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石小邪 年内搬新家
你知道重庆唯一的汉晋时期有翼神兽是什么样的吗?被考古专家们抢救回来的这只“神兽”现今又藏身何处?
昨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这只珍贵的神兽一直都在人们身边,它从博物馆开馆至今,就‘栖息’在馆外的草坪上。”
高183厘米,宽70厘米,通长289厘米的神兽,是一尊石雕的辟邪,外观看起来,就像一只带着翅膀的老虎。它还有一个萌萌哒的昵称——“石小邪”。
为了让这只珍贵的石辟邪得到更好地保护,文物修复专家们对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整体修复后,还将为它就地修建一个专门的“新家”。如今,“石小邪”的新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18年前在忠县被发现
“石小邪”是18年前,在重庆忠县乌杨镇将军村被发现的。时光荏苒,如今“脸”都看不清的“石小邪”该如何修复?
2021年9月底,三峡博物馆再次启动了石辟邪的修复工作。
文物修复专家们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并对文物病害相关信息和样品进行检测。检查报告显示,“石小邪”本体石材出现了多处酥粉、裂缝、空鼓、孔洞和覆盖物等病害。
这些“病情”,都被修复专家们逐一记录在了“石小邪”的“病历”之中。于是,极有针对性的修复工作开始了。
针对裂缝,专家们采用了裂缝灌浆加固法。
文物修复专家们用注射器或者灌浆机,反复几次注射,直到环氧树脂浆液填满裂缝。等浆液基本固化后,修复专家们再用被人们俗称为“虫胶”的环氧树脂胶泥填补注浆孔。
“拯救天鹅颈”修复方案被放弃
而针对“石小邪”皮肤表面泛碱,风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专家们给“石小邪”穿上了特制的“毛裤”。
文物修复专家表示,穿“毛裤”的过程,就是脱盐的过程,主要治疗“石小邪”的酥粉症、空鼓等问题。
整个“治疗”过程就是将“发泡”完成的纸浆,均匀的敷在“石小邪”被感染的“皮肤”之上,等纸浆完全干燥后,再用竹刀将其剥离下来,然后再贴无酸纸片脱盐。
除此之外,对照三维模型和修复前的照片,修复专家们发现,“石小邪”的尾巴存在残缺。
但因为缺乏确切依据,对“石小邪”残缺的尾部,专家们通过数据论证后,最终放弃了之前制定的“拯救天鹅颈”修复方案。
“就像人们不会对维纳斯的断臂进行修复一样,这不是对文物的不尊重,反而是对文物最大的尊重。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修复完成的石辟邪,不会因为如今不负责任的臆断,而对后代造成不该有的误会。”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石小邪”新家独具匠心
修复完成的“石小邪”该如何保护呢?
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能让更多人近距离欣赏这珍贵的文物,同时又能减少户外风雨对“石小邪”的伤害,博物馆准备为它就地修建一座保护设施。
从设计方案来看,“石小邪”的“新家”独具匠心。
一方面,方案里设计了一面极具艺术感的镜墙,这样“石小邪”就可以在侧面形成映像,目的是还原石辟邪最初成双排布的景观。
另一方面,方案还在“新家”入口处设计了镂空的乌杨汉阙形象,既反映了两件汉代文物当年出土地相隔不远的记载,又让博物馆内外相依相伴的石质文物,在汉晋历史文化的呈现上相得益彰。
据悉,目前,“石小邪”的“新家”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并计划在今年内让“石小邪”能够乔迁新居。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相关阅读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十大镇馆之宝
1.乌杨汉阙
年代:汉魏。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石质装饰建筑,也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汉阙。
2.“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
年代:距今200万年。它的发现将人类起源的年代向前推进了30万年左右。
3.青铜鸟形尊
年代:战国。出土于巴人贵族墓地涪陵小田溪。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4.偏将军金质印章
年代:西汉。专家考证这极可能是三国时驻扎在重庆的赵子龙手下一名副将所用的将军印。
5.唐寅临摹韩熙载夜宴图卷
年代:明代。《韩熙载夜宴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唐寅临摹此图,使人物形象更显浓艳华丽,观者能通过韩熙载的眼神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
6.青铜三羊尊
年代:商。出土于巫山大昌镇大宁河畔,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
7.何朝宗制观音像
年代:明。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该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手法细腻,线条流畅。
8.江竹筠烈士遗书
年代:1949年8月。信中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
9.青铜虎钮錞于
年代:战国晚期。该虎钮錞于有“錞于王”之誉,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
10.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年代:东汉。碑文反映了三峡地区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