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代表委员热议西部科学城建设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成渝地区推进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建设中国西部科学城,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
3月6日下午,重庆举行首场两会专题云记者会,在线邀请部分代表、委员围绕西部科学城建设建言献策,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谋划策、汇智聚力。同时,重庆日报联动四川日报,邀请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探讨交流这个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九龙坡区委书记李春奎:
致力“五个一体化” 齐心共建科学城
“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具体行动,是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全国人大代表、九龙坡区委书记李春奎说,九龙坡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带、重庆主城西扩“主阵地”和科学城建设“主战场”,有近35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科学城范围,战略地位突出。
李春奎表示,九龙坡将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从立足高效联动、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一体化,着眼全面融入、深入推进区域规划一体化,做好“高新”文章、深入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聚焦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建设一体化等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勇挑重担、多作贡献。
李春奎说,为更好融入科学城、共建科学城,九龙坡组建了科学城九龙坡片区党工委、管委会,在科学城管委会统筹指挥下具体实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发展。目前,九龙坡正深化落实“五区联动”机制,打造西彭—双福创新产业片区和陶家—双福片区副中心,加快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步伐。
“九龙坡将加强与科学城关联产业、企业、项目衔接配套。”李春奎说,目前,九龙坡正以中铝高端制造项目落地布局为契机,大力发展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特种铝合金熔铸等高性能轻量化铝合金材料产业,打造以铝加工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时打造以氢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服务基地和数字产业集群。
李春奎认为,统筹构建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形成平台共筑、生态共建、要素共用、成果共享格局。将加强与科学城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合作,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人才“金凤计划”,集聚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打造“近悦远来”的科技创新环境。
他说,按照公园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理念,九龙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加强与科学城在交通、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衔接,高标准建造10平方公里、辐射100万人口、服务科学城,轨道交通发达、科技创新氛围浓厚、文化气息浓郁的陶家城市中心,为高标准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作出积极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
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应着力构建让人才安居乐业的环境
“加快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应着力营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构建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人才环境。”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说,重庆建设西部科学城拥有极为良好的条件,高端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高新产业等加速集聚汇聚,但也有不少需要努力的地方。
朱华荣认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需要引进一一大批新型人才,特别是世界级的高端人才。这就需要着力营造吸引和留住新型高端人才的环境,除了在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狠下功夫外,还要在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上努力。
朱华荣以长安汽车为例介绍说,目前长安汽车已有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人才,这意味着需要配套适应各种人才的环境和服务。他说,当前,“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汽车产品创新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软件、大数据人才成为汽车行业人才引进培养的重点,跨界复合型人才在全球都是稀缺的,要持续优化引人用人机制,吸纳更多高级人才。
朱华荣表示,“双碳”目标、“双循环”格局正引领汽车产业重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蓬勃发展。汽车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人才发展环境极为关键。不仅是长安汽车,随着越来越多高端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高新产业等在重庆集聚,应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着力构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一个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目前,我们非常重视基础科研人员的待遇、激励以及荣誉,并向他们大力倾斜。”朱华荣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引导,让基础科研人员从精神、物质等方面有更多的收获,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抓好创新。
朱华荣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化薪酬制度、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方式,有效实施对科研技术人员的中长期激励。通过制度及文化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健全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优化任用激励、精神激励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在孵化创新业务、重点项目攻关上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和“点将配兵”等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挂帅出征,让科技工作者感受研发创新氛围,提振士气、形成聚力。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
聚焦科技创新 为科学城建设产出更多“金凤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黄爱龙说,近年来,随着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对重庆医科大学来说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此前,24个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创新平台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其中有3个重医的项目。”黄爱龙表示,生物医药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重医正在争取谋划更多重大项目落户科学城,并积极参与科学城的重庆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进一步支撑科学城发展。
如何把握科学城建设机遇,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重庆医科大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下功夫。
首先,是严格对标科学城建设标准和要求。重庆医科大学坚持高点定位、精心谋划、突出特色、科学论证,凝练提出了8个重大项目。黄爱龙介绍,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国家儿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重庆市模式动物公共创新服务中心等3个项目已纳入科学城建设项目库,正在加快推动建设中。
“其次是学校高度重视金凤实验室的建设,不遗余力地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把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团队和最具创造力的科技人才以及优质资源投入到金凤实验室的建设中,为共同打造重庆实验室‘新样板’产出更多‘金凤凰’贡献重医力量。”黄爱龙表示,学校拟打造智慧病理、脑科学与脑疾病、医学检验三大研究集群,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攻克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着力提升重庆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
“脑科学与脑疾病、医学检验两大研究集群作为重医最具实力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毫无保留的将该领域内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科技创新团队精准对接到金凤实验室,并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形成合力,达到‘1+1>2’的共建效果,实现科技创新的能级跃升,助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添彩。”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鹏:
西部科学城建设更要“讲科学”
“要科学。”谈及对西部科学城建设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鹏脱口而出。
崔鹏说,川渝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是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点任务,可谓责任重大。但西部科学城要想达成设想效果,还必须克服诸多难题。
例如,如何统筹配置资源、如何界定各园区的职能职责和角色定位、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想要回答这些疑问,只能回归科学本身。”崔鹏说,川渝两地的科学资源,建设西部科学城最终的目的,是要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名副其实。 而川渝两地多数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且这些高校科研院所多数集中在成都、重庆、绵阳等数个城市,“类型相似,机制体制需要进一步激活;区域集中但又存在着跨区分布的特点”。
崔鹏建议,要针对这一现实,继续做好以下探索与尝试:对标国家部署和川渝两地现实需要,再次梳理科学城重点突破领域和方向;构建完善与“一城多园”空间布局相适应的人员、设备、资金等统筹分配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联合建设跨省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并探索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内的科研人员奖励激励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
西部科学城建设,重点应是构建鼓励创新创造的科研生态
“对于科研来说,软件往往比硬件更重要。”提到西部科学城建设,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认为,就当前而言,川渝两地需要进一步破除机制体制性障碍,让科学城有名也有实。
许强看来,目前西部科学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机制体制建设和良性科研生态构建窗口期仍然存在,补齐“软件”正当其时。
“软件”有哪些?许强看来,首先是要把“共建”落到实处。“不能各自建设,重复建设,应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许强表示,考虑到西部科学城是“一城多园”模式由川渝两地共建,因此,应该进一步构建完善横跨川渝、灵活的科研创新统筹机制与平台,确保资源要素向科研创新一线和前沿集中。
其次,是从科研生态入手,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条件。许强说,科研创新需要诸多要素支撑,关建的关建,是要让科研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所谓“想干事”,是对科研人员有适当的奖励激励机制;“能干事”,是指科研体系配套成熟、完善,“最简单的,一个零部件、一个测试设备、一个试验条件,能够就地取材、就地解决”;“干成事”,则指向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协同配套,“能不能用,有多大用,很快就有反馈”。
相关新闻》》》
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为牵引
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五大创新支撑”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 3月6日,记者了解到,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以100平方公里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为牵引,高水平建设大学城、科学谷、科研港、生命岛、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增强科技创新“引领性”。
自启动建设以来,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搭建创新平台,超瞬态实验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备选项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加快建设,金凤实验室一期主体完工,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投用,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304个,创新动能显著增强。
据介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地处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北至大学城,东衔科学大道,南接高新大道,西揽缙云山,按照规划,将集中布局创新资源,力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集中承载区。
预计到2025年,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将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超过100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逐步成为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凝聚大团队、促进大协作、产出大成果、孵化大产业的集中承载地。
西部(成都)科学城再添一前沿研究高地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 在成都也能仰望星空和宇宙“对话”!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获悉,位于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的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大楼已经建设成形,将于年内建设完工并正式入驻。一个全球宇宙线研究的高地,正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崛起。
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家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大本营”,主要开展宇宙线物理及其相关探测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凝聚相关领域的顶尖任务,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粒子天体物理学家,组成以宇宙线研究为核心的学术研究队伍,形成团队优势推动学科整体发展。
自2021年6月正式挂牌以来,西部(成都)科学城已逐步成型起势。目前已集聚中科院系统单位14家、中核系科研机构7个,引进上海交大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3个,落地华为鲲鹏、海康威视等重大项目101个。
2022年,更多“为国铸剑”的战略科技平台将落户科学城。备受瞩目的天府实验室“天团”今年将再“添丁”。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将于今年内挂牌。上述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也将于年内建成投用。
西部(成都)科学城将聚焦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一体推进基础研究、策源转化、产业应用能力建设,切实抓好实验室、大装置、国家队落地布局,整合资源搭建研发中试、技术转移等功能性平台,探索完善“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协同运行模式,着力构建科技创新“蓄能—释能—赋能”的引力场域。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国栋 周尤 王亚同 张亦筑)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