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河长行⑭ | 石柱:昔日荒山变“金山”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4日22时讯(梁浩楠)群山逶迤、坡岭拥翠、溪水潺潺……在石柱县桥头镇田畈村,青山绿水与修枝刷白后的果园交相辉映,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2021年,村里1700亩梨树,共采收黄金梨、脆冠梨50.23万公斤,全村545户户均增收6440余元。”梨园里,田畈村党支部书记曾瑞华如数家珍。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谁会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希望田野”,在多年前是石柱县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
以前,每逢下大雨,土壤会随雨水流入山坡下的龙河中,不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还时常出现滑坡情况。石柱县水利局水利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崔建军介绍,龙河是长江一级支流,进入龙河的泥水流经丰都汇入长江后,对长江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如何遏制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同时,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
2016年10月,石柱县投资1036万元,对龙河田畈小流域展开坡改梯和建排水沟、蓄水池、产业步道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综合治理面积达20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原先的荒坡荒山悄然“变脸”,成为一块块阶梯状的平整地块。2017年3月,工程建设完工后,田畈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入石柱县藤子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带动全村种植黄金梨、脆冠梨,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2021年是翠冠梨、黄金梨挂果的第一年,便迎来了‘开门红’,总收入350余万元,预计2022年销售收入将突破500万元。”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为村里水土流失治理和产业发展奔波不息的曾瑞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田畈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不仅彻底解决了该区域常年水土流失的问题,同时吸引部分外出务工村民回乡创业和就近就业。
“产业发展起来了,为村里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务工村民每月能收入2000元。”今年51岁的刘德香对能在家门口上班,满心欢喜。
田畈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只是石柱县通过生态修复,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一个生动案例。
自2016年以来,石柱县先后投入1.13亿余元资金,在桥头、龙沙、中益等10余个乡镇实施了18个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综合治理面积达341平方公里。其中,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0万余亩,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不仅如此,2016年来,石柱县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总投资11亿元,对全县1172条河流、38座大小水库区域的1097个污染源进行了有效治理,全县河流水质得到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稳步向好,国控断面(下路街道湖海场)水质达到Ⅱ类,全县95个水质监测断面达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