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集聚人才,赋能未来
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素质人才,这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重心所在。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集聚人才,赋能未来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12-02

人才丰茂,是强国之根本,是兴邦之大计。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素质人才,这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重心所在。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多个省份各显神通地制定了各类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夯实人才基础的新政策。就在上周,人社部作为主办方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了重庆英才大会,这是人社部首次与地方共同举办综合性人才大会。和以往不同的是,重庆英才大会直接亮明重庆未来发展方向,成立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依托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平台打造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优化数字经济人才流动和配置,使得重庆的人才工作步入了“高铁时代”。

栽下“梧桐树”,吸引凤凰来。庄子见惠子时曾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当下的重庆,正以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建链、补链、强链”等创新发展方式,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各项要素优化,特别是积极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不断推出一系列有助于人才西南飞的“落户政策”,想方设法吸引多层次人才落地重庆,助力重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及两江新区,作为重庆最重要的海内外人才聚集地之一,都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人才政策和丰富的科研资源,成为重庆吸引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的洼地所在。同时,重庆为了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明确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作为实施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更是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作为做大做强人才聚集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使得重庆各层次的人才越来越厚重。

唱好“双城记”,刮起成渝风。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一直处于主动作为和强力牵引的地位。特别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严格执行党中央以重庆、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和辐射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竭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奋力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努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带动中西部更广大地区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战略部署贡献了力量。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面,更是走在前列。目前,两地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新兴产业,已聚集相当数量的规模企业,并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纷纷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开路先锋。

塑造“国际范”,助推双循环。《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编制实施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四川为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也提出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了更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语言。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重庆对周边近2亿消费人口具有集聚辐射作用;作为西部外贸重镇,重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品走向全球,山城的标签越来越具有影响力。重庆和四川,都在积极挖掘各自的要素禀赋,既坚持错位发展,又坚持携手奋进,在提升合作效能方面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进而产生了“1+1﹥2”的裂变效应,使得重庆发展动力十足,成为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兴市”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为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引擎。

作者:肖水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集聚人才,赋能未来

2021-12-02 13:41:48 来源:

人才丰茂,是强国之根本,是兴邦之大计。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素质人才,这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重心所在。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多个省份各显神通地制定了各类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夯实人才基础的新政策。就在上周,人社部作为主办方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了重庆英才大会,这是人社部首次与地方共同举办综合性人才大会。和以往不同的是,重庆英才大会直接亮明重庆未来发展方向,成立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依托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平台打造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优化数字经济人才流动和配置,使得重庆的人才工作步入了“高铁时代”。

栽下“梧桐树”,吸引凤凰来。庄子见惠子时曾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当下的重庆,正以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建链、补链、强链”等创新发展方式,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各项要素优化,特别是积极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不断推出一系列有助于人才西南飞的“落户政策”,想方设法吸引多层次人才落地重庆,助力重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及两江新区,作为重庆最重要的海内外人才聚集地之一,都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人才政策和丰富的科研资源,成为重庆吸引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的洼地所在。同时,重庆为了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明确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作为实施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更是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作为做大做强人才聚集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使得重庆各层次的人才越来越厚重。

唱好“双城记”,刮起成渝风。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一直处于主动作为和强力牵引的地位。特别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严格执行党中央以重庆、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和辐射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竭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奋力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努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带动中西部更广大地区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战略部署贡献了力量。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面,更是走在前列。目前,两地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新兴产业,已聚集相当数量的规模企业,并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纷纷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开路先锋。

塑造“国际范”,助推双循环。《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编制实施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四川为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也提出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了更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语言。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重庆对周边近2亿消费人口具有集聚辐射作用;作为西部外贸重镇,重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品走向全球,山城的标签越来越具有影响力。重庆和四川,都在积极挖掘各自的要素禀赋,既坚持错位发展,又坚持携手奋进,在提升合作效能方面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进而产生了“1+1﹥2”的裂变效应,使得重庆发展动力十足,成为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兴市”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为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引擎。

作者:肖水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旻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