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环保合作再升级!将探索建立环评“白名单”机制和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两地将探索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推动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成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川渝环保合作再升级!将探索建立环评“白名单”机制和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10-29
会议现场。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9日9时40分讯(首席记者 周盈)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后,10月28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云上”签订了《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以下简称《环境准入协议》)《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气候变化协议》),将探索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推动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成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探索建立环评“白名单”机制

《环境准入协议》明确双方主要在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建立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机制、协调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环评和排污许可交流共享机制、推动统一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等方面开展合作。

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协议提出将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还将探索建立邻近区域引入建设项目“白名单”机制。对可能造成相互环境影响的区域,协商建立引入项目“白名单”,该类项目环评可不跨区域征求意见,大大缩短环评审批时间。

此外,《环境准入协议》还提出以成渝地区已建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协调相邻区域、跨界流域的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类型和管控要求,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在推动统一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方面,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协调沿江工业空间布局约束,严控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成渝地区转移,逐步推动统一成渝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共同严格“两高”项目环境准入。

探索建立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气候变化协议》指出,川渝两地将在推动战略规划协同、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化减污降碳合作、推动创新示范协同、加强能力建设合作等方面进行强化。

两地生态环境部门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建设西部低碳高质量发展高地。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协议,双方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依托双方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共同探索推进川渝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联合开展碳普惠机制调研,探索相互认可的核证减排量等措施。

《气候变化协议》指出,双方将共同争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开发和交易、气候投融资、碳普惠创新、林业碳汇、试点示范、对外合作等方面支持政策,协同争取更多水电等清洁能源留送川渝两地。

持续巩固川渝两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大格局

“成渝两地山水相依,一脉相承,两地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的大格局已基本形成。”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党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一年多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生态环境政策协同,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方面,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市的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共同开展铜钵河、琼江等跨界水污染联合防治试点。

在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建立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制度和空气质量会商机制,开展区域联动帮扶和执法检查。

在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危)废协同治理方面,正在抓紧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指导意见,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等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

今年前三季度,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重庆市纳入国考的74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3%;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7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15天,同比增加15天。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两地生态环境部门还要在共建生态网络、共抓生态管控、共治跨界污染、共商环境管理、共推绿色发展等方面下更大力气,联合开展重大环境问题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川渝环保合作再升级!将探索建立环评“白名单”机制和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10-29 10:04:47 来源:
会议现场。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9日9时40分讯(首席记者 周盈)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后,10月28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云上”签订了《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以下简称《环境准入协议》)《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气候变化协议》),将探索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推动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成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探索建立环评“白名单”机制

《环境准入协议》明确双方主要在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建立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机制、协调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环评和排污许可交流共享机制、推动统一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等方面开展合作。

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协议提出将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还将探索建立邻近区域引入建设项目“白名单”机制。对可能造成相互环境影响的区域,协商建立引入项目“白名单”,该类项目环评可不跨区域征求意见,大大缩短环评审批时间。

此外,《环境准入协议》还提出以成渝地区已建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协调相邻区域、跨界流域的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类型和管控要求,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在推动统一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方面,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协调沿江工业空间布局约束,严控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成渝地区转移,逐步推动统一成渝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共同严格“两高”项目环境准入。

探索建立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气候变化协议》指出,川渝两地将在推动战略规划协同、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化减污降碳合作、推动创新示范协同、加强能力建设合作等方面进行强化。

两地生态环境部门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建设西部低碳高质量发展高地。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协议,双方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依托双方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共同探索推进川渝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联合开展碳普惠机制调研,探索相互认可的核证减排量等措施。

《气候变化协议》指出,双方将共同争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开发和交易、气候投融资、碳普惠创新、林业碳汇、试点示范、对外合作等方面支持政策,协同争取更多水电等清洁能源留送川渝两地。

持续巩固川渝两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大格局

“成渝两地山水相依,一脉相承,两地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的大格局已基本形成。”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党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一年多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生态环境政策协同,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方面,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市的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共同开展铜钵河、琼江等跨界水污染联合防治试点。

在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建立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制度和空气质量会商机制,开展区域联动帮扶和执法检查。

在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危)废协同治理方面,正在抓紧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指导意见,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等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

今年前三季度,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重庆市纳入国考的74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3%;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7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15天,同比增加15天。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两地生态环境部门还要在共建生态网络、共抓生态管控、共治跨界污染、共商环境管理、共推绿色发展等方面下更大力气,联合开展重大环境问题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