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小区入户大厅不再脏乱差,废弃工厂成足球场——
江津区“五员共治”瞄准群众“急难愁盼”
浒溪苑小区居民在由废弃工地改造成的足球场上运动。记者 张莎 摄视觉重庆
11月16日,家住江津区圣泉街道浒溪苑小区13栋的百岁老人邱昌荣照例拄着拐杖来到楼栋入户大厅,惬意地坐在沙发上与邻居拉家常。大厅空间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还贴着暖心标语和这栋楼的文明家庭照片,十分温馨。
“原来这里脏得很,哪怕夏天出大太阳,我们都宁可在外面坐。现在坐在里面摆龙门阵,安逸得很!”邱昌荣身体硬朗、头脑利索,说起入户大厅的变化,不时竖起大拇指。居民们说,入户大厅“华丽变身”的背后,离不开着社区“五员共治”的功劳。
30个入户大厅“华丽变身”
浒溪苑小区是江津区最大的农转非安置房小区,常住居民有1.5万人。为加强基层治理,圣泉街道将“五员”(即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网格员、业委会成员、楼栋物管员)动员起来,整合多方力量自治。
1.5万人从“村民”变“居民”,过去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4栋居民小组长黎文胜告诉记者,入住几年后,入户大厅的几面墙上都是脚印、球印、小广告,不仅斑驳不堪,居民还爱在大厅乱堆乱放农具、建筑垃圾。长期下来,虽然小区有人定期做保洁,但是始终存在脏乱差的状况。
“五员”收集到群众意见后,将这一普遍问题反映到社区、街道。圣泉街道决定对30栋楼的入户大厅进行统一打造。
10栋党小组长曾庆福对参与入户大厅改造的经历十分难忘:“这次改造是由街道出资,但有些老年居民以为会动他们的大修基金,一开始不支持。”
今年3月,社区就入户大厅改造召开院坝会,征求广大居民意见,敲定改造方案,随后陆续进场施工。几个月下来,圣泉街道出资100多万元改造的30个入户大厅陆续亮相,从整体外观到文化氛围,从“红色驿站”到带软垫的座椅……过去居民们避之不及的“脏乱差”成了大家都爱的“会客厅”。
废弃工地变小区足球场
前不久,浒溪苑小区的五人制足球场改造通过验收,居民眼前一亮:地面铺上了花岗岩,绿地植被取代了烂泥坑,足球场传来了欢笑声。“以前这里是个废弃工地,环境脏、蚊虫多,大家都绕着走。是我向‘五员’提出的建议,希望多些运动空间。”居民周应会说。
五人制足球场改造涉及方方面面,“五员”将此事纳入C级事项,报到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平台精准派单到街道业务部门,“五员”组织部门、社区、物业、业委会、群众代表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跑腿、协调、帮忙,3个工作日就办妥了改造手续。
“五员共治”解决基层治理“空心化”
圣泉街道是江津最“年轻”的街道。“圣泉辖区城市与农村交织、新城与老街并存,成立之初,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矛盾突出,群众诉求复杂多样,每天回应群众近20起,街道、村社干部忙得脚不沾地,群众却不满意。”圣泉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贞模介绍,为解决基层治理“空心化”问题,2019年起,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资源探索“五员共治”基层治理新路,回答“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等基层治理难题。
“五员”整合了党小组、居民小组、社区网格、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履行基层治理、综合服务、矛盾化解、排忧解难、监测预警等职能职责。300多位“五员”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小区楼栋、田间地头开院坝会,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施分级办理,根据事项难易程度,划分为ABCD4个等级:日常问题即时办,复杂问题限时办,疑难问题集中办,重大问题协商办。
“五员共治”以来,已牵头解决群众反映问题400余个,消除安全隐患16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180余起,帮助社区3000多人实现再就业、20余人再创业,问题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8%。
记者 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