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小故事显大担当 “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举行 来听听新闻背后的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吴礼霜)昨(28)日,“喜迎党的二十大·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举行。重庆五大片区赛晋级选手共计 20 人展开激烈角逐。

深挖重庆历史文化故事、记录交通环保等一线工作、扎根农村为百姓解决矛盾纠纷……比赛现场,选手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小人物也有大感动
开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熊威讲述了他曾采访的八旬老人王汝保10多年前带领村民修建悬崖天渠的故事,“战天斗地280多天,村民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之上,‘啃’出了一条7600多米长的金霞大堰渠。作为村支书的王汝保,爬悬崖、打炮眼、埋炸药,最后在悬崖上引爆炸药后,他的耳朵再也听不见了。”

这次采访让熊威看到了一位老人无畏生死绝壁开渠的奉献。“做记者的这些年,我一直奔跑在乡村、行走在田坎,认识了许多可爱可敬的人,我希望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些振奋人心的瞬间,让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熊威说。

大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玮讲述了大足石刻义务文保员罗均时父子、周耀德夫妇的故事,“罗均时守护佛祖岩石刻32年,哪怕被查出癌症,依然没有停下来休息。2020年,罗均时因病去世,儿子罗开洪接替了父亲的班,成了‘守二代’。75岁的周耀德夫妇,一个守斗碗寨,一个守家,35年从未间断。”
张玮说,看到他们对守护石刻矢志不渝的态度,也让她再次坚定新闻记者是她一生热爱的事业。去年,她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我在乡村守国宝》,片子在学习强国刊播,义务文保员这个群体第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收获了更多关注。

小事也是大事
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只要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就是大事。华龙网记者聂思维分享了她身为一名记者,如何做好“民意桥”的故事。此前,网友在重庆问政平台发帖反映,两江新区金开大道没有过街天桥和过街斑马线而影响出行。关注到此事后,她通过蹲守、调查、采访,迅速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后来不仅修建了人行天桥,还同步配套红绿灯、斑马线,市民的诉求得到了解决。

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高晓燕曾遇到过一个被白血病折磨的困难家庭。“采访结束后,我流着泪写下了报道《妈妈我一定要活下去》。”令她没想到的是,报道第二天,时任区长便作出批示,要全力帮助小东健一家渡过难关,社会各界也通过稿件发起了一场爱的接力。不到一周时间,40多万元的手术费便超额凑齐,小东健顺利手术。高晓燕说,她正是用手中的笔,诉说着生命的奇迹,传递着属于时代的力量。
比赛历时4小时结束,最终,开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熊威、大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玮荣获一等奖;重庆日报记者赵迎昭、江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月姮、重庆交通广播电台记者李陈果荣获二等奖;城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余舟、华龙网记者聂思维等5人荣获三等奖;熊威、张玮、高晓燕推荐进入全国比赛。

聂思维表示,参加此次比赛坚定了她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信心,她也因此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接下来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多了解群众们关心的问题,同时践行好‘四力’,深入一线,把记者‘民意桥’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聂思维说。
“此次参赛收获很大,我认识了很多其他领域的记者,看到了他们深入基层,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挖掘新线索的经历。这给我带来很大启发。”赵迎昭表示,今后,他将更多地走向基层,产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