,是对三个“为什么”的深入解读,是网络传播模式的新样本,是专业媒体与专业智库的强强联手。作品运用网络语言、时代语言、青年语言,对红色经典进行通俗化、接地气的全新演绎,让年轻人“看了就上头”“主动转评赞”。他强调,华龙网集团要总结成果经验,深化与专家智库跨界合作,做好网上舆论传播,积极打造特色品牌,让党的声音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鹏则用三个词表达了对作品的感受——“现象级”传播、镇版刷屏、深入人心。他说,作品站位高、内容实、手段新,紧扣主题,对文物文献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进行通俗化、年轻化、网络化解读,实现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传播。利用新媒体,抢占短视频风口,融入年轻人元素,让党史变得生动、鲜活,没有距离感。他希望主流媒体将新闻策采编发变为融合报道的“竞技场”,以全新理念、技术进步来拓宽报道的思路和途径。
华龙网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转型平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认为,《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是一次经典的跨界合作和一个媒体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作品年轻态策划,让党建题材举“重”若“轻”;作品视频化表达,让党建内容由“硬”到“软”;通过全媒体平台,让党建传播化“整”为“零”。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党史学术专业团队与主流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得益于创作团队遵循了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四个多小时、数十次掌声、二十余位专家畅所欲言。最后,这场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网信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指导,重庆华龙网集团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共同主办。其中,致辞环节由重庆华龙网集团总裁、总编辑周秋含主持,研讨环节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主持。
精彩观点摘录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把党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
作品充分挖掘了沉淀在巴渝大地的红色资源,成为了重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百年百篇》每一篇都充分展现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是信仰的结晶、历史的丰碑,彰显的精神力量穿透时空、直抵人心。
华龙网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的合作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为党史研究成果转化创造了样本。这给我新的启发:面对新形势,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将党史研究成果转换成媒体产品,传播好党史研究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这次能以主创人员身份,以参与作品创作的方式,来重温党的百年历史,倍感骄傲和自豪。党史学习教育是长期的任务,我们还要继续做好研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党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
》》党史研究成果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让党史宣传生动鲜活
作品站位高、内容实、手段新,紧扣了主题主线,对文物文献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进行了通俗化、年轻化、网络化的解读,实现了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传播,也实现了党史研究的权威成果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让党史飞入寻常百姓家。
年轻态策划,让党建题材举“重”若“轻”;视频化表达,让党建内容由“硬”到“软”;全媒体平台,让党建传播化“整”为“零”。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党史学术专业团队与主流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得益于创作团队遵循了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作品能够成功实现“现象级”传播,离不开专家团队和专业传播。其策采编发真正实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也就是“四全媒体”的要求。作品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理论性、知识性和故事性相结合,具有人性温暖和信仰光芒。
创作团队用全新视觉,揭开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解读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出发点。作品以全面融合为出发点,发挥成果转化的最大效能,实现了跨领域团队、创作方式、创作队伍的融合。
》》破解一对多孤独传播模式 形成共情互动
从传播学角度而论,该作品破解了一对多的孤独传播模式,实现了多对多的平衡互换的交互触达,继而形成了共情互动。传播者从被动的“工具客体”变为主动的“责任主体”。
华龙网与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从2020年深入合作,共同挖掘重庆红色资源。该策划让厚重历史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传播,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党史宣传“动”起来。受到社会各界和宣传部门的认可,入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融媒体验室。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研究员、中共重庆市委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处长 李文富(点此查看详情)
《百年百篇》整合“口+客户端+新闻网站+微信+微视频+报纸+期刊+广告屏+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贯通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整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优势,建立起覆盖全网的“半熟人”、强关系传播网络,凝聚起强大的传播合力。
》》探索适应互联网传播的新方式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 周勇(点此查看详情)
重庆历史学者和新闻工作者携手合作,用历史学、文献学、新闻学、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庆篇章,再现重庆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伟大人物和伟大精神,探索出适应互联网传播新方式。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是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集30余年研究精髓,努力打造的文化精品;是我们潜心研究、不断奉献的成果;体现出研究成果推广、转化和互联网传播的新做法;让学者们成为了学术命运共同体。
》》通俗表达,贴近党史贴近城市贴近人民
作品以100个小视频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如同100颗珍珠,连成了一串绝美的历史项链,让历史全貌在我们面前得到全面展示。作品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系统性兼具,构架非常精巧,知识点切入得巧妙。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斐(点此查看详情)
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华龙网集团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开始就贴近了党史、贴近了城市、贴近了人民。主创团队采用短视频传播形式,让党史知识的专业性与故事讲述的通俗性融合到一起,让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形成了一场美妙的化学反应。
》》通过媒体形式进行教育传播
华龙网实现了主流媒体对经典、宏大叙事的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要通过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教育传播不容易。从视频传播来讲,3分钟这种短视频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作品将知识教育、党史教育相结合,能够将教育功能和党史宣传结合在一起,是教育传播的创新典范。
作品选取革命先烈,讲解人通过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讲解的时代性、鲜活性进行了充分的把握。从百年前的年轻人到今天的年轻人,形成了非常好的对话效果,尤其在当前党史学习教育环境下,意义非常重大,对校园思想教育有启发。
作品丰富了高校党史学习新形式,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提升了课程互动性。为新闻专业教学提供了新案例。作品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性,为新媒体、全媒体、融合媒体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为学术转化提供了新路径。作品是党史研究成果转化的好案例,是学界和业界的深度合作。
民盟渝中区特园支部特园盟员之家秘书长 马海新(点此查看详情)
作品最珍贵的就是“专家走到前台”。专家走到前台就意味着要对每一句、每一言负责任,这是非常珍贵的一件事。作品中有不少与统战系统、隐蔽战线的历史史实有着深度关联,可以作为统战学党史的教材。
》》年轻态表达,将信仰和精神传递给当代青年
该作品具有讲述优势,作品的基调与民贴近,很容易产生共情。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党史非常遥远,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摸不着的,该作品精心挖掘了文献背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让他们的事迹鲜活起来。
讲述方式避免了主旋律常有的模式,故事人物的痛苦、悲伤、焦虑无奈还有遗憾都有呈现,形成革命先烈与当代百姓的互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党史的学习研究和传播中。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转化,更是党史文化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的积极典范。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魏华懋(点此查看详情)
作品贴近年轻群体,传播理念新颖,演讲风格多变,富有吸引力,符合年轻人多样化的审美特点。通过作品,弘扬了革命精神,激发了爱国情怀。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贺铭钰(点此查看详情)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取材于百年党史,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故事情怀,都体现出了重庆当地的特色,展现出重庆人民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对抗战历史文化中呈现的红色基因,唤起了重庆人民强烈的自豪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