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而歌!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 新老“西迁人”阐释西迁精神
27日上午,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在缙云校区同生礼堂隆重举行。

向西而歌!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 新老“西迁人”阐释西迁精神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10-27
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王玮 摄
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王玮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7日13时讯(首席记者 王玮)27日上午,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在缙云校区同生礼堂隆重举行,在纪念大会上,学校的西迁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现场首映。

学校组织拍摄的西迁专题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纪念大会之际首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王玮摄
学校组织拍摄的西迁专题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纪念大会之际首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玮 摄

纪念大会现场来了20位特殊的白发老者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介绍,重医是一所“因西迁而生”的学校。1956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全国顶尖的医学院校之一——上海第一医学院400余位前辈西迁重庆,白手起家创建了重庆医学院。

纪念大会开始前,20位西迁老前辈代表在校领导、志愿者的搀扶下进入会场,他们头发花白,不少都拄着拐杖,当这些西迁老前辈们缓缓走入会场时,现场师生、嘉宾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为进一步讲好西迁故事、传承西迁精神,在复旦上海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精心组织拍摄了时长40分钟的西迁专题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纪念大会之际首映。

随后,校领导为西迁老同志颁发纪念奖章。20位白发长者步履蹒跚,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走上舞台,20位身着白色衬衣的在校学生手捧鲜花,向这些老一辈医务工作者、老一辈创校者致敬。

老“西迁人”和新“西迁人”现场寄语

“1956年,响应国家改变西南地区医药卫生落后的状况的号召,大家带上家具、锅碗筷等,经过七天七夜,溯江而上来到重庆袁家岗。”作为西迁老前辈,重医附一院老年病科的创建者之一马映雪现场分享了65年前的创校过程。

西迁老前辈,重医附一院老年病科的创建者之一马映雪。重庆医科大学供图 

据马映雪介绍,当时她所见的重医一片荒坡农田,只有工字形楼的门诊与病房,大家住在草棚、平房、泥巴地。即使生活艰苦,但是挡不住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建立重医的决心,几年后,重医逐渐走上正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过半百的马映雪和同事们一起建成了老年病科。“今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国泰民安,学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好。”马映雪也在现场对学生们送上祝福,希望学子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生命科学研究院新靶标与化学干预研究中心主任、新药创制团队负责人党永军。重庆医科大学供图 

除了老一辈的西迁前辈,现场发言环节,一位新时代的“西迁人”也在现场道出自己的心声。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生命科学研究院新靶标与化学干预研究中心主任、新药创制团队负责人党永军教授,是今年初刚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来到重医工作,也是重医的引进人才。

他表示,作为一名新的上医“西迁人”,他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传承和发扬新时代的西迁精神,加快融入重医,扎根重医,奉献重医。

现场,《重庆医科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也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了建设一流医科大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确定了三九六发展格局,确立了到2025年进入全国高水平医科大学前列和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发展愿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向西而歌!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 新老“西迁人”阐释西迁精神

2021-10-27 13:08:01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王玮 摄
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王玮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7日13时讯(首席记者 王玮)27日上午,重庆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在缙云校区同生礼堂隆重举行,在纪念大会上,学校的西迁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现场首映。

学校组织拍摄的西迁专题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纪念大会之际首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王玮摄
学校组织拍摄的西迁专题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纪念大会之际首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玮 摄

纪念大会现场来了20位特殊的白发老者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介绍,重医是一所“因西迁而生”的学校。1956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全国顶尖的医学院校之一——上海第一医学院400余位前辈西迁重庆,白手起家创建了重庆医学院。

纪念大会开始前,20位西迁老前辈代表在校领导、志愿者的搀扶下进入会场,他们头发花白,不少都拄着拐杖,当这些西迁老前辈们缓缓走入会场时,现场师生、嘉宾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为进一步讲好西迁故事、传承西迁精神,在复旦上海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精心组织拍摄了时长40分钟的西迁专题纪录片——《向西而歌》,在纪念大会之际首映。

随后,校领导为西迁老同志颁发纪念奖章。20位白发长者步履蹒跚,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走上舞台,20位身着白色衬衣的在校学生手捧鲜花,向这些老一辈医务工作者、老一辈创校者致敬。

老“西迁人”和新“西迁人”现场寄语

“1956年,响应国家改变西南地区医药卫生落后的状况的号召,大家带上家具、锅碗筷等,经过七天七夜,溯江而上来到重庆袁家岗。”作为西迁老前辈,重医附一院老年病科的创建者之一马映雪现场分享了65年前的创校过程。

西迁老前辈,重医附一院老年病科的创建者之一马映雪。重庆医科大学供图 

据马映雪介绍,当时她所见的重医一片荒坡农田,只有工字形楼的门诊与病房,大家住在草棚、平房、泥巴地。即使生活艰苦,但是挡不住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建立重医的决心,几年后,重医逐渐走上正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过半百的马映雪和同事们一起建成了老年病科。“今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国泰民安,学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好。”马映雪也在现场对学生们送上祝福,希望学子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生命科学研究院新靶标与化学干预研究中心主任、新药创制团队负责人党永军。重庆医科大学供图 

除了老一辈的西迁前辈,现场发言环节,一位新时代的“西迁人”也在现场道出自己的心声。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生命科学研究院新靶标与化学干预研究中心主任、新药创制团队负责人党永军教授,是今年初刚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来到重医工作,也是重医的引进人才。

他表示,作为一名新的上医“西迁人”,他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传承和发扬新时代的西迁精神,加快融入重医,扎根重医,奉献重医。

现场,《重庆医科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也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了建设一流医科大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确定了三九六发展格局,确立了到2025年进入全国高水平医科大学前列和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发展愿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邵煜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