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战“疫”夫妻 博士送餐天团
近日疫情发生以来,重庆有关各方紧急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其间涌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

永川战“疫”夫妻 博士送餐天团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22-03-23
李霞
志愿者正在送餐
“送餐天团”

近日疫情发生以来,重庆有关各方紧急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其间涌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比如,永川一对夫妻投身抗疫第一线,24小时连轴转参加流调和检测工作,夫妻俩10天才见了一面;而重庆医科大学一群博士后和老师,穿上防护服变身“外卖小哥”,自发组建了“送餐天团”……

A

战“疫”夫妻

“感谢对我们防疫人员的关注,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能需要聊快一点。”3月21日,面对上游新闻记者,周宗良的语气有点疲惫,但语速很快。作为永川区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科长,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他在当天凌晨4点才回家,短暂修整后,早上7点就出现在了工作现场。而他的妻子李霞,也正在抗疫第一线,全力做好核酸检测工作。

24小时抗疫连轴转

“当时接到任务,马上就回单位了。”接到要进行流调的任务时,周宗良刚下班到家,但立即又投入到工作中。

每一个确诊病例都会有相应的密接和次密接,必须用最快速度将其找出并管控,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每分每秒都很关键,“就像与病毒赛跑”,周宗良如是形容流调工作。

当天晚上,周宗良和队员们一起通宵进行流调工作,调查清楚密接者与病例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等信息。最初几天,大家几乎都没有休息,24小时连轴转,体力和精力遭遇了巨大消耗,“走起路来,人都感觉是飘的。”

周宗良的妻子李霞在检验科工作,进行核酸检测工作的她也在不停地轮班工作。“我们分成2个大组,24小时待命,标本来了随时做,心里想的就是让结果快一点出来,让大家能处理相关情况。”

身体不能休息,精神高度紧张,这让疲惫成为必须战胜的敌人。周宗良性格直爽,累得不行的时候会去卫生间用冷水清醒一下,或用手揪自己的脸来提神;妻子李霞以前从不喝咖啡,如今每天也要喝好几杯。“我们也很着急,想尽快把结果做出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坚持到最后。”

夫妻俩十天见了一面

两人都忙碌在各自的战线上,相互联系的时间很少。

其间,周宗良只回过2次家,李霞回过3次,因各自工作的不同,二人回家的时间又基本错开,所以从12日到21日,两个人只见过1次面。“那天是20日凌晨1点左右,我回家洗澡,结果遇到老婆在家,这就是我们见的唯一一次面。”周宗良说。

作为妻子的李霞心思细腻,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这段时间也很少主动联系,“担心因为我们自己的小事耽误他的时间。”10天的时间,她只给丈夫发过2次微信,电话也尽量不打,“因为忙起来之后,他看到是我的电话,知道是非工作的事情就不会接。有次家里实在有急事了,我就给他的同事打电话,请他们转达一下让他回我电话。”

10天里,周宗良也主动给李霞打过1次电话,“当时打电话,是问检测结果。”

夫妻俩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待疫情结束后,全家一起出去旅游,“想带孩子们好好出去玩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包靖 受访者供图

B

“送餐天团”

3月21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已经封闭管理多日。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梅苑2、3号楼,是管理严格的封控区,这里共有300多个寝室、1300余名同学,每天需要送餐4000份。这里的孩子,一日三餐需要志愿者穿上防护服送到每一间宿舍门口。

白天是“送餐天团”

3月21日中午,热腾腾的饭菜又一次按时送到了。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们一间屋一间屋地送饭,孩子们接到手都会说上一声“谢谢”,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不清脸的“大白”,就是学校的老师。送餐的“大白”们除了一日三餐的配送,还要负责学生桶装水、日用品等防疫物资的配送。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博士后谢彪就是其中的“送餐小哥”,“17日,我看到召集志愿者信息时,我马上决定报名。”谢彪回忆,当晚9点多钟,召集志愿者的信息在博士后群一发出来,20分钟不到,14名志愿者就集结完毕,其中就有8位师资博士后。

3月18日上午9点,14名志愿者到达缙云校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成了给孩子们送饭的博士后“外卖天团”。

14位志愿者中,除了8位具有师资的博士后,还有学校的老师、教授。他们都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在经过重医附一院专家4个小时穿脱防护服的专业培训和严格考核后,14名志愿者化身送餐“大白”正式进入封控区上岗。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推着满载盒饭的推车,一次次地弯腰数好相应数量的盒饭和水果、又一次次地将配餐放在寝室门口的小板凳上,每完成一次配送,“大白”们就会大汗淋漓、全身湿透。

晚上成知心老师

暮色降临,终于回到休息点的“送餐天团”还不能休息,他们还要加入“云端”聊天室,成为替学生们答疑解惑、谈天说地的知心老师。

8名师资博士后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开通“博士后聊天室”,与同学们在线上见面,分享考研、读研的思路和经验,以及出国留学的经历等。在答疑解惑、聊天分享中,既陪伴学弟学妹度过被迫宅寝的晚间时光,干货满满的小课堂也让同学们暂时忘记了疫情中的郁闷。

每天晚上9点,两位博士后会准时加入到聊天室。如何选择发展方向?如何准备研究生考试?考研读博还是毕业工作?他们从个人经历出发,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实实在在地给出了很多建议,“如果对一件事付出之后,觉得很顺利、很喜欢,要么总能得到或大或小的正反馈,这大概就是适合你的方向了。”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受访者供图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永川战“疫”夫妻 博士送餐天团

2022-03-23 06:12:39 来源:
李霞
志愿者正在送餐
“送餐天团”

近日疫情发生以来,重庆有关各方紧急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其间涌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比如,永川一对夫妻投身抗疫第一线,24小时连轴转参加流调和检测工作,夫妻俩10天才见了一面;而重庆医科大学一群博士后和老师,穿上防护服变身“外卖小哥”,自发组建了“送餐天团”……

A

战“疫”夫妻

“感谢对我们防疫人员的关注,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能需要聊快一点。”3月21日,面对上游新闻记者,周宗良的语气有点疲惫,但语速很快。作为永川区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科长,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他在当天凌晨4点才回家,短暂修整后,早上7点就出现在了工作现场。而他的妻子李霞,也正在抗疫第一线,全力做好核酸检测工作。

24小时抗疫连轴转

“当时接到任务,马上就回单位了。”接到要进行流调的任务时,周宗良刚下班到家,但立即又投入到工作中。

每一个确诊病例都会有相应的密接和次密接,必须用最快速度将其找出并管控,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每分每秒都很关键,“就像与病毒赛跑”,周宗良如是形容流调工作。

当天晚上,周宗良和队员们一起通宵进行流调工作,调查清楚密接者与病例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等信息。最初几天,大家几乎都没有休息,24小时连轴转,体力和精力遭遇了巨大消耗,“走起路来,人都感觉是飘的。”

周宗良的妻子李霞在检验科工作,进行核酸检测工作的她也在不停地轮班工作。“我们分成2个大组,24小时待命,标本来了随时做,心里想的就是让结果快一点出来,让大家能处理相关情况。”

身体不能休息,精神高度紧张,这让疲惫成为必须战胜的敌人。周宗良性格直爽,累得不行的时候会去卫生间用冷水清醒一下,或用手揪自己的脸来提神;妻子李霞以前从不喝咖啡,如今每天也要喝好几杯。“我们也很着急,想尽快把结果做出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坚持到最后。”

夫妻俩十天见了一面

两人都忙碌在各自的战线上,相互联系的时间很少。

其间,周宗良只回过2次家,李霞回过3次,因各自工作的不同,二人回家的时间又基本错开,所以从12日到21日,两个人只见过1次面。“那天是20日凌晨1点左右,我回家洗澡,结果遇到老婆在家,这就是我们见的唯一一次面。”周宗良说。

作为妻子的李霞心思细腻,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这段时间也很少主动联系,“担心因为我们自己的小事耽误他的时间。”10天的时间,她只给丈夫发过2次微信,电话也尽量不打,“因为忙起来之后,他看到是我的电话,知道是非工作的事情就不会接。有次家里实在有急事了,我就给他的同事打电话,请他们转达一下让他回我电话。”

10天里,周宗良也主动给李霞打过1次电话,“当时打电话,是问检测结果。”

夫妻俩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待疫情结束后,全家一起出去旅游,“想带孩子们好好出去玩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包靖 受访者供图

B

“送餐天团”

3月21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已经封闭管理多日。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梅苑2、3号楼,是管理严格的封控区,这里共有300多个寝室、1300余名同学,每天需要送餐4000份。这里的孩子,一日三餐需要志愿者穿上防护服送到每一间宿舍门口。

白天是“送餐天团”

3月21日中午,热腾腾的饭菜又一次按时送到了。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们一间屋一间屋地送饭,孩子们接到手都会说上一声“谢谢”,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不清脸的“大白”,就是学校的老师。送餐的“大白”们除了一日三餐的配送,还要负责学生桶装水、日用品等防疫物资的配送。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博士后谢彪就是其中的“送餐小哥”,“17日,我看到召集志愿者信息时,我马上决定报名。”谢彪回忆,当晚9点多钟,召集志愿者的信息在博士后群一发出来,20分钟不到,14名志愿者就集结完毕,其中就有8位师资博士后。

3月18日上午9点,14名志愿者到达缙云校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成了给孩子们送饭的博士后“外卖天团”。

14位志愿者中,除了8位具有师资的博士后,还有学校的老师、教授。他们都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在经过重医附一院专家4个小时穿脱防护服的专业培训和严格考核后,14名志愿者化身送餐“大白”正式进入封控区上岗。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推着满载盒饭的推车,一次次地弯腰数好相应数量的盒饭和水果、又一次次地将配餐放在寝室门口的小板凳上,每完成一次配送,“大白”们就会大汗淋漓、全身湿透。

晚上成知心老师

暮色降临,终于回到休息点的“送餐天团”还不能休息,他们还要加入“云端”聊天室,成为替学生们答疑解惑、谈天说地的知心老师。

8名师资博士后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开通“博士后聊天室”,与同学们在线上见面,分享考研、读研的思路和经验,以及出国留学的经历等。在答疑解惑、聊天分享中,既陪伴学弟学妹度过被迫宅寝的晚间时光,干货满满的小课堂也让同学们暂时忘记了疫情中的郁闷。

每天晚上9点,两位博士后会准时加入到聊天室。如何选择发展方向?如何准备研究生考试?考研读博还是毕业工作?他们从个人经历出发,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实实在在地给出了很多建议,“如果对一件事付出之后,觉得很顺利、很喜欢,要么总能得到或大或小的正反馈,这大概就是适合你的方向了。”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受访者供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