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
近日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

着力推进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7-07

近日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成渝两地携手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相互依托、相互借力,建设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必将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成渝两地该如何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重庆日报专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编者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朱涛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 王济光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 胡雯

携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重庆日报:该怎样聚焦成渝两地优势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王济光:协同打造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是要增强全产业链优势,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一要共同打造中国制造业重要增长极。联合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含汽车)两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殊消费品、新材料、大健康三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汽摩、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整合发展。二要共同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天府新区和两江新区为重点,共同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力争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一批新产业项目。协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现文旅资源、精品文旅线路和公共文旅服务共享互通,共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三要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坚持全产业链打造、集群化发展,共同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粮油、生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鲜食加工兼备的特色蔬菜为主的三大保供产业带,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领先西部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胡雯:成渝地区应共同聚焦制造业、数字产业、金融、物流、农业等重点领域,把产业协同发展的各项实施方案细化为切切实实的“施工图”,扎实推动重点优势产业“补链筑群、提质提能”,携手聚力引入世界一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链主企业为主导、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广泛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为基底的全产业链区域优势,打造“拆不散、带不走”的产业集群。应共同聚焦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推动链主企业、公共平台、投资基金、领军人才等关键创新要素和节点融合共生,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建立畅通高效的科技创新和转化体系,推动“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提能升级,构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前瞻性布局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新赛道”领域。应共同聚焦开放平台与开放机制的构建,整合两地铁、公、水、空等资源,联合推进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对外的物流通道辐射能级。

聚力强化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

重庆日报:该如何协同强化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发展局面?

王济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要共同加强优势产业合作和整合。用好两地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和安排现代产业规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配套服务一体化建设等事项的协同方案。推动两地区县、开发区、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等建立多层次专项合作机制,探索沟通协调机制,共同谋划和推进重大产业合作项目。二要共同设计重大产业政策协同和协调。按照国家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加强重点功能平台建设,联合出台重大产业政策,加大对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三要共同强化优势领域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以毗邻地区合作促进全域协调发展,携手谋划打造一批高水平合作示范区,推动两地在企业迁移、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适时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共建互惠产业项目,并根据项目的使用、受惠情况协商确定各方出资比例和权益分配。

胡雯:成渝地区应依据各自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空间高效集聚和错位发展,加强两地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共同编制“产业禀赋和产业发展地图”“重点优势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全景图”,协同开展“补链”“延链”“强链”产业协作,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应进一步增强成都、重庆集聚集成高端要素的能力,通过加快培育具有投资决策权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延伸链条配套协作招引,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组建产业链联盟、实行链长制等方式,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高能级生态圈。应加快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协作的政策联通、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区域规则共建、资质互认、信用互信、信息共享、监管共治、模式共推等创新改革,形成互联互通的要素流动和企业发展市场。

合力提升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能级

重庆日报:该如何强化协同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能级?

王济光: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内在动能。一要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实施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合力打造“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二要加快壮大产业科技创新主体。推进两地在优势产业领域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串联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突出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创新性引领支撑,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掌握独门绝技的“配套专家”。三要共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争取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共建成渝科创走廊。

胡雯:优渥的创新生态,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成渝地区应共同勾勒关联度较高的区域优势产业链全景、梳理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库,以产业链技术短板为导向部署创新链,明确各细分领域细分环节的关键技术、核心人才、前沿机构及知名企业,精准引育整合资源、补齐建强延长产业创新链。应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核能等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核心技术孵育原始创新,抢先布局、联合攻关,力争在具有基础的领域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实现科技创新与应用场景贯通互联。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要素,整合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开放性平台,深化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经营”的双向离岸“柔性引才”模式;全面梳理成渝地区科创比较优势,联合争取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落地,为创新要素资源汇聚提供源头支撑。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着力推进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

2022-07-07 09:21:55 来源:

近日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成渝两地携手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相互依托、相互借力,建设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必将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成渝两地该如何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重庆日报专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编者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朱涛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 王济光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 胡雯

携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重庆日报:该怎样聚焦成渝两地优势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王济光:协同打造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是要增强全产业链优势,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一要共同打造中国制造业重要增长极。联合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含汽车)两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殊消费品、新材料、大健康三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汽摩、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整合发展。二要共同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天府新区和两江新区为重点,共同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力争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一批新产业项目。协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现文旅资源、精品文旅线路和公共文旅服务共享互通,共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三要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坚持全产业链打造、集群化发展,共同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粮油、生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鲜食加工兼备的特色蔬菜为主的三大保供产业带,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领先西部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胡雯:成渝地区应共同聚焦制造业、数字产业、金融、物流、农业等重点领域,把产业协同发展的各项实施方案细化为切切实实的“施工图”,扎实推动重点优势产业“补链筑群、提质提能”,携手聚力引入世界一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链主企业为主导、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广泛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为基底的全产业链区域优势,打造“拆不散、带不走”的产业集群。应共同聚焦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推动链主企业、公共平台、投资基金、领军人才等关键创新要素和节点融合共生,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建立畅通高效的科技创新和转化体系,推动“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提能升级,构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前瞻性布局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新赛道”领域。应共同聚焦开放平台与开放机制的构建,整合两地铁、公、水、空等资源,联合推进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对外的物流通道辐射能级。

聚力强化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

重庆日报:该如何协同强化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发展局面?

王济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要共同加强优势产业合作和整合。用好两地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和安排现代产业规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配套服务一体化建设等事项的协同方案。推动两地区县、开发区、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等建立多层次专项合作机制,探索沟通协调机制,共同谋划和推进重大产业合作项目。二要共同设计重大产业政策协同和协调。按照国家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加强重点功能平台建设,联合出台重大产业政策,加大对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三要共同强化优势领域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以毗邻地区合作促进全域协调发展,携手谋划打造一批高水平合作示范区,推动两地在企业迁移、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适时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共建互惠产业项目,并根据项目的使用、受惠情况协商确定各方出资比例和权益分配。

胡雯:成渝地区应依据各自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空间高效集聚和错位发展,加强两地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共同编制“产业禀赋和产业发展地图”“重点优势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全景图”,协同开展“补链”“延链”“强链”产业协作,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应进一步增强成都、重庆集聚集成高端要素的能力,通过加快培育具有投资决策权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延伸链条配套协作招引,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组建产业链联盟、实行链长制等方式,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高能级生态圈。应加快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协作的政策联通、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区域规则共建、资质互认、信用互信、信息共享、监管共治、模式共推等创新改革,形成互联互通的要素流动和企业发展市场。

合力提升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能级

重庆日报:该如何强化协同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能级?

王济光: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内在动能。一要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实施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合力打造“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二要加快壮大产业科技创新主体。推进两地在优势产业领域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串联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突出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创新性引领支撑,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掌握独门绝技的“配套专家”。三要共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争取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共建成渝科创走廊。

胡雯:优渥的创新生态,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成渝地区应共同勾勒关联度较高的区域优势产业链全景、梳理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库,以产业链技术短板为导向部署创新链,明确各细分领域细分环节的关键技术、核心人才、前沿机构及知名企业,精准引育整合资源、补齐建强延长产业创新链。应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核能等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核心技术孵育原始创新,抢先布局、联合攻关,力争在具有基础的领域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实现科技创新与应用场景贯通互联。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要素,整合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开放性平台,深化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经营”的双向离岸“柔性引才”模式;全面梳理成渝地区科创比较优势,联合争取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落地,为创新要素资源汇聚提供源头支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