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加油干|唱好成渝高质量发展“双城记”
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牢记嘱托加油干|唱好成渝高质量发展“双城记”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3-09
2021年12月24日,重庆大足至四川内江高速公路重庆段通车。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启动建设以来,川渝两地高速公路建设按下“快进键”,目前川渝之间在建高速公路有5条,规划待建高速达7条。(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2021年11月17日,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连线,协助重庆市民(左一)咨询在武侯区开办企业相关事宜。(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21年10月20日,正在建设中的川渝高竹新区平安寨社区。(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必须担起的重大责任。重庆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为巴蜀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

唱好成渝高质量发展“双城记”

重庆日报记者 张珺 颜若雯 王亚同 戴娟 周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为成渝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两年多来,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着力在深化、细化、转化上下功夫,找准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注重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推动产业融合

加快实施“链长制”,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壮大临空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渝北区委常委、副区长杨帆注意到,在规划纲要中,多个重大项目“点名”渝北,多处重点工作与渝北密切相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中,渝北区的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重大政策利好,都为渝北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杨帆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渝北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下一步,渝北将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加快实施“链长制”,面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快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推进仙桃数据谷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智能化国际产业园,积极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

在科技创新方面,渝北将抢抓国家推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的机遇,狠抓科创企业上市、延链补链强链以及培育创新主体等,积极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临空经济是渝北的产业特色。杨帆说,将以壮大航空产业及关联配套产业为核心,积极培育打造主基地航空公司。进一步聚焦中新合作,积极创建中新(重庆)数据谷,切实将中新数据通道用起来,新方优质企业引进来,智慧应用场景亮出来,数据有序利用跑起来,持续深化中新信息通信领域合作。

提升科学素养

加大对成渝集聚数字科创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人才政策有机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认为,数字经济是川渝两地产业发展的名片。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呼吁支持成渝共同打造数字科创生态,推动数字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彭静说,成渝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地位凸显,肩负着中西部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川渝在数字产业发展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重庆、四川同时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彭静看来,成渝地区肩负着打造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科创中心使命,但也面临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社团、科技文化等软环境缺失等问题。

彭静认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国家支持、成渝联动,推动两地数字科创元素竞相涌流。她建议加大对成渝地区集聚数字科创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两地科技人才政策有机衔接,推动成渝地区相关科技社团对外交流合作,在国家支持下共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数字科创溢出效应,专项支持成渝地区数字科普工作,培育打造“家门口”的科学社、科学咖啡馆、科普农家会等载体,提升成渝地区科学素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

促进文化相通

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一盘棋,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文化走廊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部署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两年多来,成渝两地真正实现了发展一条心、规划一张图、科技一座城、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张网,有力地带动了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巨大潜力。

曹清尧表示,文化相通相融是成渝两地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自古以来,成渝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两地人员交往就如同走亲戚,十分密切。在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的联系不可分割。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许多历史文化优质资源是成渝两地交往融合的见证,多集中在成都和重庆的主城。而成渝之间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乡镇甚至村落,还散落着许多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应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进一步统筹规划、一体开发。

他建议,要高度重视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一盘棋,不但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也要把它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文化走廊,让巴蜀文化更加璀璨夺目,推动沿线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交相辉映。

打造研究集群

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提升重庆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支持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为此,重庆医科大学将勇担使命任务,抓住这一难得契机,实现科技创新的能级跃升,助推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添彩。

黄爱龙说,目前重医正全力投入金凤实验室建设,把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团队和最具创造力的科技人才投入其中,为共同打造重庆实验室“新样板”产出更多“金凤凰”贡献重医力量。同时,学校拟打造智慧病理、脑科学与脑疾病、医学检验三大研究集群,着力提升重庆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并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市中医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延萍表示,川渝两地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医药一体化发展上力求取得突破。

李延萍介绍,两地为加强中医药产业合作,成立了川渝两地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两地政府部门、中医药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中药企业等合作开展中医药产业规划以及成果应用转化,完善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医药产业合作迈向新高度。

未来,两地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中医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高水平建成重庆中医药学院。此外,还将共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等,推动中医药参与养老服务体系。

形成监督合力

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落实情况作为计划规划执行情况监督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有力,规划纲要出台公布,川渝双方议定事项扎实推进,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也在不断落地,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人大将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玉林说,市人大财经委将进一步加强与四川省人大经济委沟通协同,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落实情况作为计划规划执行情况监督的重点。同时,还将对部分重点产业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情况以便于研究处理。另外,还要开展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持续跟踪监督川渝共建的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川渝双方的合作平台建设也是监督重点。黄玉林透露,将积极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共建功能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共建、基础设施互联、生态共治等。针对营商环境改善,将持续跟踪川渝人大协同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督促有关部门优化完善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拓展川渝通办事项,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川渝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牢记嘱托加油干|唱好成渝高质量发展“双城记”

2022-03-09 09:06:51 来源:
2021年12月24日,重庆大足至四川内江高速公路重庆段通车。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启动建设以来,川渝两地高速公路建设按下“快进键”,目前川渝之间在建高速公路有5条,规划待建高速达7条。(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2021年11月17日,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连线,协助重庆市民(左一)咨询在武侯区开办企业相关事宜。(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21年10月20日,正在建设中的川渝高竹新区平安寨社区。(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必须担起的重大责任。重庆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为巴蜀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

唱好成渝高质量发展“双城记”

重庆日报记者 张珺 颜若雯 王亚同 戴娟 周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为成渝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两年多来,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着力在深化、细化、转化上下功夫,找准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注重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推动产业融合

加快实施“链长制”,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壮大临空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渝北区委常委、副区长杨帆注意到,在规划纲要中,多个重大项目“点名”渝北,多处重点工作与渝北密切相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中,渝北区的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重大政策利好,都为渝北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杨帆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渝北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下一步,渝北将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加快实施“链长制”,面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快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推进仙桃数据谷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智能化国际产业园,积极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

在科技创新方面,渝北将抢抓国家推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的机遇,狠抓科创企业上市、延链补链强链以及培育创新主体等,积极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临空经济是渝北的产业特色。杨帆说,将以壮大航空产业及关联配套产业为核心,积极培育打造主基地航空公司。进一步聚焦中新合作,积极创建中新(重庆)数据谷,切实将中新数据通道用起来,新方优质企业引进来,智慧应用场景亮出来,数据有序利用跑起来,持续深化中新信息通信领域合作。

提升科学素养

加大对成渝集聚数字科创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人才政策有机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认为,数字经济是川渝两地产业发展的名片。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呼吁支持成渝共同打造数字科创生态,推动数字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彭静说,成渝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地位凸显,肩负着中西部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川渝在数字产业发展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重庆、四川同时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彭静看来,成渝地区肩负着打造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科创中心使命,但也面临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社团、科技文化等软环境缺失等问题。

彭静认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国家支持、成渝联动,推动两地数字科创元素竞相涌流。她建议加大对成渝地区集聚数字科创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两地科技人才政策有机衔接,推动成渝地区相关科技社团对外交流合作,在国家支持下共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数字科创溢出效应,专项支持成渝地区数字科普工作,培育打造“家门口”的科学社、科学咖啡馆、科普农家会等载体,提升成渝地区科学素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

促进文化相通

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一盘棋,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文化走廊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部署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两年多来,成渝两地真正实现了发展一条心、规划一张图、科技一座城、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张网,有力地带动了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巨大潜力。

曹清尧表示,文化相通相融是成渝两地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自古以来,成渝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两地人员交往就如同走亲戚,十分密切。在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的联系不可分割。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许多历史文化优质资源是成渝两地交往融合的见证,多集中在成都和重庆的主城。而成渝之间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乡镇甚至村落,还散落着许多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应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进一步统筹规划、一体开发。

他建议,要高度重视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一盘棋,不但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也要把它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文化走廊,让巴蜀文化更加璀璨夺目,推动沿线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交相辉映。

打造研究集群

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提升重庆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支持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为此,重庆医科大学将勇担使命任务,抓住这一难得契机,实现科技创新的能级跃升,助推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添彩。

黄爱龙说,目前重医正全力投入金凤实验室建设,把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团队和最具创造力的科技人才投入其中,为共同打造重庆实验室“新样板”产出更多“金凤凰”贡献重医力量。同时,学校拟打造智慧病理、脑科学与脑疾病、医学检验三大研究集群,着力提升重庆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并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市中医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延萍表示,川渝两地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医药一体化发展上力求取得突破。

李延萍介绍,两地为加强中医药产业合作,成立了川渝两地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两地政府部门、中医药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中药企业等合作开展中医药产业规划以及成果应用转化,完善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医药产业合作迈向新高度。

未来,两地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中医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高水平建成重庆中医药学院。此外,还将共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等,推动中医药参与养老服务体系。

形成监督合力

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落实情况作为计划规划执行情况监督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有力,规划纲要出台公布,川渝双方议定事项扎实推进,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也在不断落地,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人大将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玉林说,市人大财经委将进一步加强与四川省人大经济委沟通协同,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落实情况作为计划规划执行情况监督的重点。同时,还将对部分重点产业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情况以便于研究处理。另外,还要开展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持续跟踪监督川渝共建的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川渝双方的合作平台建设也是监督重点。黄玉林透露,将积极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共建功能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共建、基础设施互联、生态共治等。针对营商环境改善,将持续跟踪川渝人大协同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督促有关部门优化完善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拓展川渝通办事项,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川渝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