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200年前的“河长日志” 写满保护长江的历史使命
万里长江,天生云阳,大江所至,先民乐居。敬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一直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云阳人民的传统。今天让我们一同穿越浩瀚的历史,看看云阳人世代相传保护长江的绿色情结。
穿越百年 以碑为志记载保护长江水源
自古川江不夜航,最深最窄在巴阳。巴阳峡在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巴阳镇境内。云阳属古巴国,长江文化印迹丰富,有“水府三官”、国内罕见岩石雕刻的牌坊、远古文字图腾等历史印记,这里记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更有着三峡库区保护长江最早的“河长日志”。
“早在清朝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政府就在此摩刻告示,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污染长江水资源,保护老百姓的饮用水。这个对于我们保护长江水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云阳县长江和澎溪河两江交汇之处,云阳县博物馆文保中心副科长叶秀英介绍起了云阳最早的“河长日志”关塘碑的由来,同时叶秀英也是云阳县一名保护长江的“河小青”青年志愿者。关塘碑位于关塘井旁一大石上。切割后,该碑长68.6厘米,宽61.8厘米,厚12.87厘米,重量近200公斤,刻八个大字“禁正塘水,不准污秽”。该碑是三峡库区发现最早的饮用水源保护石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长江水环境资源的最早记录。
“饮水必清源,源头须保护。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污染长江难免自食其果。”关塘碑的内容,从摩刻在巨石上,到深刻在人们心里,再到体现于行动中,代代相传的环保意识与生态自觉,虽经岁月冲刷,仍旧清晰可见。
悬崖上下 夫妻一绳相牵守护一方山水
“贵生!贵生!”10年来,云阳县龙缸景区石笋河岸边近1000米落差的悬崖上,每天都回荡着清水土家族乡土家族村民吴贵生和解一香夫妻的“生死呼唤”。一端是老吴,崖下双脚悬空,身无可倚;另一端是解大姐紧张地拉拽着。一条绳索将他们紧紧相连,为的就是不让垃圾掉到下面的石笋河里。
云阳龙缸景区险峻秀美,被誉为“长江三峡最后的香格里拉”。每到节假日,游客便蜂拥而至,产生大量垃圾,最多时甚至以吨计。因临崖地段多,清理垃圾只能靠吴贵生和解一香夫妻这样的“蜘蛛人”来完成,一年四季风吹日晒,高空作业风险极高,这些年陆陆续续地很多人离开了这个岗位,最终只有夫妻俩坚守了下来。
“我们以前就住在石笋河边上,喝上一口河水,都是甜的,这样的一河好水,决不能让上面的垃圾落到河里去污染河水。”石笋河是永谷河(今长滩河)的一段,在云阳故陵镇汇入长江。
从2013年以来,夫妻俩累计上下悬崖2000余次,捡拾垃圾近30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护绿水青山的承诺。而今的石笋河流域在景区保护性开发中已然是野生动物的乐园,猕猴、黄羊、獐子、麋鹿、野猪时常出没,还有锦鸡、黄鹂、鹦鹉、翠鸟、杜鹃等珍禽。
“只要我们身体能干下去,我们就要干下去,要保护这一片山,这一河水。”
环湖绿道 以水为墨书写两江七彩生活
一江四河,分畴化野,从石笋河顺流而下,两岸青山逶迤,一库碧水绕城,城市伴水而生,护江自是本分。
阔步新时代,云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以矢志创新的实干担当,扛起上游责任,担起上游使命,做好生态加减乘法,建设云阳两江四岸33公里环湖绿道这一城市名片,“一道两江”呈现出“七彩生活”。
蓝天碧波中,成群白鹭齐飞,蹁跹起舞,如诗如画的风景,吸引市民游客前往白鹭公园。这座公园也是33公里环湖绿道打造的景观之一,主体位于陈家溪半岛,这里原本荒废已久,杂草丛生,紧邻城市却人迹罕至,唯有200多只白鹭栖息于此。
“为了保护白鹭栖息地,我们打造了开放式公园,定期撒鱼苗,新建观鹭台、悦湖湾栈道、夏季广场等活动平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阳县环湖绿道建设指挥部副主任何丹说。
“原来这边都是荒山荒坡,垃圾满地,没有人愿意来,现在确实太安逸了!”改变市民看法的,不只是白鹭公园。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城市公园,在环湖绿道上共有8个,每个主题公园又有不同的景观节点,再通过一条全程贯通的自行车道和步道串联起来。
2021年9月28日,云阳33公里绿道全线贯通,并接受市民和游客的检验。七年间,从江岸“伤疤”到城市名片,环湖绿道的建设过程,也是云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未来,云阳将坚定不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厚植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优势,充分激活长江云阳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33公里环湖绿道建设成为重庆乃至全国知名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云阳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太兴 胡小刘 刘荣 陈小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