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重庆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力量,继续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6-19

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苏畅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我们石柱有首民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真巧,总书记来的那会儿,雨刚停,阳光就照在我家院坝上。总书记走了那么远的路专门来看我们,真是太亲切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的马培清老人向记者讲述起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乡的场景,脸上也喜洋洋的。

2019年4月,换乘了三种交通工具,习近平总书记辗转来到中益乡,进学校、入农户、到田间地头。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绵绵厚望,念念在心;漫漫前路,豁然开朗。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庆动态识别的190.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书写了山乡巨变的人间奇迹。

重庆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力量,继续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中益乡旧貌换新颜

“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既然政策这么好,更要努力向前跑”……在山清水秀、鸟叫虫鸣的中益乡,不时可以看到一幅幅这样的宣传标语。

“这几年,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自豪地说。

中益乡小学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益乡的第一站,如今,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校园里,标准的塑胶跑道、整洁的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里书声琅琅;食堂扩建成了两层小楼,营养午餐是标准的四菜一汤。学校新来了5名从城区过来支教交流的老师和4名西南大学的志愿者,开设了泥塑、合唱、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寓教于乐。

和中益乡小学一起发生改变的,还有当地的基础设施:乡里新修、改扩建公路100多公里,交通畅通率达100%,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日子越过越美。

前段时间,华溪村金溪组脱贫户谭登周的连心小店挂牌营业了。这间小店是他用柴房入股,由村集体投资改造而成。村集体引进企业制作酸渣肉、油团子粑粑、腊肉等当地特色美食,通过小店销售后,谭登周、企业和村集体按5∶4∶1的比例分红,老谭一家又多了一笔收入。

老党员马培清家闲置的阁楼被改造成了“初心书屋”。马培清的儿媳妇谭明兰是书屋管理员,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手工。小儿子陈朋学了木工手艺活,现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同时还管护了5亩返包的黄精。吃穿不愁的马婆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把总书记对乡亲们的关心讲给游客听。

中益乡的黄精产业已发展了1200亩,一条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作为全乡主打产业之一的中蜂,也已发展了8000多群,延伸成集蜜蜂养殖、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文化和蜜蜂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和研学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中益乡形成了集干部培训、考察团建、党性教育和思政研学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去年,中益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75元,同比增长8.9%,集体经济收入180余万元。

巴渝大地迈进全面小康

跳出中益,视野放得再开些,巴渝大地已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昔日“千面坡、万道梁,满山都是土坯房”的贫困地区,如今“条条新路盘山梁、通组到户宽又畅,产业基地务工忙、户户住上安稳房”。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之后,我市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

当年5月,市委召开五届六次全会,出台155条工作措施,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工作思路、具体抓手和脱贫成果。

同年7月,重庆在石柱召开所有市领导参加的脱贫攻坚现场会议,重点研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其中,“两不愁”重点是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就业转移,开展消费扶贫,稳定增加收入;而“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则是重点聚焦薄弱环节,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

住房保障方面,“十三五”时期25.2万贫困群众实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惠及群众上百万人,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

医疗保障方面,重庆建立起“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的多重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保障方面,先后出台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对城乡低保和特困学生免收高中教材费,为非寄宿贫困生免费提供午餐,健全困难学生资助兜底保障机制等。

……

青砖白墙,两层小楼,彭水县岩东乡卫生院屵山分院是村民张国凤心中“自家的医院”。如今,8名医生、4名护士常驻,让“屵山屵山,看病翻山”成了历史。

一家人住在河沟旁的小平房,水电不愁;屋外是齐整的菜地,山坡上扑腾着成群的鸡鸭鹅——在好政策的帮助下,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脱贫户张定美一家的日子红火了起来。

下足“绣花”功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回望这份沉甸甸的脱贫“成绩单”,每道题都揭示了“重庆答案”。

用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总动员令。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然而,脱贫地区尤其是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更需用千钧之力,扎实稳住脱贫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不愁三保障”仍是重中之重。重庆提前谋划,从2020年4月至今,先后发布《建立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对精准画像、补齐短板、消除风险等做出周全安排。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各级干部行动起来,“扶上马、送一程”,脱贫群众的后顾之忧没了,干劲更足了。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脱贫户倪代清,家里两个小孩要上高中,开销增大。村干部发现后立即牵线搭桥,让老倪拜师学会了泥水匠技术,一年能挣十几万元,供娃读书绰绰有余。

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二社脱贫户罗仕勇,去年突发脑溢血,让原本就缺少劳力的这个家陷入困境。关键时刻政府伸出援手,把他享受的政策进行了升级,每月领到的兜底保障费用从400多元增加到千元出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更广泛的层面,如何以乡村振兴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继续拓展脱贫攻坚成效?

重庆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政策上,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区县、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机构上,市乡村振兴局成立后,37个涉农区县及万盛经开区均设立乡村振兴工作机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帮扶机制等平稳衔接;投入上,落实市级以上衔接补助资金54.2亿元,较上年增长7.2%,14个脱贫区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2亿元;机制上,建立起“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的帮扶矩阵,聚焦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等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核”措施推行后,重庆乡村振兴绘出新景。

基本盘更稳——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18.56亿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创13年来粮食产量新高;生猪产能提前半年恢复到2017年正常年份水平,蔬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产业链更长——将产业振兴重点转向提质增效,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感更足——不断优化农业科技供给,大力实施种业振兴工程,高标准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加快建设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区域性畜禽基因库。

乡愁味更浓——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开,实现整体提升转变。同时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力巩固维护“四清四无”禁捕成果。

动力源更活——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达2234个,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13.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7.1亿元,355万名农民当上股东。

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乡村振兴,最高境界是城乡融合。刚刚闭幕的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庆已汇聚更强大力量,阔步迈上新征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2022-06-19 06:58:52 来源:

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苏畅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我们石柱有首民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真巧,总书记来的那会儿,雨刚停,阳光就照在我家院坝上。总书记走了那么远的路专门来看我们,真是太亲切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的马培清老人向记者讲述起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乡的场景,脸上也喜洋洋的。

2019年4月,换乘了三种交通工具,习近平总书记辗转来到中益乡,进学校、入农户、到田间地头。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绵绵厚望,念念在心;漫漫前路,豁然开朗。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庆动态识别的190.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书写了山乡巨变的人间奇迹。

重庆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力量,继续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中益乡旧貌换新颜

“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既然政策这么好,更要努力向前跑”……在山清水秀、鸟叫虫鸣的中益乡,不时可以看到一幅幅这样的宣传标语。

“这几年,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自豪地说。

中益乡小学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益乡的第一站,如今,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校园里,标准的塑胶跑道、整洁的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里书声琅琅;食堂扩建成了两层小楼,营养午餐是标准的四菜一汤。学校新来了5名从城区过来支教交流的老师和4名西南大学的志愿者,开设了泥塑、合唱、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寓教于乐。

和中益乡小学一起发生改变的,还有当地的基础设施:乡里新修、改扩建公路100多公里,交通畅通率达100%,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日子越过越美。

前段时间,华溪村金溪组脱贫户谭登周的连心小店挂牌营业了。这间小店是他用柴房入股,由村集体投资改造而成。村集体引进企业制作酸渣肉、油团子粑粑、腊肉等当地特色美食,通过小店销售后,谭登周、企业和村集体按5∶4∶1的比例分红,老谭一家又多了一笔收入。

老党员马培清家闲置的阁楼被改造成了“初心书屋”。马培清的儿媳妇谭明兰是书屋管理员,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手工。小儿子陈朋学了木工手艺活,现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同时还管护了5亩返包的黄精。吃穿不愁的马婆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把总书记对乡亲们的关心讲给游客听。

中益乡的黄精产业已发展了1200亩,一条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作为全乡主打产业之一的中蜂,也已发展了8000多群,延伸成集蜜蜂养殖、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文化和蜜蜂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和研学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中益乡形成了集干部培训、考察团建、党性教育和思政研学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去年,中益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75元,同比增长8.9%,集体经济收入180余万元。

巴渝大地迈进全面小康

跳出中益,视野放得再开些,巴渝大地已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昔日“千面坡、万道梁,满山都是土坯房”的贫困地区,如今“条条新路盘山梁、通组到户宽又畅,产业基地务工忙、户户住上安稳房”。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之后,我市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

当年5月,市委召开五届六次全会,出台155条工作措施,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工作思路、具体抓手和脱贫成果。

同年7月,重庆在石柱召开所有市领导参加的脱贫攻坚现场会议,重点研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其中,“两不愁”重点是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就业转移,开展消费扶贫,稳定增加收入;而“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则是重点聚焦薄弱环节,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

住房保障方面,“十三五”时期25.2万贫困群众实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惠及群众上百万人,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

医疗保障方面,重庆建立起“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的多重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保障方面,先后出台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对城乡低保和特困学生免收高中教材费,为非寄宿贫困生免费提供午餐,健全困难学生资助兜底保障机制等。

……

青砖白墙,两层小楼,彭水县岩东乡卫生院屵山分院是村民张国凤心中“自家的医院”。如今,8名医生、4名护士常驻,让“屵山屵山,看病翻山”成了历史。

一家人住在河沟旁的小平房,水电不愁;屋外是齐整的菜地,山坡上扑腾着成群的鸡鸭鹅——在好政策的帮助下,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脱贫户张定美一家的日子红火了起来。

下足“绣花”功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回望这份沉甸甸的脱贫“成绩单”,每道题都揭示了“重庆答案”。

用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总动员令。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然而,脱贫地区尤其是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更需用千钧之力,扎实稳住脱贫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不愁三保障”仍是重中之重。重庆提前谋划,从2020年4月至今,先后发布《建立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对精准画像、补齐短板、消除风险等做出周全安排。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各级干部行动起来,“扶上马、送一程”,脱贫群众的后顾之忧没了,干劲更足了。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脱贫户倪代清,家里两个小孩要上高中,开销增大。村干部发现后立即牵线搭桥,让老倪拜师学会了泥水匠技术,一年能挣十几万元,供娃读书绰绰有余。

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二社脱贫户罗仕勇,去年突发脑溢血,让原本就缺少劳力的这个家陷入困境。关键时刻政府伸出援手,把他享受的政策进行了升级,每月领到的兜底保障费用从400多元增加到千元出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更广泛的层面,如何以乡村振兴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继续拓展脱贫攻坚成效?

重庆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政策上,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区县、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机构上,市乡村振兴局成立后,37个涉农区县及万盛经开区均设立乡村振兴工作机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帮扶机制等平稳衔接;投入上,落实市级以上衔接补助资金54.2亿元,较上年增长7.2%,14个脱贫区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2亿元;机制上,建立起“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的帮扶矩阵,聚焦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等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核”措施推行后,重庆乡村振兴绘出新景。

基本盘更稳——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18.56亿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创13年来粮食产量新高;生猪产能提前半年恢复到2017年正常年份水平,蔬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产业链更长——将产业振兴重点转向提质增效,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感更足——不断优化农业科技供给,大力实施种业振兴工程,高标准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加快建设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区域性畜禽基因库。

乡愁味更浓——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开,实现整体提升转变。同时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力巩固维护“四清四无”禁捕成果。

动力源更活——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达2234个,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13.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7.1亿元,355万名农民当上股东。

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乡村振兴,最高境界是城乡融合。刚刚闭幕的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庆已汇聚更强大力量,阔步迈上新征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