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鱼入渝兴衰录
2021年12月27日,长江入渝“第一区”江津区境内,记者徜徉在长江一级支流璧南河畔,群山之下的江津德感街道长冲社区,水渠纵横、藕塘密布,一派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然而,谁又曾想到,2年前,这一大片藕塘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热带鱼养殖基地和璧南河的“污染源”。

热带鱼入渝兴衰录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22-01-05

水清岸绿的长江江津段。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彦龙 摄

退渔转产后,养殖户重新就业。

退渔转产后的长冲渔场。

退渔转产后的长冲渔场。

滔滔长江,横贯重庆。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殷殷嘱托,切切真情。保护长江母亲河,重庆人民义不容辞。即日起,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河长办公室、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华龙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以及长江重庆段沿线18家区县融媒体中心,推出“长河河长行”全媒体全景式报道,突出展现重庆市实施河长制5年来“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巨大变化;讲好重庆市在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故事;反映长江生态改善对群众生活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请关注。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划定的红线。

2021年12月27日,长江入渝“第一区”江津区境内,记者徜徉在长江一级支流璧南河畔,群山之下的江津德感街道长冲社区,水渠纵横、藕塘密布,一派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然而,谁又曾想到,2年前,这一大片藕塘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热带鱼养殖基地和璧南河的“污染源”。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2019年,长冲渔场,一场退渔转产、还水于河的攻坚之战铿锵打响。

“致富泉”成了“致污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长冲社区的挖槽沟煤矿,作业中竟挖出一眼温泉,水流恒温24℃,丰水期日出水量8万立方米。为了发展经济,上世纪80年代,当地引进了热带鱼养殖项目。

“那时,热带鱼在内陆的餐桌上很鲜见,养殖效益很高。”养殖户韩本群回忆,奔着高收益,越来越多人挖田引水筑塘。长冲渔场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到养殖户69户、水域面积637.61亩,年产罗非鱼等苗种1亿尾、商品鱼超200万公斤,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热带鱼养殖基地。

除了养鱼,村民们还办起农家乐、游泳池。“到了周末,来旅游的自驾车排成长长的车流。”德感街道长冲社区党委书记刘勇洪介绍,每家养殖户年收入超10万元,热带鱼成了“致富鱼”。

但是,产业规模化了,环境保护却没跟上。“为了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以最小面积获得最大利益,养殖户们开始采用高密度、大量投饵的养殖方式,每亩鱼塘每年几乎要放两三吨饵料,形成了大量养殖废水。”刘勇洪说。

“渔场里排出的水越来越浑浊,发黑发臭的水冒着泡沫,沿着太平桥河沟源源不断流入璧南河,最终汇入长江。”村民周珍确还记得。养殖废水不仅流进了长江,也浸到了地下。废水污染了周珍确家一口上百年的水井,“那口井在最干旱的年份都没断过水,却因为渔场,有水也不敢喝了。”

“温泉水经过渔场后,从Ⅱ类降到了劣V类,加剧了璧南河水质污染,璧南河两河口和跳磴两个断面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江津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张利剑介绍。

“生态仗”赢回“生态账”

“三四月开春之后,渔场总是人来车往,都是来买鱼苗的,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喽。”上个月23日,59岁的韩本群站在塘埂上,怅然若失。对她来说,直到现在,退渔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2019年4月,江津区正式启动长冲渔场退渔转产工作。全区多部门联合作战。

“当时,退渔动员会开后,大家心里都五味杂陈,毕竟是干了一辈子的生计啊。”67岁的养殖户刁礼伦告诉记者。

“为了取得养殖户们的支持,工作组向大家算经济账、生态账、政策账,广泛征求大家的想法意见,细化补偿方案。”刘勇洪介绍,对按时清塘退渔的养殖户,政府承诺参照

拆迁安置政策,补偿鱼塘、塘埂、渔具等生产投入损失。

“渔场确实影响了水质,不能让上游受益、下游遭殃,这个道理我们懂。”思索再三,刁礼伦最终签订了退渔协议。从1995年开始养鱼,刁礼伦一直靠家里的五六亩鱼塘养鱼苗为生。

尽管万般不舍,渔场其他的养殖户们也同刁礼伦一样,陆续签订了协议,清塘退渔。

69户养殖户、600余亩鱼塘,工作组一一测量面积、评估价值,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经过三个月的攻坚,所有养殖户顺利退渔。到了清淤阶段,人们戴着口罩,一镐镐、一锹锹清理。2公里多的太平桥河沟,清了数百吨垃圾、淤泥……

经过治理,8万立方米Ⅱ类温泉水直接流入璧南河,大大改善了璧南河水质。从2019年8月起,璧南河两河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如今,长冲渔场已有400亩鱼塘转产为藕塘,发展起了生态农业。同时,德感街道已整体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建设范围,随着周边渝泸北线、合璧津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长冲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看着清澈温泉水流过门前,周珍确总会想起小时候在太平桥河沟捕小鱼、抓螃蟹的情景,“一眼望到河底的青石,再也不是发黑发青的污水沟了。”周珍确兴奋地说。

“大保护”奏响“大合唱”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振聋发聩的10个字,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守护一江清水,让下游人民放心‘喝水’,是江津扛起‘上游’担当的应尽之责。”江津区水利局副局长封雷表示。这样的信心决心,让一个个长江沿线生态问题得到精准靶向“治疗”——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长115.22公里,占保护区重庆段80%以上。2018年,江津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渔民退捕工作,完成544名渔民退捕上岸,建成人工鱼巢18万平方米,增殖放流鱼苗409万余尾,一大批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等珍稀特有鱼类放流长江。

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大行动”,全面取缔砂石开采、非法码头、餐饮趸船,长江沿线39处砂石堆场被取缔,拆除构建筑物7000余平方米,恢复国有河滩地3000余亩,修复河岸线约20公里,复绿三峡库区消落带460亩。

设立各级河长467名,完成临江河、璧南河、大肚子河、桥溪河、大溪河5条重点河流流域综合整治,全面取缔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长江、綦河江津段稳定达到Ⅱ类水质。

冬日暖阳下,行走在长江江津段,江面开阔、水波荡漾、白鹭齐飞。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麻鸭、豆雁、鸳鸯、鯮、画眉、红嘴相思鸟等珍稀鸟类、鱼类纷纷在此繁衍生养,好一幅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江津融媒体中心记者 吕晓 龙春梅 胡翔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热带鱼入渝兴衰录

2022-01-05 09:20:20 来源: 0 条评论

水清岸绿的长江江津段。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彦龙 摄

退渔转产后,养殖户重新就业。

退渔转产后的长冲渔场。

退渔转产后的长冲渔场。

滔滔长江,横贯重庆。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殷殷嘱托,切切真情。保护长江母亲河,重庆人民义不容辞。即日起,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河长办公室、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华龙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以及长江重庆段沿线18家区县融媒体中心,推出“长河河长行”全媒体全景式报道,突出展现重庆市实施河长制5年来“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巨大变化;讲好重庆市在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故事;反映长江生态改善对群众生活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请关注。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划定的红线。

2021年12月27日,长江入渝“第一区”江津区境内,记者徜徉在长江一级支流璧南河畔,群山之下的江津德感街道长冲社区,水渠纵横、藕塘密布,一派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然而,谁又曾想到,2年前,这一大片藕塘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热带鱼养殖基地和璧南河的“污染源”。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2019年,长冲渔场,一场退渔转产、还水于河的攻坚之战铿锵打响。

“致富泉”成了“致污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长冲社区的挖槽沟煤矿,作业中竟挖出一眼温泉,水流恒温24℃,丰水期日出水量8万立方米。为了发展经济,上世纪80年代,当地引进了热带鱼养殖项目。

“那时,热带鱼在内陆的餐桌上很鲜见,养殖效益很高。”养殖户韩本群回忆,奔着高收益,越来越多人挖田引水筑塘。长冲渔场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到养殖户69户、水域面积637.61亩,年产罗非鱼等苗种1亿尾、商品鱼超200万公斤,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热带鱼养殖基地。

除了养鱼,村民们还办起农家乐、游泳池。“到了周末,来旅游的自驾车排成长长的车流。”德感街道长冲社区党委书记刘勇洪介绍,每家养殖户年收入超10万元,热带鱼成了“致富鱼”。

但是,产业规模化了,环境保护却没跟上。“为了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以最小面积获得最大利益,养殖户们开始采用高密度、大量投饵的养殖方式,每亩鱼塘每年几乎要放两三吨饵料,形成了大量养殖废水。”刘勇洪说。

“渔场里排出的水越来越浑浊,发黑发臭的水冒着泡沫,沿着太平桥河沟源源不断流入璧南河,最终汇入长江。”村民周珍确还记得。养殖废水不仅流进了长江,也浸到了地下。废水污染了周珍确家一口上百年的水井,“那口井在最干旱的年份都没断过水,却因为渔场,有水也不敢喝了。”

“温泉水经过渔场后,从Ⅱ类降到了劣V类,加剧了璧南河水质污染,璧南河两河口和跳磴两个断面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江津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张利剑介绍。

“生态仗”赢回“生态账”

“三四月开春之后,渔场总是人来车往,都是来买鱼苗的,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喽。”上个月23日,59岁的韩本群站在塘埂上,怅然若失。对她来说,直到现在,退渔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2019年4月,江津区正式启动长冲渔场退渔转产工作。全区多部门联合作战。

“当时,退渔动员会开后,大家心里都五味杂陈,毕竟是干了一辈子的生计啊。”67岁的养殖户刁礼伦告诉记者。

“为了取得养殖户们的支持,工作组向大家算经济账、生态账、政策账,广泛征求大家的想法意见,细化补偿方案。”刘勇洪介绍,对按时清塘退渔的养殖户,政府承诺参照

拆迁安置政策,补偿鱼塘、塘埂、渔具等生产投入损失。

“渔场确实影响了水质,不能让上游受益、下游遭殃,这个道理我们懂。”思索再三,刁礼伦最终签订了退渔协议。从1995年开始养鱼,刁礼伦一直靠家里的五六亩鱼塘养鱼苗为生。

尽管万般不舍,渔场其他的养殖户们也同刁礼伦一样,陆续签订了协议,清塘退渔。

69户养殖户、600余亩鱼塘,工作组一一测量面积、评估价值,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经过三个月的攻坚,所有养殖户顺利退渔。到了清淤阶段,人们戴着口罩,一镐镐、一锹锹清理。2公里多的太平桥河沟,清了数百吨垃圾、淤泥……

经过治理,8万立方米Ⅱ类温泉水直接流入璧南河,大大改善了璧南河水质。从2019年8月起,璧南河两河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如今,长冲渔场已有400亩鱼塘转产为藕塘,发展起了生态农业。同时,德感街道已整体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建设范围,随着周边渝泸北线、合璧津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长冲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看着清澈温泉水流过门前,周珍确总会想起小时候在太平桥河沟捕小鱼、抓螃蟹的情景,“一眼望到河底的青石,再也不是发黑发青的污水沟了。”周珍确兴奋地说。

“大保护”奏响“大合唱”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振聋发聩的10个字,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守护一江清水,让下游人民放心‘喝水’,是江津扛起‘上游’担当的应尽之责。”江津区水利局副局长封雷表示。这样的信心决心,让一个个长江沿线生态问题得到精准靶向“治疗”——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长115.22公里,占保护区重庆段80%以上。2018年,江津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渔民退捕工作,完成544名渔民退捕上岸,建成人工鱼巢18万平方米,增殖放流鱼苗409万余尾,一大批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等珍稀特有鱼类放流长江。

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大行动”,全面取缔砂石开采、非法码头、餐饮趸船,长江沿线39处砂石堆场被取缔,拆除构建筑物7000余平方米,恢复国有河滩地3000余亩,修复河岸线约20公里,复绿三峡库区消落带460亩。

设立各级河长467名,完成临江河、璧南河、大肚子河、桥溪河、大溪河5条重点河流流域综合整治,全面取缔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长江、綦河江津段稳定达到Ⅱ类水质。

冬日暖阳下,行走在长江江津段,江面开阔、水波荡漾、白鹭齐飞。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麻鸭、豆雁、鸳鸯、鯮、画眉、红嘴相思鸟等珍稀鸟类、鱼类纷纷在此繁衍生养,好一幅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江津融媒体中心记者 吕晓 龙春梅 胡翔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