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聚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新能源
长江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
2021年12月29日,长江干线启动全面推进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治理模式:船舶水污染物实行“船上储存、交岸处置”。该模式2020年最先在重庆试点,形成了重庆“零排放”方案。因船舶污染防治效果明显,由此推广至长江干线。

重庆聚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新能源
长江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1-09

2021年12月29日,长江干线启动全面推进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治理模式:船舶水污染物实行“船上储存、交岸处置”。该模式2020年最先在重庆试点,形成了重庆“零排放”方案。因船舶污染防治效果明显,由此推广至长江干线。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重庆聚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调整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新能源,积极打造绿色航运,让重庆经济“含绿量”更足,黄金水道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黄金效益”。

打造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

推进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

船舶污水“零排放”模式,即船舶经改造后,增加了污水收储仓,铅封了排污口,航行中产生的污水在收储仓储存,靠岸后将污水交付处置。

2021年12月10日10时,位于涪陵清溪镇的长江重庆段首个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正式投运。船舶靠停服务区后,连接排污管,在趸船污水接收装置前扫码排放船舶污水,点击智能污水流量计获取排污数据进行交付。当日,随着“泰馨5”缓缓靠岸,工作人员来到船舶污水接收区域,只用了以上三步,就完成了该船舶污水的自助交付。

重庆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服务区设置1个停泊(过驳)基地、5艘专用服务趸船,提供船舶检修、生活供给、环保和管理等服务。之所以称为绿色服务区,主要因为这里为过往船只提供水上垃圾污水全接收、全免费、零排放服务,且配备全智能污染物接收和智能装置计量设备。

事实上,这种“零排放”治理模式,自2020年起,重庆就开始试点。重庆海事局、重庆市交通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等职能部门协同推进“船-港-城”体系建设,形成以码头接污为主、流动接污为补充的港口接污新模式,畅通“零排放”船舶便捷交付污染物通道。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丰都等16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1764个船舶污染物固定或移动接收设施,码头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覆盖率已达100%。

“此举让船舶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成为‘过去式’。”重庆黄金邮轮安全管理部部长雷兵表示,公司7艘游船一年在长江干线共可减排污水约2万吨、垃圾2000吨。

来自市交通局和重庆海事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重庆段辖区276家航运公司,共3400多艘重庆籍船舶以及到港外港籍船舶实现了“零排放”。同时,我市还在内河率先建成长寿川维、涪陵泽胜2处化危品洗舱基地,年洗舱能力已达到900艘次,实现了洗船污水“零排放”。

在港口和船舶推广新能源

全市岸电供应能力泊位达215个

“现在好了,码头和船舶都安装了标准化岸电设备。船靠岸后,就可扫码搭岸电并进行结算,这让江水更清了。”1月5日,在果园港,民生轮船相关负责人指着港口的岸电系统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们公司完成了31艘集装箱船和滚装船岸电改装,一年可减排约200吨二氧化碳。

所谓岸电,是指靠泊港口的船只关闭船舶自备辅助发电机,使用港口方提供的清洁能源向主要船载系统供电。

据测算,一艘中型集装箱船靠港期间24小时排放的PM2.5污染物,相当于50万辆国四重型货车一天的排放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港口岸电项目,出台了内河第一个岸电地方行业技术标准,在全国首创“双供电浮趸”技术,这让港口、码头告别了黑烟、嘈杂的柴油发电时代。

重庆海事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已建成岸电供应泊位215个;全年共推动完成1112艘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船舶使用岸电约710万度,减排大气污染物约3000余吨,减排成效同比扩大50%。

在新能源推广方面,2019年,巴南麻柳率先建成长江干线首个岸基式LNG加注站,在长江上游率先投用纯LNG动力船。2020年,重庆投用国内首艘油气电混合动力船。

重庆还率先在全国内河开展了燃烧重油船舶拆除或封存重油设施行动,362艘重庆籍燃烧重油船舶已经全部拆除或封存燃烧重油装置;拆解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船舶3000余艘,以及关停了航道沿线非法码头和拆解了餐饮船舶。目前,我市船舶单位能耗已降至2.4千克/千吨·公里。

开行水上新航线

引入铁路专用线 推动多式联运

2021年7月14日上午,重庆多式联运枢纽型港口之一的江津珞璜港,同时开通两艘集装箱班轮:“川渝水水中转班轮”和珞璜港至上海港集装箱班轮。

此次珞璜港至上海港班轮搭载的140个集装箱,集结了三个省市的货源,分别是:通过重庆珞璜港专用铁路线来渝的贵州水泥熟料;在宜宾港乘坐首班“川渝水水中转班轮”到达的四川元明粉;通过大货车运来的产自重庆江津的成品纸和卷纸。

“川渝水水中转班轮”运行于四川宜宾港至重庆江津珞璜港之间,水上运行里程约330公里,一次运载货物量最大可达到3250吨(212个标箱)。“这种多式联运方式,是我市科学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运输、实施绿色航运的一个重要举措。”重庆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公铁、公水联运相比单一的公路运输,可提高运输效率30%,减少货损货差10%,降低运输成本20%,减少高速公路拥堵50%,促进节能减排1/3。

近年来,重庆加大铁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港口铁路集疏运中心铁路专用线,已形成以中心城区果园港、万州区新田港、涪陵区龙头港、江津区珞璜港铁公水多式联运型枢纽港口集群,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运输。

同时,重庆积极开行水上新航线。如自2020年以来,民生轮船就相继开通了重庆港—广元港、重庆港—广安港、重庆港—南充港等水上航线。

一系列举措,让长江黄金水道释放出“黄金效益”:2020年,重庆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分别突破2亿吨、500万标箱;全市铁水联运量达到2038万吨,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4.5%,较“十二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聚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新能源
长江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

2022-01-09 07:31:15 来源: 0 条评论

2021年12月29日,长江干线启动全面推进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治理模式:船舶水污染物实行“船上储存、交岸处置”。该模式2020年最先在重庆试点,形成了重庆“零排放”方案。因船舶污染防治效果明显,由此推广至长江干线。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重庆聚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调整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新能源,积极打造绿色航运,让重庆经济“含绿量”更足,黄金水道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黄金效益”。

打造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

推进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

船舶污水“零排放”模式,即船舶经改造后,增加了污水收储仓,铅封了排污口,航行中产生的污水在收储仓储存,靠岸后将污水交付处置。

2021年12月10日10时,位于涪陵清溪镇的长江重庆段首个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正式投运。船舶靠停服务区后,连接排污管,在趸船污水接收装置前扫码排放船舶污水,点击智能污水流量计获取排污数据进行交付。当日,随着“泰馨5”缓缓靠岸,工作人员来到船舶污水接收区域,只用了以上三步,就完成了该船舶污水的自助交付。

重庆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服务区设置1个停泊(过驳)基地、5艘专用服务趸船,提供船舶检修、生活供给、环保和管理等服务。之所以称为绿色服务区,主要因为这里为过往船只提供水上垃圾污水全接收、全免费、零排放服务,且配备全智能污染物接收和智能装置计量设备。

事实上,这种“零排放”治理模式,自2020年起,重庆就开始试点。重庆海事局、重庆市交通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等职能部门协同推进“船-港-城”体系建设,形成以码头接污为主、流动接污为补充的港口接污新模式,畅通“零排放”船舶便捷交付污染物通道。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丰都等16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1764个船舶污染物固定或移动接收设施,码头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覆盖率已达100%。

“此举让船舶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成为‘过去式’。”重庆黄金邮轮安全管理部部长雷兵表示,公司7艘游船一年在长江干线共可减排污水约2万吨、垃圾2000吨。

来自市交通局和重庆海事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重庆段辖区276家航运公司,共3400多艘重庆籍船舶以及到港外港籍船舶实现了“零排放”。同时,我市还在内河率先建成长寿川维、涪陵泽胜2处化危品洗舱基地,年洗舱能力已达到900艘次,实现了洗船污水“零排放”。

在港口和船舶推广新能源

全市岸电供应能力泊位达215个

“现在好了,码头和船舶都安装了标准化岸电设备。船靠岸后,就可扫码搭岸电并进行结算,这让江水更清了。”1月5日,在果园港,民生轮船相关负责人指着港口的岸电系统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们公司完成了31艘集装箱船和滚装船岸电改装,一年可减排约200吨二氧化碳。

所谓岸电,是指靠泊港口的船只关闭船舶自备辅助发电机,使用港口方提供的清洁能源向主要船载系统供电。

据测算,一艘中型集装箱船靠港期间24小时排放的PM2.5污染物,相当于50万辆国四重型货车一天的排放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港口岸电项目,出台了内河第一个岸电地方行业技术标准,在全国首创“双供电浮趸”技术,这让港口、码头告别了黑烟、嘈杂的柴油发电时代。

重庆海事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已建成岸电供应泊位215个;全年共推动完成1112艘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船舶使用岸电约710万度,减排大气污染物约3000余吨,减排成效同比扩大50%。

在新能源推广方面,2019年,巴南麻柳率先建成长江干线首个岸基式LNG加注站,在长江上游率先投用纯LNG动力船。2020年,重庆投用国内首艘油气电混合动力船。

重庆还率先在全国内河开展了燃烧重油船舶拆除或封存重油设施行动,362艘重庆籍燃烧重油船舶已经全部拆除或封存燃烧重油装置;拆解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船舶3000余艘,以及关停了航道沿线非法码头和拆解了餐饮船舶。目前,我市船舶单位能耗已降至2.4千克/千吨·公里。

开行水上新航线

引入铁路专用线 推动多式联运

2021年7月14日上午,重庆多式联运枢纽型港口之一的江津珞璜港,同时开通两艘集装箱班轮:“川渝水水中转班轮”和珞璜港至上海港集装箱班轮。

此次珞璜港至上海港班轮搭载的140个集装箱,集结了三个省市的货源,分别是:通过重庆珞璜港专用铁路线来渝的贵州水泥熟料;在宜宾港乘坐首班“川渝水水中转班轮”到达的四川元明粉;通过大货车运来的产自重庆江津的成品纸和卷纸。

“川渝水水中转班轮”运行于四川宜宾港至重庆江津珞璜港之间,水上运行里程约330公里,一次运载货物量最大可达到3250吨(212个标箱)。“这种多式联运方式,是我市科学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运输、实施绿色航运的一个重要举措。”重庆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公铁、公水联运相比单一的公路运输,可提高运输效率30%,减少货损货差10%,降低运输成本20%,减少高速公路拥堵50%,促进节能减排1/3。

近年来,重庆加大铁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港口铁路集疏运中心铁路专用线,已形成以中心城区果园港、万州区新田港、涪陵区龙头港、江津区珞璜港铁公水多式联运型枢纽港口集群,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运输。

同时,重庆积极开行水上新航线。如自2020年以来,民生轮船就相继开通了重庆港—广元港、重庆港—广安港、重庆港—南充港等水上航线。

一系列举措,让长江黄金水道释放出“黄金效益”:2020年,重庆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分别突破2亿吨、500万标箱;全市铁水联运量达到2038万吨,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4.5%,较“十二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