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种地的老黄发明改造10多套农机具
不但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智慧,还帮大家节约了生产成本
切根机、开沟机、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11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垫江县新民镇看到不少新奇的农机装备。一打听,这些装备竟是一位农民发明改造的。

“慧”种地的老黄发明改造10多套农机具
不但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智慧,还帮大家节约了生产成本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11-15

切根机、开沟机、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11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垫江县新民镇看到不少新奇的农机装备。一打听,这些装备竟是一位农民发明改造的。

这位农民发明家叫黄林国,今年56岁,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从小喜爱机械。通过近10年的摸索钻研,黄林国发明改造出10多套农机具,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广,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智慧。

五旬农民变身农机“专家”

初见黄林国时,他正开着拖拉机翻土、施肥、开沟。“这个旋耕机,就是我自己改造的。”指着拖拉机后面的刀架,黄林国笑着说。

黄林国是浙江台州人。2011年,他回到妻子的老家新民镇明月村,流转了475亩土地种葡萄,基地每天需要六七十个人务工。“我最短缺的就是人工,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机器帮忙该多好。”黄林国说。

2012年,黄林国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但开局并不顺利,因为大多数农机都是为北方平原地带设计,在南方丘陵地带使用,尺寸不对、水土不服。

思来想去,还得靠自己。

拖拉机外壳能减则减,底盘位置尽量向下,排气管改进位置……一步一步改造后,原本高大的拖拉机终于能开进大棚了。

“很快我又遇到第二个难题——拖拉机需要拉动旋耕机耕地,可旋耕机是针对北方沙壤土设计的,南方的黄泥粘上去,根本耕不好。”黄林国说,他观察锄头锄地的方向后,将旋耕机的刀片重新排列,改变角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调整后,黄林国终于能开着拖拉机平整土地了,又快又好。

第一次改造农机成功,给了黄林国经验和信心。随后,他又结合不同的地形、土壤以及作物生长规律,相继改造组装发明了开沟机、挖沟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10多套农机具。

“土机器”成种地好帮手

凭借这些“土机器”,黄林国省了不少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除了475亩葡萄园,他还种了1100多亩西瓜。

在这些“土机器”中,最让黄林国自豪的发明是切根机。

“我们种葡萄,要把葡萄主根切断才能长出更多的细毛根,葡萄才长得更好。”黄林国说,切根不能开土,传统做法是人工把洋锹插入地下30厘米,凭经验和感觉去切。

“一排葡萄40米,一个青壮年一天能切完,那就算能干了。”黄林国介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参考松土机,买来10把菜刀,拿起几块钢材,自己设计了一台切根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拖拉机拉动切根机,菜刀从地里一下子划过去,葡萄的主根断得整整齐齐。

“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断根要4个人做一天,所需人工费为320元。如果我用切根机,只要5分钟就完成一排葡萄地,柴油费只需几角钱。475亩地算下来,光人工费就节省近15万元。”说起自己的发明,黄林国有些自豪。现在在他的果园里,平均每天只需要10个劳动力。要是没有这些“土机器”,每天至少要150个工人,“现在这些‘土机器’,成了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要让更多发明走进田间地头

如今,走进黄林国的葡萄基地,现代化的场景随处可见:一排排自动化滴灌装置在大棚里精细运作;水肥一体化管网设备渗入到各个果园……

在黄林国看来,自己的这些“土机器”,虽然不及市面上的农机具精美耐看,但很实用。现在每到农忙时节,附近一些种植大户都会找他帮忙。农户们高兴地说,老黄发明改造的这些“土机器”,帮大家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

看着大家对他的肯定,黄林国笑着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农业生产需要,我会一直坚持搞创新。我还准备去申请专利,让更多的发明走进田间地头。”

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慧”种地的老黄发明改造10多套农机具
不但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智慧,还帮大家节约了生产成本

2021-11-15 06:51:37 来源: 0 条评论

切根机、开沟机、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11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垫江县新民镇看到不少新奇的农机装备。一打听,这些装备竟是一位农民发明改造的。

这位农民发明家叫黄林国,今年56岁,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从小喜爱机械。通过近10年的摸索钻研,黄林国发明改造出10多套农机具,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广,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智慧。

五旬农民变身农机“专家”

初见黄林国时,他正开着拖拉机翻土、施肥、开沟。“这个旋耕机,就是我自己改造的。”指着拖拉机后面的刀架,黄林国笑着说。

黄林国是浙江台州人。2011年,他回到妻子的老家新民镇明月村,流转了475亩土地种葡萄,基地每天需要六七十个人务工。“我最短缺的就是人工,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机器帮忙该多好。”黄林国说。

2012年,黄林国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但开局并不顺利,因为大多数农机都是为北方平原地带设计,在南方丘陵地带使用,尺寸不对、水土不服。

思来想去,还得靠自己。

拖拉机外壳能减则减,底盘位置尽量向下,排气管改进位置……一步一步改造后,原本高大的拖拉机终于能开进大棚了。

“很快我又遇到第二个难题——拖拉机需要拉动旋耕机耕地,可旋耕机是针对北方沙壤土设计的,南方的黄泥粘上去,根本耕不好。”黄林国说,他观察锄头锄地的方向后,将旋耕机的刀片重新排列,改变角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调整后,黄林国终于能开着拖拉机平整土地了,又快又好。

第一次改造农机成功,给了黄林国经验和信心。随后,他又结合不同的地形、土壤以及作物生长规律,相继改造组装发明了开沟机、挖沟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10多套农机具。

“土机器”成种地好帮手

凭借这些“土机器”,黄林国省了不少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除了475亩葡萄园,他还种了1100多亩西瓜。

在这些“土机器”中,最让黄林国自豪的发明是切根机。

“我们种葡萄,要把葡萄主根切断才能长出更多的细毛根,葡萄才长得更好。”黄林国说,切根不能开土,传统做法是人工把洋锹插入地下30厘米,凭经验和感觉去切。

“一排葡萄40米,一个青壮年一天能切完,那就算能干了。”黄林国介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参考松土机,买来10把菜刀,拿起几块钢材,自己设计了一台切根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拖拉机拉动切根机,菜刀从地里一下子划过去,葡萄的主根断得整整齐齐。

“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断根要4个人做一天,所需人工费为320元。如果我用切根机,只要5分钟就完成一排葡萄地,柴油费只需几角钱。475亩地算下来,光人工费就节省近15万元。”说起自己的发明,黄林国有些自豪。现在在他的果园里,平均每天只需要10个劳动力。要是没有这些“土机器”,每天至少要150个工人,“现在这些‘土机器’,成了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要让更多发明走进田间地头

如今,走进黄林国的葡萄基地,现代化的场景随处可见:一排排自动化滴灌装置在大棚里精细运作;水肥一体化管网设备渗入到各个果园……

在黄林国看来,自己的这些“土机器”,虽然不及市面上的农机具精美耐看,但很实用。现在每到农忙时节,附近一些种植大户都会找他帮忙。农户们高兴地说,老黄发明改造的这些“土机器”,帮大家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

看着大家对他的肯定,黄林国笑着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农业生产需要,我会一直坚持搞创新。我还准备去申请专利,让更多的发明走进田间地头。”

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