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要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起全国各界高度重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我国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整个西部对外开放、联动全国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川渝两地要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11-09

姚树洁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起全国各界高度重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我国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整个西部对外开放、联动全国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川渝两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机遇及挑战

成渝地区自古就具有重要经济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0年底常住人口接近9800万人、相当于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人口总和,规划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是除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外的第四大经济中心和城市集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较为完善的开放通道、平台和机制,拥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中欧班列开行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巴蜀之地,在现代化交通通信日趋完善的今天,已经变成了水陆铁空多种交通方式便利高效的经济区域,形成了以交通促外贸、以外贸促物流、以物流促产业服务发展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要素价格攀升、人口红利缩小、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国内国际复杂情况,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使命和机遇,也要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总体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时间比沿海地区晚,开放程度和水平与沿海地区还有一定差距;重庆、成都东南西北、水陆铁空,各个方向和运输方式都展开了对外全面开放的翅膀,但是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基础还不够稳固,对周边地区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川渝两地对西北西南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与沿海开放地区和长江流域其他城市群的联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开放平台建设、制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协调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

川渝两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对策措施

推进川渝两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有利于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优化国家开放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因此,川渝两地要抓住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提高通道货物集散和发送效率。深化西部12个省区市协调发展,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共同建设跨区域平台,统筹境内外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提高规模和范围经济效益。优化中欧班列货物集散和出口效率,提高中欧班列(成渝)号运输效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效衔接,强化多式联运协调机制,拓展中、东通道,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推进沿江港口合作,无缝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速川渝两地自贸区协同发展,推动金融、科技、人才、医疗、贸易、数字经济多领域高水平合作和对外开放,推进贸易体制改革,提高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效率。以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为重点,推进成渝两地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化各个领域国际交往,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品牌,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加强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向西向北,加强与关中平原、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城市群合作。向南加强和深化与黔中、滇中、北部湾城市群协调发展、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规模及效率。向东,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提高区域之间货物、技术、信息互联互通、互相牵引的能力及效率,加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提高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配置效率。

营造高效有序的营商环境。努力打破区域之间各种制度性藩篱,共建统一市场和竞争标准,促进生产要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循环畅通,持续提高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区域内部“一网通办”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确保区域经济循环畅通安全发展。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引导、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缓解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困难,增加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解决好私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川渝两地改革开放的活力及韧劲。

(作者系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国家级特聘教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川渝两地要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2021-11-09 10:06:34 来源:

姚树洁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起全国各界高度重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我国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整个西部对外开放、联动全国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川渝两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机遇及挑战

成渝地区自古就具有重要经济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0年底常住人口接近9800万人、相当于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人口总和,规划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是除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外的第四大经济中心和城市集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较为完善的开放通道、平台和机制,拥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中欧班列开行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巴蜀之地,在现代化交通通信日趋完善的今天,已经变成了水陆铁空多种交通方式便利高效的经济区域,形成了以交通促外贸、以外贸促物流、以物流促产业服务发展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要素价格攀升、人口红利缩小、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国内国际复杂情况,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使命和机遇,也要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总体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时间比沿海地区晚,开放程度和水平与沿海地区还有一定差距;重庆、成都东南西北、水陆铁空,各个方向和运输方式都展开了对外全面开放的翅膀,但是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基础还不够稳固,对周边地区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川渝两地对西北西南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与沿海开放地区和长江流域其他城市群的联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开放平台建设、制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协调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

川渝两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对策措施

推进川渝两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有利于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优化国家开放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因此,川渝两地要抓住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提高通道货物集散和发送效率。深化西部12个省区市协调发展,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共同建设跨区域平台,统筹境内外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提高规模和范围经济效益。优化中欧班列货物集散和出口效率,提高中欧班列(成渝)号运输效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效衔接,强化多式联运协调机制,拓展中、东通道,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推进沿江港口合作,无缝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速川渝两地自贸区协同发展,推动金融、科技、人才、医疗、贸易、数字经济多领域高水平合作和对外开放,推进贸易体制改革,提高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效率。以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为重点,推进成渝两地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化各个领域国际交往,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品牌,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加强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向西向北,加强与关中平原、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城市群合作。向南加强和深化与黔中、滇中、北部湾城市群协调发展、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规模及效率。向东,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提高区域之间货物、技术、信息互联互通、互相牵引的能力及效率,加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提高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配置效率。

营造高效有序的营商环境。努力打破区域之间各种制度性藩篱,共建统一市场和竞争标准,促进生产要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循环畅通,持续提高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区域内部“一网通办”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确保区域经济循环畅通安全发展。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引导、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缓解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困难,增加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解决好私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川渝两地改革开放的活力及韧劲。

(作者系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国家级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陈霞]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