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重庆打造升级版“山水之城”

“吊脚楼上赏清风,四方锅里煮乾坤,洪崖洞边住着多少有故事的人。”
远看是山,近看是城,两江环绕,这便是重庆,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城市。
如今,重庆正在打造升级版的“山水之城”,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今日,“第四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60多位具有影响力的院士、政府顾问、行业大师、知名学者齐聚山城,探讨重庆城市建设中的山水之利、山水之限和山水之变。

山水之利
“城”,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地方;“市”,是人们交易和商贸的地方。
城市,就是生活区(住宅区、文教区、旅游区等)、工业区、商业区的叠加所形成的一个空间网络。依山傍水的重庆,正是一座立体的“山水之城”。
“重庆这个地方原来是山城,现在大家回家去看看,现在的楼房建的可能也不比山少了。确实,我国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今年8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点赞了重庆城市建设。
城市沿山生长,顺水拓展。两江四岸将中心城区分割成多区域中心,彼此独立又相互联动。从水岸码头到山间林里,伴随着基础设施地不断完善,重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将重庆中心城区切分成东中西三大槽谷。凭借着”四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重庆有整体打造为世界级城市公园的潜质。
长江与嘉陵江则滋润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两江奔腾在带来物资转运输送便利的同时,也打造出朝天门、江北嘴、长嘉汇等亮眼的“城市名片”;一座座大桥横跨南北,连接起重庆人沸腾的生活。
伴随着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两江四岸”作为城市发展主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统筹江、岛、岸、城空间关系,修复生态水岸、营造亲水空间、提升滨江产业、传承历史文脉。
“近年来,重庆着眼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提速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持续做靓’两江四岸’城市主轴。”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书记、主任常斌表示,通过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更加彰显。

山水之限
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重庆一边享受着山水带来的“红利”,也面临着山水带来的限制。
首当其冲的,便是山水起伏的重庆,地貌多变,自然生态环境复杂,这给城市规划和开发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其次,山水地势导致重庆建设用地比较分散,导致公共服务设施无法集中布置,在用地使用上多采用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上部为住宅的建设布局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标过低。
此外,山水地势也增加了城市的基建成本,开山穿隧,跨江架桥。据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谢自强介绍,一条同样规格的道路,重庆的造价有可能比平原地区高出2至4倍。
如何将“劣势”化为“优势”,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规划学会主席杨威,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国土空间看作一个生态有机体,像人体一样,是由经络、骨骼、肌肉组成的,城市、城镇、乡村都是器官,
“每个城市的山水环境是不一样的,只有从它的特质出发,抓住文化之魂,才能让城市做到与众不同。”杨威直言,生态城市不是特殊的城市,就是把城市看作有机体的科学规划的城市,是让人和自然得到更好的共融。
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绪红也赞同,城市与自然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传统的城市往往具有浓厚的工业化气息,发展摆脱不了大规模的扩展建设和对资源、能源大规模的消耗。重庆作为山水之城,应当抓住国家城市更新和提升的窗口期,进行系统性变革,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强城市绿色低碳建设,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这也是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方向。

山水之变
城在山中、江在城中,在重庆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千里眼中,山水之城的特色,并不是人为造出来的,而是尊重城市文脉、城市肌理、城市特点而形成的特色。
如今,重庆已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天津并列为7座超大城市,并提出了“展望2035年,重庆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的目标。如何升级“山水之城”,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实重庆早就在行动。
——按照《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要求,重庆将按照国际一流滨水岸线标准,系统开展“两江四岸”整治提升,将“两江四岸”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人文荟萃风貌带、便捷共享游憩带”。
——《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提出,完善两江四岸休闲游憩功能,打造亲水观景的滨江步道,2022年“两江四岸”近期治理提升范围109公里岸线治理提升工程全面完工。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就提出“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的目标。

未来,重庆将聚焦“两江四岸”主轴及城市功能名片,加强区域新旧动能的转化和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优化;依托科学大道、机场等城市功能走廊,及老旧铁路、国省道、山城步道等特色线路,形成具有重庆特点的城市更新线路和网络;立足老旧小区、老旧商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等四类重点更新区域的问题和更新需求,差异化地进行改造提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建议,重庆在“山水之城”建设方面,要依靠设计引领,塑造特色风貌,建设人文城市,改变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状态。“关于新阶段城市发展目标和愿景的问题。’十四五’规划里面有明确的表述,具体来讲就是要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宋春华说道。
这里是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董进 梁浩楠/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