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坝岛 拒绝开发商
一条干净的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翠竹交错成林,阳光透过竹叶缝隙,稀疏地洒在地上。沿石板路前行,石瓦房、土瓦房的民居相继出现,上百年的龙眼树、成排的甘蔗四处可见。

生态中坝岛 拒绝开发商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4-11
四月六日,一艘客轮向中坝岛驶来。客轮是进出中坝岛的唯一交通工具。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首席记者 杨骏 见习记者 刘旖旎

一条干净的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翠竹交错成林,阳光透过竹叶缝隙,稀疏地洒在地上。沿石板路前行,石瓦房、土瓦房的民居相继出现,上百年的龙眼树、成排的甘蔗四处可见。

这是4月6日,记者在江津区石蟆镇羊石社区中坝岛看到的景象。

中坝岛,被称作“长江入渝第一岛”。由于风景怡人、民风淳朴,这里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近年来,不少人慕名而来,享受一份恬静。

也有不少人嗅到商机,向江津抛出合作开发中坝岛的“橄榄枝”,但无一例外被拒绝了。

曾经因水土流失而“缩水”

中坝岛,因为砂石资源丰富,曾经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开采。

56岁的中坝岛居民赵泽贵,对此很有印象,“年轻的时候,经常看到有船沿岛停靠,挖岛上的土和沙。”

由于利益驱使,这些非法开采不断增多,让中坝岛的生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比如踩踏植被、破坏水域、遗留垃圾等。

“那些采砂船把没用的石头、沙土甚至垃圾,随意丢到江里。”赵泽贵说。

但最大的问题,是水土流失。

在赵泽贵的记忆中,总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的中坝岛,外围原本存在着一圈沙石堆积层,由于曾经的不法开采,导致目前能看到的一部分沙石层,已经是“缩水”后的版本。

“在江津的其他沿江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江津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5年7月1日起,江津区全面禁止长江干流江津段河道砂石的开采,并开展打击非法采砂“百日行动”。

赵泽贵回忆,当时,江津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公安局等部门实施联合执法,经常在中坝岛周围巡逻检查,打击非法开采。

针对江津区长江岸线长,存在监管死角和盲区,以及部分船舶的“游击战”等,2016年10月,江津区又启动了长江重点河段采砂监管平台项目。中坝岛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

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岛上的居民意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对开采船只进行抵制。赵泽贵说,每当看到有人来开采,岛上居民就会主动上前告知此地不准挖土挖沙,让其立刻离开。

几年下来,中坝岛周围再没出现过开采的船只。

岛上的渔民都“上岸”了

中坝岛还有一项资源,也曾被过度开发,这就是鱼类。

中坝岛居民赵泽伦,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岛周围捕鱼,对周边鱼的种类可谓了如指掌。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一天可以捕到100多斤鱼,收入可供全家7口人生活。

现在,他们都不捕鱼了。

“无节制的捕捞,只会让中坝岛周围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既影响生态环境,也影响岛上居民的生活。”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起,江津区对中坝岛上的居民进行禁渔宣传与引导。针对持证渔民,江津区的举措是退捕转产。

李兴连和丈夫原来都是中坝岛上的渔民,2018年“上岸”。相关部门为李兴连在岛上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拿固定工资。丈夫因为会开船,被推荐到货船公司工作。

“现在收入更稳定了。”李兴连说,以前那种担心能不能捕到鱼、捕到鱼又担心能否卖出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018年9月,江津区与岛上543名渔民签订了退捕转产协议。同年底,中坝岛周围水域正式禁捕。

“经过这些年的增殖放流和搭建人工鱼巢,中坝岛周围的鱼儿明显又多了起来。”江津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坝岛周围水域已成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布有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还栖息了长江鲟、胭脂鱼等1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

“生态”成为岛上最珍贵的资源

2019年,在外务工20多年的杨泽良,回到中坝岛,决定不再出去了。

“走南闯北看了很多,这几年春节回家时发现,我们中坝岛的生态有了明显变化。”杨泽良表示,日益变好的生态,让他发现了中坝岛未来的“潜力”。

他说,自己在外务工多年,发现很多城市人,喜欢在闲暇时间找一处环境好且安静的地方游玩,并在当地买一些土特产,而中坝岛正好符合条件。

回岛后,他马上着手干了一件事——种黑花生。他从外地引进种子,借助岛上富硒的土壤和水源生态进行种植,第一年黑花生收获后,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也为岛上带来了新的农产品种类。现在,他还瞄准甘蔗、花卉等作物,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如今岛上的游人越来越多,我家的农产品很多都不用拿到外面卖,就被上岛的游客买走了,还帮助其他人一并卖了不少。”杨泽良说。

杨泽良家旁边,居民赵泽维在家门口挂上了“胖子杨三红糖”的招牌。

中坝岛的土地多为沙性土壤,种出来的甘蔗含糖量高、品质好。赵家的红糖,就是利用岛上的甘蔗,采用传统古法人工熬制,香甜不腻,深受上岛游客的喜爱。

正是凭借其良好的生态、淳朴的民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坝岛楠竹林组,去年底成功入选第三批重庆市传统村落,成为人们探寻青山绿水、感受美丽乡愁的又一好去处。

“我们拒绝‘开发商’,不代表我们拒绝中坝岛的‘开发’。”石蟆镇人大主席曹辉武说,中坝岛的开发应该是因地制宜的。未来,中坝岛将借助自身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龙眼、甘蔗等农产品种植以及农家乐、传统古法工艺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他还表示,生态保护始终是中坝岛的第一要务,开发也要以此为基本准则,做到有序、合理。未来,随着岛上游客逐渐增多,中坝岛将考虑每天限流,确保岛上的生态不遭到破坏。

相关新闻>>>

退耕还林 “还”出一个特色产业名片

首席记者 杨骏 见习记者 刘旖旎

江津花椒,全国闻名。

其“保鲜花椒”的销售额,占全国市场八成以上。获得的荣誉,更是数不胜数。“江津花椒”先后获评2005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2008年“农产品地理标志”、2011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最受欢迎农产品展示产品,并成为2019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全国唯一展示的花椒品牌。

“江津花椒的成绩,离不开退耕还林工程。”江津区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阮林说,通过退耕还林种花椒,江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002年,江津开始第一阶段的退耕还林,首地点就选在先锋镇。但问题来了——种什么?

“退耕还林之前,我们也种过树,希望保护生态。”原先锋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肖国林说,但很多树刚种下不久,就被村民偷偷砍了当柴烧。

这给了江津区政府一个启示:退耕还林,要兼顾经济与生态。

基于这一理念,又考虑到先锋镇当时已是重庆的花椒基地,江津区政府提出,能否就种花椒树?

一方面,花椒树有绿化效果,花椒又具有经济效应。另一方面,花椒根系发达,能抓牢表层土壤,保水、保土能力强,符合退耕还林的要求。

为此,江津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模式,提高农户种植花椒树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户种植后的收益。

很快,先锋镇的1.7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全部种上了花椒树。先锋镇花椒种植规模也达到了12.8万亩,成为全国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

2005年至今,江津开启了第二轮退耕还林。前期的经验,让江津决定继续将花椒树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品种。数据显示,两轮共种植花椒17.7万亩,占38.51万亩退耕造林地的46%。

两轮退耕还林让生态效应有了显著提升。江津区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8.8个百分点,由2001年的32.5%提高到了如今的51.3%,增加森林面积90万亩。其中,因退耕还林工程增加的森林面积就达39.6万亩,占全区新增森林面积的44%。

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全区62万椒农人均收入达到5300元。在先锋镇,花椒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了500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25%以上。

如今,花椒已成为江津的一张产业名片。

“我区已先后研发出保鲜花椒、微囊花椒粉、鲜花椒油、花椒籽油、花椒精、花椒芳香精油、花椒麻精、花椒调味液等20多个产品。”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津区通过拓展流通市场,不仅在先锋镇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还在双福国际农贸城成立花椒交易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构建了庞大的营销网络体系。

目前,江津区已经形成了花椒选种育苗、矮化丰产、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成套技术体系,还形成了育苗、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成套技术体系和完整产业链条的支持下,当地已形成53万亩花椒种植规模。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生态中坝岛 拒绝开发商

2022-04-11 05:35:26 来源:
四月六日,一艘客轮向中坝岛驶来。客轮是进出中坝岛的唯一交通工具。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首席记者 杨骏 见习记者 刘旖旎

一条干净的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翠竹交错成林,阳光透过竹叶缝隙,稀疏地洒在地上。沿石板路前行,石瓦房、土瓦房的民居相继出现,上百年的龙眼树、成排的甘蔗四处可见。

这是4月6日,记者在江津区石蟆镇羊石社区中坝岛看到的景象。

中坝岛,被称作“长江入渝第一岛”。由于风景怡人、民风淳朴,这里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近年来,不少人慕名而来,享受一份恬静。

也有不少人嗅到商机,向江津抛出合作开发中坝岛的“橄榄枝”,但无一例外被拒绝了。

曾经因水土流失而“缩水”

中坝岛,因为砂石资源丰富,曾经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开采。

56岁的中坝岛居民赵泽贵,对此很有印象,“年轻的时候,经常看到有船沿岛停靠,挖岛上的土和沙。”

由于利益驱使,这些非法开采不断增多,让中坝岛的生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比如踩踏植被、破坏水域、遗留垃圾等。

“那些采砂船把没用的石头、沙土甚至垃圾,随意丢到江里。”赵泽贵说。

但最大的问题,是水土流失。

在赵泽贵的记忆中,总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的中坝岛,外围原本存在着一圈沙石堆积层,由于曾经的不法开采,导致目前能看到的一部分沙石层,已经是“缩水”后的版本。

“在江津的其他沿江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江津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5年7月1日起,江津区全面禁止长江干流江津段河道砂石的开采,并开展打击非法采砂“百日行动”。

赵泽贵回忆,当时,江津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公安局等部门实施联合执法,经常在中坝岛周围巡逻检查,打击非法开采。

针对江津区长江岸线长,存在监管死角和盲区,以及部分船舶的“游击战”等,2016年10月,江津区又启动了长江重点河段采砂监管平台项目。中坝岛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

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岛上的居民意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对开采船只进行抵制。赵泽贵说,每当看到有人来开采,岛上居民就会主动上前告知此地不准挖土挖沙,让其立刻离开。

几年下来,中坝岛周围再没出现过开采的船只。

岛上的渔民都“上岸”了

中坝岛还有一项资源,也曾被过度开发,这就是鱼类。

中坝岛居民赵泽伦,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岛周围捕鱼,对周边鱼的种类可谓了如指掌。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一天可以捕到100多斤鱼,收入可供全家7口人生活。

现在,他们都不捕鱼了。

“无节制的捕捞,只会让中坝岛周围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既影响生态环境,也影响岛上居民的生活。”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起,江津区对中坝岛上的居民进行禁渔宣传与引导。针对持证渔民,江津区的举措是退捕转产。

李兴连和丈夫原来都是中坝岛上的渔民,2018年“上岸”。相关部门为李兴连在岛上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拿固定工资。丈夫因为会开船,被推荐到货船公司工作。

“现在收入更稳定了。”李兴连说,以前那种担心能不能捕到鱼、捕到鱼又担心能否卖出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018年9月,江津区与岛上543名渔民签订了退捕转产协议。同年底,中坝岛周围水域正式禁捕。

“经过这些年的增殖放流和搭建人工鱼巢,中坝岛周围的鱼儿明显又多了起来。”江津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坝岛周围水域已成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布有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还栖息了长江鲟、胭脂鱼等1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

“生态”成为岛上最珍贵的资源

2019年,在外务工20多年的杨泽良,回到中坝岛,决定不再出去了。

“走南闯北看了很多,这几年春节回家时发现,我们中坝岛的生态有了明显变化。”杨泽良表示,日益变好的生态,让他发现了中坝岛未来的“潜力”。

他说,自己在外务工多年,发现很多城市人,喜欢在闲暇时间找一处环境好且安静的地方游玩,并在当地买一些土特产,而中坝岛正好符合条件。

回岛后,他马上着手干了一件事——种黑花生。他从外地引进种子,借助岛上富硒的土壤和水源生态进行种植,第一年黑花生收获后,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也为岛上带来了新的农产品种类。现在,他还瞄准甘蔗、花卉等作物,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如今岛上的游人越来越多,我家的农产品很多都不用拿到外面卖,就被上岛的游客买走了,还帮助其他人一并卖了不少。”杨泽良说。

杨泽良家旁边,居民赵泽维在家门口挂上了“胖子杨三红糖”的招牌。

中坝岛的土地多为沙性土壤,种出来的甘蔗含糖量高、品质好。赵家的红糖,就是利用岛上的甘蔗,采用传统古法人工熬制,香甜不腻,深受上岛游客的喜爱。

正是凭借其良好的生态、淳朴的民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坝岛楠竹林组,去年底成功入选第三批重庆市传统村落,成为人们探寻青山绿水、感受美丽乡愁的又一好去处。

“我们拒绝‘开发商’,不代表我们拒绝中坝岛的‘开发’。”石蟆镇人大主席曹辉武说,中坝岛的开发应该是因地制宜的。未来,中坝岛将借助自身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龙眼、甘蔗等农产品种植以及农家乐、传统古法工艺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他还表示,生态保护始终是中坝岛的第一要务,开发也要以此为基本准则,做到有序、合理。未来,随着岛上游客逐渐增多,中坝岛将考虑每天限流,确保岛上的生态不遭到破坏。

相关新闻>>>

退耕还林 “还”出一个特色产业名片

首席记者 杨骏 见习记者 刘旖旎

江津花椒,全国闻名。

其“保鲜花椒”的销售额,占全国市场八成以上。获得的荣誉,更是数不胜数。“江津花椒”先后获评2005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2008年“农产品地理标志”、2011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最受欢迎农产品展示产品,并成为2019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全国唯一展示的花椒品牌。

“江津花椒的成绩,离不开退耕还林工程。”江津区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阮林说,通过退耕还林种花椒,江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002年,江津开始第一阶段的退耕还林,首地点就选在先锋镇。但问题来了——种什么?

“退耕还林之前,我们也种过树,希望保护生态。”原先锋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肖国林说,但很多树刚种下不久,就被村民偷偷砍了当柴烧。

这给了江津区政府一个启示:退耕还林,要兼顾经济与生态。

基于这一理念,又考虑到先锋镇当时已是重庆的花椒基地,江津区政府提出,能否就种花椒树?

一方面,花椒树有绿化效果,花椒又具有经济效应。另一方面,花椒根系发达,能抓牢表层土壤,保水、保土能力强,符合退耕还林的要求。

为此,江津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模式,提高农户种植花椒树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户种植后的收益。

很快,先锋镇的1.7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全部种上了花椒树。先锋镇花椒种植规模也达到了12.8万亩,成为全国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

2005年至今,江津开启了第二轮退耕还林。前期的经验,让江津决定继续将花椒树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品种。数据显示,两轮共种植花椒17.7万亩,占38.51万亩退耕造林地的46%。

两轮退耕还林让生态效应有了显著提升。江津区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8.8个百分点,由2001年的32.5%提高到了如今的51.3%,增加森林面积90万亩。其中,因退耕还林工程增加的森林面积就达39.6万亩,占全区新增森林面积的44%。

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全区62万椒农人均收入达到5300元。在先锋镇,花椒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了500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25%以上。

如今,花椒已成为江津的一张产业名片。

“我区已先后研发出保鲜花椒、微囊花椒粉、鲜花椒油、花椒籽油、花椒精、花椒芳香精油、花椒麻精、花椒调味液等20多个产品。”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津区通过拓展流通市场,不仅在先锋镇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还在双福国际农贸城成立花椒交易中心。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构建了庞大的营销网络体系。

目前,江津区已经形成了花椒选种育苗、矮化丰产、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成套技术体系,还形成了育苗、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成套技术体系和完整产业链条的支持下,当地已形成53万亩花椒种植规模。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