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都市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持续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和安全保障功能
核心提示
7月15日召开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持续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强化就业优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持续增强安全保障功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社区管理服务,抓实安全稳定工作,完善防灾救灾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城都市区在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重庆日报记者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客重报圆桌会畅谈发展思路。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张凌漪 郭晓静 夏元
访谈嘉宾: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黄政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谢礼国
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代小红
以高质量教育为主城都市区发展增值赋能
黄政介绍,近年来,市教委全力促进主城都市区教育融合发展、全域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主城都市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持续扩大。2021年,主城都市区新增公办幼儿园44所,在园幼儿占比达55.96%,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2.14%。积极探索一体化办学模式,主城都市区基础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占比超80%。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两江新区入选教育部全国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主城都市区立项建设13个课程创新基地、14个校本教研基地。
二是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围绕主城都市区产业布局,集中优势力量建设市级示范性校企联盟(职教集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主城都市区重点产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到86%以上。
三是高等教育支撑科技创新优势凸显。对接主城都市区功能定位,支持市属本科高校开展分校区建设,加快建设重庆中医药学院、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院。27个高校科技创新项目进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项目库。大力实施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培育计划,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
下一步,市教委将紧扣“主城都市区是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力军”要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进科技、教育、城市融合,以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全面赋能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提升,书写好教育发展新篇章。
一是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助推高品质生活宜居区构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按主城都市区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情况完善优化中小学设施,推动优质教育设施从中心城区向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支点城市和桥头堡城市延伸,全力确保2022年主城都市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98%以上,为主城都市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高质量基础教育保障。
二是加快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助推产业升级引领区形成。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主城都市区职业院校布局,建好西部职教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成渝地区职业教育紧密联动、同频共振,为主城都市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地、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主动融入主城都市区建设。坚持共建、互促、双赢,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与大学城科技、教育、城市融合发展,让科学城与大学城相互赋能、一起精彩。大力实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计划,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引进更多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渝联合办学,鼓励支持本科高校举办附属中小学。大力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建设一批省部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推动更多高校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强化原始创新和协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努力建设“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美好城市
谢礼国表示,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在主城都市区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加速城市管理同城化发展;深化改革、增添动能,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我市立足主城都市区统筹市域协同、城乡协同,抓实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两件“关键小事”,生活垃圾覆盖率达99.45%、连续三年保持西部第一,城市公厕总量达到9700余座、入选全国“十大厕所数字化城市”和“十大司机如厕友好城市”。
我市还以中心城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带动主城都市区科学、生态、节俭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划定现状绿线和永久保护绿地,科学审慎加强占绿移树审批,新增绿化面积238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用好城市美学、城市哲学,打造15条山城绿道、116个山城花境,建设83个街头绿地“小氧吧”,完成16个坡坎崖绿化美化和162个绿化补缺提质项目。
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局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努力建设“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美好城市,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加速同城化发展为目标,提升城市管理整体水平。深化“马路办公”,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管理标准同城化、考核评价一体化、互动交流常态化,带动提升城市管理整体水平。聚焦公共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风险治理,不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二是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为契机,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市域协同、城乡协同,健全“区域协同、资源化利用”的环卫设施体系和互联互通的供水体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小微停车场等民生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发展能级。
三是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开展科学、生态、节俭园林绿化。坚持敬畏自然、敬畏历史、敬畏生态,注重功能为先、科学绿化,通过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方式修复城市绿地系统。坚持全龄友好理念,构建“山城公园”体系,让城市环境更宜居、更生态。
四是以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驱动,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市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做到信息互联互通、调度上下贯通,构建“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城市智管新格局,确保“及时发现问题、精准处置问题、联动治理顽疾”。
聚焦“数字经济”“智慧名城”双向发力
代小红表示,助力主城都市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持续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近一年来,主城都市区在数字经济建设及数字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如下六个亮点——
加力产业协作,数字产业增势强劲。去年全市大数据、数字内容、软件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带动主城都市区数字产业增加值增长27%,占全市数字产业比重升至94.8%,预计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将增长10%以上。
加力融合发展,产业转型提质增效。通过培育数字经济“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促进主城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累计推动10.5万户企业上云,实施47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126个智能工厂和733个数字化车间。
加力共建共享,智慧城市纵深推进。在主城都市区推广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汇聚共享“市-区-街道-社区-网格-物业-楼栋”七级数据182类6亿条,形成了“社区一张表”“老马带小马”等多个应用场景;建成智能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实现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示范区数据互联互通;“渝康码”新增场所码、核酸检测二维码、医保电子凭证功能;“渝快融”助企融资超过439亿元。
加力数据赋能,数据“聚通用”持续提升。通过实施《重庆市数据条例》,开展“数据普查”,实现数据共享10288类、开放5472类,均居全国前列;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引入数据服务商75家、上线数据产品200款。
加力基础支撑,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注册量达到100.3亿。
加力协同发展,成渝数字经济合作扎实起步。获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打通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成渝专线,建成5G基站13.9万个,推动川渝公共数据平台跨区联通,实现5460类数据跨省共享,311项公共服务互通互认,“川渝通办”平均每天办件2万件。
接下来,全市大数据局系统将聚焦“数字经济”“智慧名城”双向发力,持续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为主城都市区赋能添彩,具体包括——
推动数字产业分工协同,通过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优化完善“一核两极多点”数字产业布局,形成人工智能、数字内容等一批数字产业集群。
推动智慧城市共建共用,提速建设融跨平台,迭代升级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智能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优化完善“渝康码”“渝快融”“渝快政”。
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细化《重庆市数据条例》配套制度,探索形成数据“三权”制度,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共享,优先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健等数据向社会开放。
推动数字设施互联互通,建成并完善成渝枢纽节点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升级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加快推进先进计算、5G、物联网等新基建。
推动成渝“双城”联动联建,以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双城”为主载体,聚焦数字产业、数据要素等领域,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