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促进双城经济圈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提速建设轨道上的经济圈。推动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有利于加速打造高效率高水平的“轨道上的经济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加快促进双城经济圈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6-27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提速建设轨道上的经济圈。推动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有利于加速打造高效率高水平的“轨道上的经济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要持续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高铁枢纽站分布格局,合理引入社会资本,跨部门协同治理,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优化分布格局,提高“站城融合”水平。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发达地区的枢纽站城融合惠及面,促使站城融合水平的结构趋于扁平化。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发展的公平性,又能提高效率,为欠发达地区资源对接大市场提供便利,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铁站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优化欠发达城市的高速铁路与高铁枢纽站建设布局,统筹对成渝地区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层、分类布局。这既是增进低收入者福祉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水平、发展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

因城施策,推动“站城融合”差异化发展。依据高铁枢纽所在城市的客站功能、规模,结合成渝地区特点,统筹财力支撑和发展需要制定机动灵活的对策。成都市、重庆主城都市区资金充足、综合实力较强,在高铁枢纽站规划阶段要主动争取,着力打造一批高显示度的项目载体,带动以TOD为主要消费形态的商业服务业发展,实现功能互补化、土地使用集约化、站内接驳与消费衔接无缝化。成渝地区二三线城市要积极提出干预与合作,尽量争取高铁线路在此地设站点,争取本地利益最大化。要以“捷运化、信息化”为目标,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建设,探索一体化运营机制,高质量打造枢纽“零距离”立体换乘体系。成渝地区四五线及以下的城市往往处于被动规划的地位,要积极配合铁总、发改委、建设方等主体,最大程度为枢纽站建设提供政策、人才、后勤等便利,推动枢纽尽早完工和投入使用,以求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促进人力、原材料等要素跨地区流动,为双城经济圈发展注入新动力。

合理引入社会资本,促进站城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TOD模式将枢纽站的人流高峰迅速有效地就地转变为丰富客流,为第三产业创造了优厚的客源条件,可大力促进其发展。但这种开发模式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高铁枢纽“站城融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融资状况,增强盈利能力和“造血”功能,这仅依靠国铁集团与地方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双城经济圈内各地政府还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融资手段。一是铁路最高层面可向国家申请发行债券或筹措发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二是铁路企业可引进有实力的合作伙伴,铁路方面负责规划设计、用地等工作并通过政府部门审批,合作方负责提供资金、咨询等支持。三是铁路非运输企业小规模的物业开发可采取灵活方式引进合作方资金,还可预付租金筹措建设资金。双城经济圈内各地政府要灵活把握市场机制,设计好多方投资收益平衡方案,合理规划商业业态,实现客流导向的站城产融合。

跨部门协同治理,构建“站城融合”利益共同体。“站城融合”建设项目规模大、投资高、周期长,投资和收益分配方式等问题往往涉及跨部门协同治理,包含对铁路建设方与运营方、地方政府、意向开发商、社区公众等主体的综合考量,强化高效协同,建立综合开发跨部门、跨区域的纵横联动、协同治理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要以协同发展原则对高铁枢纽站体系进行分类规划、建设和治理,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在此过程中各交通部门要统筹考虑各交通方式互联互通,以高铁枢纽站的高效衔接、点线匹配为基础,促进联程联运、功能融合,推动具备条件的枢纽站信息互联、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向鹏成 作者系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本文为市社科联规划项目:2021ZDSC08成果)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加快促进双城经济圈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2-06-27 05:37:22 来源: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提速建设轨道上的经济圈。推动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有利于加速打造高效率高水平的“轨道上的经济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要持续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高铁枢纽站分布格局,合理引入社会资本,跨部门协同治理,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枢纽“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优化分布格局,提高“站城融合”水平。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发达地区的枢纽站城融合惠及面,促使站城融合水平的结构趋于扁平化。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发展的公平性,又能提高效率,为欠发达地区资源对接大市场提供便利,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铁站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优化欠发达城市的高速铁路与高铁枢纽站建设布局,统筹对成渝地区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层、分类布局。这既是增进低收入者福祉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水平、发展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

因城施策,推动“站城融合”差异化发展。依据高铁枢纽所在城市的客站功能、规模,结合成渝地区特点,统筹财力支撑和发展需要制定机动灵活的对策。成都市、重庆主城都市区资金充足、综合实力较强,在高铁枢纽站规划阶段要主动争取,着力打造一批高显示度的项目载体,带动以TOD为主要消费形态的商业服务业发展,实现功能互补化、土地使用集约化、站内接驳与消费衔接无缝化。成渝地区二三线城市要积极提出干预与合作,尽量争取高铁线路在此地设站点,争取本地利益最大化。要以“捷运化、信息化”为目标,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多种运输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建设,探索一体化运营机制,高质量打造枢纽“零距离”立体换乘体系。成渝地区四五线及以下的城市往往处于被动规划的地位,要积极配合铁总、发改委、建设方等主体,最大程度为枢纽站建设提供政策、人才、后勤等便利,推动枢纽尽早完工和投入使用,以求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促进人力、原材料等要素跨地区流动,为双城经济圈发展注入新动力。

合理引入社会资本,促进站城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TOD模式将枢纽站的人流高峰迅速有效地就地转变为丰富客流,为第三产业创造了优厚的客源条件,可大力促进其发展。但这种开发模式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高铁枢纽“站城融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融资状况,增强盈利能力和“造血”功能,这仅依靠国铁集团与地方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双城经济圈内各地政府还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融资手段。一是铁路最高层面可向国家申请发行债券或筹措发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二是铁路企业可引进有实力的合作伙伴,铁路方面负责规划设计、用地等工作并通过政府部门审批,合作方负责提供资金、咨询等支持。三是铁路非运输企业小规模的物业开发可采取灵活方式引进合作方资金,还可预付租金筹措建设资金。双城经济圈内各地政府要灵活把握市场机制,设计好多方投资收益平衡方案,合理规划商业业态,实现客流导向的站城产融合。

跨部门协同治理,构建“站城融合”利益共同体。“站城融合”建设项目规模大、投资高、周期长,投资和收益分配方式等问题往往涉及跨部门协同治理,包含对铁路建设方与运营方、地方政府、意向开发商、社区公众等主体的综合考量,强化高效协同,建立综合开发跨部门、跨区域的纵横联动、协同治理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要以协同发展原则对高铁枢纽站体系进行分类规划、建设和治理,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在此过程中各交通部门要统筹考虑各交通方式互联互通,以高铁枢纽站的高效衔接、点线匹配为基础,促进联程联运、功能融合,推动具备条件的枢纽站信息互联、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向鹏成 作者系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本文为市社科联规划项目:2021ZDSC08成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