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湖畔安“新家”!两江协同创新区第二批10家科研院所入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通讯员 赵鹏)随着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及联合产业孵化基地基本建成,5月7日上午,两江新区向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10家科研院所交付钥匙。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打造10大研发平台 拟构建全世界观测距离最远的雷达
把最美的地方留给创新、创业。
在湖光山色、如诗如画的明月湖畔,两江新区除了为此次入驻的10家科研院所提供办公室、实验室等常规场所外,还提供了科技展厅、高校科研区、酒店式公寓、科创小镇、能源中心等建筑,建立开放活跃的知识型工作社区及共享协调的功能服务体系。
记者在现场看到,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已基本建成,办公室、实验室正陆续搬迁至崭新的科创空间。
“北京理工大学将一如既往支持重庆创新中心发展,投入更多优质资源,携手重庆市、两江新区继续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砥砺前行,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理事长、主任龙腾表示。
据了解,在过去一年中,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围绕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与大数据、新材料五大领域,自建了10个先进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目前,这些平台已全部建成运营,陆续开展各项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工作。
以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为例,该项目拟构建全世界观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高分辨率观测近地小行星、类地行星及其卫星、月球和地月空间航天器等深空域目标,满足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地月空间态势感知、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国家重大需求,并用于类地行星、近地小行星及地月系统演化等前沿科技创新研究。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引育机制,做好办公、实验室的搬迁和建设工作,力争快速形成科研实验能力,重点打造公共实验平台,积极谋划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建设,提升创新中心科技研发能力和保障。
重庆交大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敏捷绿色长航时无人机已成功首飞 未来打造立体式智能交通
距离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不远处,联合产业孵化基地已基本建成,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绿航院”)已正式入驻该基地,所有办公室、实验室等场地搬迁工作已经完成,科研人员也已在新的创新空间展开工作。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介绍,自成立以来,绿航院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李应红院士、欧阳明高院士、郭万林院士、赵天寿院士、张卫红院士等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研发人才20余人,成功获批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绿色航空能源动力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孵化了重庆绿航佳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产业化公司,加速推进绿色航空产业布局。
绿航院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全复材小型无人机低成本快速制造,还成功推出了混合动力复合翼敏捷无人飞行器、蜂群无人机快速制造技术、3D打印转子发动机技术及新型扣式电池研发等10余项科技成果,其研发水平、效率及转化成效等在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其中,敏捷绿色长航时无人机已成功首飞,在气动、结构及航电等多个方向,均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教授,绿航院首席专家李应红表示,下一步绿航院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重庆产业发展,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以氢动力、电动、油电混动等新的能源动力作为基础,以应急救援作为切入点,打造立体式的智能交通。“重庆的特点是山多、桥多,尤其是在应急救援等方面,无人机可以运送急救物资、突发疾病的病人等,相比传统交通工具,可以更快送达。“李应红介绍。
此外,从国家重大需求角度,绿航院将依托有关航空动力的国家实验室,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比如直升机传动系统存在的缸磨擦,这类问题在国内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新能源动力的根本是能源的储存和利用,所以接下来我们还将重点瞄准氢能的储存和利用,集中院士智力资源进行科研攻关,实现以科研支撑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李应红院士表示。
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解决一批难点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介绍,近两年来,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重庆市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创新”的“三创新”体系,承担了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解决了一系列难点问题,依靠两江新区的优势孵化了本地企业6家。
截至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已招引科研人才106人,博士以上学位多达80人。依托这批创新人才,该研究院开发的角位移传感器精度检测平台、常温常态准超导碳导线项目等核心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均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该研究院将继续加强人才团队引育,加速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力争建成集高水平技术攻关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全球化科技资源对接于一体的高端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争取在空间光通信、先进制造、光电仪器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更大突破,形成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两江协同创新区
今年有六大产创融合重点研发方向
活动现场,两江新区明月湖协同创新馆正式启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结合地形高差,平接广场层主要为综合展厅、发布厅、智慧园区指挥大厅等展用结合功能。展厅集合了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摩方精密等成果展示。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的分体式飞行汽车,这是一款具有陆地行驶能力以及空中飞行能力的“全域化、智能化、分布式”集成装备。最大载重可达160KG,空中续航时间30分钟,最高飞行高度可达1000米。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的生物制造及生物3D打印技术与装备,展示了再生医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另一款5G+高精度工业AI视觉检测协作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可见光、红光、蓝光、X射线等对离散制造产品质量进行快速自动检测,识别精度可达99.9%。
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斐还代表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布了2022年六大产创融合重点研发方向,分别是基于智能网联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新型储能材料及储能材料检测中心、基于微纳增材制造技术的超精密医疗器械、国产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材料表征实验服务平台和钛合金轻质材料。
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板块,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城多园”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正坚持“科创+产业”发展道路,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瞄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向。目前,已集聚研发机构42家、院士团队14个、创新人才1700余名,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40余项,孵化企业70余家,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