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示范”总体要求
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 重塑母城新魅力
安全的氛围、活跃的经济、怡人的环境、厚重的文化、高质量的生活——这是全世界人们对于宜居城市的美好向往,渝中区正把这样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全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

渝中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示范”总体要求
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 重塑母城新魅力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3-15

核心提示

近年来,渝中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的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示范”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深耕精耕、强化城市有机更新,突出以文兴城、打造人文渝中,全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经济品质、城市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去年11月,离开渝中区生活近3年的陈雪决定搬回渝中区常住。

“这次不走了。”在这个逃离钢筋水泥、逃离纷繁嘈杂的时代,53岁的陈雪道出自己离开郊区选择回归渝中区的初衷:“这里不仅有满满的回忆,城市的人文范、烟火气、便捷度,更是充满吸引力。”

安全的氛围、活跃的经济、怡人的环境、厚重的文化、高质量的生活——这是全世界人们对于宜居城市的美好向往,渝中区正把这样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全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

陈雪回归不久后,令她激动的消息再度传来——2021年底,渝中区响亮提出:倾力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取得新进步、社会治理能力达到新高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相信,在这里,生活品质会更高,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陈雪高兴地说。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更智慧:“智造”便捷舒适的数字社区

在渝中区凯旋路社区,如果要问当地居民美好家园是什么?不同年龄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无论是10多岁的小朋友,还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亦或是古稀老人,他们的回答里都有相似的关键词——“智慧”亦或“智能”。

今年2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加强物业管理 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的通知》,渝中区凯旋路白象街小区榜上有名,荣获全国“美好家园”称号。

殊荣的背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案同样是“智慧+”。

具体而言,就是创建“智慧+”的物联智家系统、场景化智慧社区,满足和实现对居民不同需求的及时响应。

这个以长江为伴、毗邻千年城墙遗址博物公园的小区,有1039户住户。

1039并不是小数目,如何才能第一时间解决居民“急、难、愁”问题?小区物业的抓手,是创新推出“物业+互联网+生活服务”的新模式,打造一站式客户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包括家政、入户维修、房屋租售、装修美居、生活团购等数十项生活服务,年服务居民频次逾万次,让辖区居民真正体会到了智慧数字社区的便利和快捷。

在渝中区,以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强化智慧化社区建设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都是渝中区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品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渝中区不断深化“大城三管”,强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聚焦“消隐患、补功能、留记忆、提环境、强管理”,重塑渝中新形象,让城市管理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哲学、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学,推进城市、产业、人文等“多规合一”,实现城市街区、产业园区、景点景区融合发展。

城市综合品质到底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我们家楼下不仅有书店、餐馆、咖啡馆,还有公园、篮球场,不用开车,靠步行就能满足各种生活需要,这样的日子好巴适哦。”家住重庆天地的谭力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作为一名在渝中区生活了15年的居民,他亲眼见证了渝中区城市综合品质一步步的提升。

“现在,市民对城市品质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了内涵提升的新阶段。希望渝中区能继续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努力做好城市品质提升这篇‘大文章’,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惬意。”谭力说。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更低碳:“无废”有道 将“绿色”进行到底

你想象中的菜市场是什么样?

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还是臭气熏天?

在渝中区,有个菜市场能够颠覆你的想象,它就是石灰市菜市场。

石灰市菜市场建于2001年,凭着规模大、价格实惠、种类齐全、菜品新鲜,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菜市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灰市菜市场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2019年3月,启动提档升级改造。

2020年10月,石灰市菜市场以全新的面貌开门迎客,干净、整洁、种类分区明确,除了“外貌”上的变化,管理方还通过创建“无废菜市场”增加其“内涵”,使逛菜市场也能逛出“时尚感”。

2021年,石灰市菜市场通过评估验收,成为我市首个“无废菜市场”。

“无废菜市场”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废物的意思。一个菜市场每天要产生许多瓜果蔬菜垃圾,这些垃圾去哪儿了?答案是“就地正法”。

“石灰市菜市场每天产生垃圾约6-7吨,其中果蔬垃圾4吨左右,水产肉类垃圾1吨左右,果核、贝壳类垃圾0.5吨左右,塑料、纸箱类垃圾1吨左右。”石灰市菜市场相关负责人对菜市场内垃圾的构成了如指掌。他介绍,为了维护菜市场干净整洁,菜市场管理方对原有的废弃停车场进行了改建,建成日处理5吨厨余垃圾的垃圾处理站——通过特有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构建起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厨余垃圾通过设备转化为营养土,可制成有机花肥,进行售卖;塑料、纸质品二次回收利用;其他垃圾交由合作的专业公司统一处理。

就这样,石灰市菜市场实现了“烟火气”与绿色生态并存。

像石灰市菜市场这样的“无废城市细胞”,在渝中区还有不少。

比如,带有“洗手池、遮雨棚、破袋器、易拉环、除臭剂、喷香机、灭蚊灯、照明灯、桶罩、智能语音播放器”十大件的智慧垃圾站;集人脸识别取纸、粪便降解回收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厕所”……

近年来,渝中区立足生产生活常见情景,营造共建共享氛围,与绿色创建活动有机结合,突出节能降碳、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废物循环利用等“无废”元素,成功创建了“无废医院”“无废学校”“无废菜市场”“无废小区”“无废景区”等众多“无废城市细胞”,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形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

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更暖心:定制服务包 解独居老人生活难题

作为老城区,渝中区目前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9.76%,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让长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美好生活示范区需要破解的问题。

今年76岁的张婆婆家住渝中区新华路,老年性眼疾让她视力模糊,生活没有办法完全自理,最基本的洗浴都需要人来帮忙……子女虽然有诸多担心,但由于工作很忙,也只能隔天来看一次,做好两天饭菜,平时留老人独自在家生活。

最近,张婆婆的独居生活发生了改变。社区组建专业的护理团队上门给婆婆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等服务,以及专业化的精神慰藉,还有志愿者专门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穿戴设备。而水电安全检查、天然气开关与安全检查、用药检查、仪表穿戴检查……多项居家访视内容更是大大降低了老人独居的安全隐患。

短短数月,老人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气色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平时沉默寡言的她,现在常常拉着志愿者的手不停地拉家常。

张婆婆享受的各项服务来自渝中区民政局探索制定的居家养老服务包,这项政策涵盖了以助餐、日间托养、日常居家访视、信息化设备租用4大项服务为主的安享家服务包和以信息化服务、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居家适老化改造、临床护理等9大项服务为主的欣享家服务包。

提供这项服务的正是获评中新合作国际化养老服务中心的宜康百龄帮解放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养老中心设有2处居家养老服务站和6支专职居家上门服务队伍,主要为高龄、空巢、孤寡、低保、残疾老人提供免费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包受到了老人和家属们的欢迎,将在全区推广。

除居家养老服务外,渝中区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渝中区民政局相关人士介绍,区里每个街道都建了1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都有300平方米以上的养老服务站点,这些中心或站点设置食堂、浴室等设施,使生活、出行不便的老人在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及时、就近的养老服务。

从养老到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服务保障,从全力推进医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渝中行动,渝中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实事,让城市居民生活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更贴心: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解决问题

近年来,渝中区两路口重庆村居民李靖发现,自己总能在社区背街小巷、小区楼道里、居民家门口“偶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而这,正是渝中区全面实施的“三上三清”社区服务行动的结果。这一行动让社区工作者走出办公室,将社区工作从“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

据介绍,“出门”后的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上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了解辖区居民及企业情况,做到情况清楚;“上路”,走街串巷、进楼入院发现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助推环境清爽;在这过程中,还得“上心”,坚持清白做人、清白干事。

“我们这里是老社区,没有专门物管,前一阵路灯坏了,第二天就修好了,就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到问题,马上协调解决,比很多物管速度还快。”李靖夸赞道。

配合“三上三清”,渝中区推进社区工作综合服务、专业服务、精细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上交。

在全面推行综合服务方面,渝中区统一将原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的10余个部门条线窗口整合设置为2—3个综合服务窗口,建立窗口人员AB角、轮流值班制度,推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工办理”服务模式,细化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26大项为93小项,编制30余项代办、受理事项操作手册,规范制定民情日志台账,专职社区工作者每人每周用于走访群众的时间不少于50%。

为精准供需对接,渝中区整合统筹社区资源,梳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科学设置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项目,突出因地制宜、供需对接、“一社区一特色”,不搞全区“一刀切”。如针对文化资源丰富的社区设置“文化剧场”、微型企业比较多的社区设置“小微驿站”、紧邻学校的社区设置“四点半课堂”、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设置“老年大学”“社区食堂”、人流集中商业价值高的社区设置咖啡吧、花店等。

2021年以来,全区社区工作者累计走访群众41.8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1.5万个,真正服务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经第三方机构独立调查,居民满意度从2018年的80%上升到2021年的98%。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周尤

数读2021渝中民生温度>>>

建成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

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

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6%

整治288栋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拆除可燃雨棚10万余户

专项治理“住改仓”突出问题2800余户

完成老旧住宅加装电梯51台

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97%以上

记者戴娟整理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渝中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示范”总体要求
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 重塑母城新魅力

2022-03-15 09:34:58 来源:

核心提示

近年来,渝中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的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示范”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深耕精耕、强化城市有机更新,突出以文兴城、打造人文渝中,全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经济品质、城市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去年11月,离开渝中区生活近3年的陈雪决定搬回渝中区常住。

“这次不走了。”在这个逃离钢筋水泥、逃离纷繁嘈杂的时代,53岁的陈雪道出自己离开郊区选择回归渝中区的初衷:“这里不仅有满满的回忆,城市的人文范、烟火气、便捷度,更是充满吸引力。”

安全的氛围、活跃的经济、怡人的环境、厚重的文化、高质量的生活——这是全世界人们对于宜居城市的美好向往,渝中区正把这样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全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

陈雪回归不久后,令她激动的消息再度传来——2021年底,渝中区响亮提出:倾力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取得新进步、社会治理能力达到新高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相信,在这里,生活品质会更高,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陈雪高兴地说。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更智慧:“智造”便捷舒适的数字社区

在渝中区凯旋路社区,如果要问当地居民美好家园是什么?不同年龄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无论是10多岁的小朋友,还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亦或是古稀老人,他们的回答里都有相似的关键词——“智慧”亦或“智能”。

今年2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加强物业管理 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的通知》,渝中区凯旋路白象街小区榜上有名,荣获全国“美好家园”称号。

殊荣的背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案同样是“智慧+”。

具体而言,就是创建“智慧+”的物联智家系统、场景化智慧社区,满足和实现对居民不同需求的及时响应。

这个以长江为伴、毗邻千年城墙遗址博物公园的小区,有1039户住户。

1039并不是小数目,如何才能第一时间解决居民“急、难、愁”问题?小区物业的抓手,是创新推出“物业+互联网+生活服务”的新模式,打造一站式客户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包括家政、入户维修、房屋租售、装修美居、生活团购等数十项生活服务,年服务居民频次逾万次,让辖区居民真正体会到了智慧数字社区的便利和快捷。

在渝中区,以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强化智慧化社区建设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都是渝中区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品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渝中区不断深化“大城三管”,强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聚焦“消隐患、补功能、留记忆、提环境、强管理”,重塑渝中新形象,让城市管理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哲学、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学,推进城市、产业、人文等“多规合一”,实现城市街区、产业园区、景点景区融合发展。

城市综合品质到底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我们家楼下不仅有书店、餐馆、咖啡馆,还有公园、篮球场,不用开车,靠步行就能满足各种生活需要,这样的日子好巴适哦。”家住重庆天地的谭力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作为一名在渝中区生活了15年的居民,他亲眼见证了渝中区城市综合品质一步步的提升。

“现在,市民对城市品质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了内涵提升的新阶段。希望渝中区能继续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努力做好城市品质提升这篇‘大文章’,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惬意。”谭力说。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更低碳:“无废”有道 将“绿色”进行到底

你想象中的菜市场是什么样?

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还是臭气熏天?

在渝中区,有个菜市场能够颠覆你的想象,它就是石灰市菜市场。

石灰市菜市场建于2001年,凭着规模大、价格实惠、种类齐全、菜品新鲜,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菜市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灰市菜市场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2019年3月,启动提档升级改造。

2020年10月,石灰市菜市场以全新的面貌开门迎客,干净、整洁、种类分区明确,除了“外貌”上的变化,管理方还通过创建“无废菜市场”增加其“内涵”,使逛菜市场也能逛出“时尚感”。

2021年,石灰市菜市场通过评估验收,成为我市首个“无废菜市场”。

“无废菜市场”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废物的意思。一个菜市场每天要产生许多瓜果蔬菜垃圾,这些垃圾去哪儿了?答案是“就地正法”。

“石灰市菜市场每天产生垃圾约6-7吨,其中果蔬垃圾4吨左右,水产肉类垃圾1吨左右,果核、贝壳类垃圾0.5吨左右,塑料、纸箱类垃圾1吨左右。”石灰市菜市场相关负责人对菜市场内垃圾的构成了如指掌。他介绍,为了维护菜市场干净整洁,菜市场管理方对原有的废弃停车场进行了改建,建成日处理5吨厨余垃圾的垃圾处理站——通过特有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构建起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厨余垃圾通过设备转化为营养土,可制成有机花肥,进行售卖;塑料、纸质品二次回收利用;其他垃圾交由合作的专业公司统一处理。

就这样,石灰市菜市场实现了“烟火气”与绿色生态并存。

像石灰市菜市场这样的“无废城市细胞”,在渝中区还有不少。

比如,带有“洗手池、遮雨棚、破袋器、易拉环、除臭剂、喷香机、灭蚊灯、照明灯、桶罩、智能语音播放器”十大件的智慧垃圾站;集人脸识别取纸、粪便降解回收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厕所”……

近年来,渝中区立足生产生活常见情景,营造共建共享氛围,与绿色创建活动有机结合,突出节能降碳、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废物循环利用等“无废”元素,成功创建了“无废医院”“无废学校”“无废菜市场”“无废小区”“无废景区”等众多“无废城市细胞”,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形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

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更暖心:定制服务包 解独居老人生活难题

作为老城区,渝中区目前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9.76%,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让长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美好生活示范区需要破解的问题。

今年76岁的张婆婆家住渝中区新华路,老年性眼疾让她视力模糊,生活没有办法完全自理,最基本的洗浴都需要人来帮忙……子女虽然有诸多担心,但由于工作很忙,也只能隔天来看一次,做好两天饭菜,平时留老人独自在家生活。

最近,张婆婆的独居生活发生了改变。社区组建专业的护理团队上门给婆婆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等服务,以及专业化的精神慰藉,还有志愿者专门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穿戴设备。而水电安全检查、天然气开关与安全检查、用药检查、仪表穿戴检查……多项居家访视内容更是大大降低了老人独居的安全隐患。

短短数月,老人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气色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平时沉默寡言的她,现在常常拉着志愿者的手不停地拉家常。

张婆婆享受的各项服务来自渝中区民政局探索制定的居家养老服务包,这项政策涵盖了以助餐、日间托养、日常居家访视、信息化设备租用4大项服务为主的安享家服务包和以信息化服务、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居家适老化改造、临床护理等9大项服务为主的欣享家服务包。

提供这项服务的正是获评中新合作国际化养老服务中心的宜康百龄帮解放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养老中心设有2处居家养老服务站和6支专职居家上门服务队伍,主要为高龄、空巢、孤寡、低保、残疾老人提供免费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包受到了老人和家属们的欢迎,将在全区推广。

除居家养老服务外,渝中区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渝中区民政局相关人士介绍,区里每个街道都建了1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都有300平方米以上的养老服务站点,这些中心或站点设置食堂、浴室等设施,使生活、出行不便的老人在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及时、就近的养老服务。

从养老到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服务保障,从全力推进医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渝中行动,渝中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实事,让城市居民生活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更贴心: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解决问题

近年来,渝中区两路口重庆村居民李靖发现,自己总能在社区背街小巷、小区楼道里、居民家门口“偶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而这,正是渝中区全面实施的“三上三清”社区服务行动的结果。这一行动让社区工作者走出办公室,将社区工作从“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

据介绍,“出门”后的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上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了解辖区居民及企业情况,做到情况清楚;“上路”,走街串巷、进楼入院发现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助推环境清爽;在这过程中,还得“上心”,坚持清白做人、清白干事。

“我们这里是老社区,没有专门物管,前一阵路灯坏了,第二天就修好了,就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到问题,马上协调解决,比很多物管速度还快。”李靖夸赞道。

配合“三上三清”,渝中区推进社区工作综合服务、专业服务、精细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上交。

在全面推行综合服务方面,渝中区统一将原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的10余个部门条线窗口整合设置为2—3个综合服务窗口,建立窗口人员AB角、轮流值班制度,推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工办理”服务模式,细化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26大项为93小项,编制30余项代办、受理事项操作手册,规范制定民情日志台账,专职社区工作者每人每周用于走访群众的时间不少于50%。

为精准供需对接,渝中区整合统筹社区资源,梳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科学设置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项目,突出因地制宜、供需对接、“一社区一特色”,不搞全区“一刀切”。如针对文化资源丰富的社区设置“文化剧场”、微型企业比较多的社区设置“小微驿站”、紧邻学校的社区设置“四点半课堂”、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设置“老年大学”“社区食堂”、人流集中商业价值高的社区设置咖啡吧、花店等。

2021年以来,全区社区工作者累计走访群众41.8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1.5万个,真正服务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经第三方机构独立调查,居民满意度从2018年的80%上升到2021年的98%。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周尤

数读2021渝中民生温度>>>

建成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

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

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6%

整治288栋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拆除可燃雨棚10万余户

专项治理“住改仓”突出问题2800余户

完成老旧住宅加装电梯51台

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97%以上

记者戴娟整理

[责任编辑: 陈霞]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