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访桥头看变化
记者 邹密 栗园园 实习生 张永霖
7月28日,时隔一年多,记者再次来到全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
路过桥头村时,记者惊喜地发现当初那个刚起步的“冇名堂”民宿,已变成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去年,驻乡驻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到来让我坚定了发展信心,开始专心经营这个民宿。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很正确!”民宿主人刘书琴带着记者参观装修升级后的民宿,笑着说如今节假日这里已“一房难求”。
为提高接待能力,刘书琴把民宿周边5家农户的闲置农房也流转过来,准备开一家“旧时光”民宿。今年国庆节,这家民宿就将开业。
三张“图”与一湖水
在建的具有地中海风情的商业一条街、土家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瓦屋部落”、新发展的热门露营产业、四川美院艺术写生基地……
此次采访期间,记者发现,桥头镇各大文旅项目正如骄阳般热烈推进。除了蓬勃发展的民宿产业,各类旅游业态也在加速构建,旅游产业链日趋完善。这个原本冷清、“灰扑扑”的乡镇,一下子“亮”了起来。
“变化的关键,在于我们画好了一张‘蓝图’,即和石柱县党委、政府共同修改完善的桥头镇乡村振兴规划。”在近40℃的高温下,驻乡工作队副队长叶林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
事实上,早在成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前,桥头镇就被石柱县划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当时,县里还邀请国内一知名机构给桥头镇做了一份规划。
“我们称其为规划的1.0版本,里面提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方向没问题,但内容太空泛,落地性差。”叶林说。
工作队入驻后,用了近两周时间,跑遍了全镇所有村社,摸清了“家底”——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大寨坎土司遗址……桥头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让队员们眼前一亮。
“加上这里已发展的万亩脆红李、1700亩翠冠梨等水果,产业也有一定基础,确实适合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叶林说。
但在具体实施层面,1.0版的规划却不够接地气。例如,规划曾提出在桥头村打造“果园+”项目,“但是你看,桥头村是藤子沟水库后靠移民聚居地,良田都被淹没,如今土地零散,根本不适宜发展果业!”叶林说。
规划路径的不清晰,让返乡创业的刘书琴心里也没底。
去年5月,桥头村第一书记张力第一次见到刘书琴时,后者已简单把房子收拾好了。曾在浙江先后涉足电商和民宿产业的她,计划在桥头开一家民宿。这也是当时桥头镇唯一一家准备开办的民宿。
“我想走研学路线,但村里似乎没有打造配套产业、景观的计划,我也不敢进一步行动。”刘书琴对张力说。
正在刘书琴犹豫徘徊之际,工作队正紧锣密鼓对乡村振兴规划进行升级。
结合已掌握的情况,工作队与镇里的干部多次与石柱县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研讨至深夜,对规划提出了不少修改和完善意见。6月,以“千年桥头 水韵果乡”为定位的2.0版规划出炉,规划按照资源禀赋,将全镇7个村划分为湿地康养、综合服务、耕读田园3个组团,发展全域旅游。
新规划的出台,让刘书琴看到了方向,迅速行动起来。去年记者到访时,“冇名堂”民宿周边的景观营造就已陆续启动。
“但后来我们发觉这个版本也有不足,所有项目分散在7个村,像撒胡椒面,没得重点。”叶林说,三组团的布局解决了发展路径问题,但资源却不够聚焦。经过反复研判,去年末,规划再次升级,在三组团布局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藤子沟水库这“一湖水”做文章。
这样一来,桥头村发展民宿用以接待游客的思路就越发明晰,这也促使刘书琴流转周边闲置农房开办“旧时光”民宿。如今,这些农房内部已被统一改造、装饰,换上了崭新的床品、用具,开业在即。
一张“邀请函”与一批产业
桥头振兴,需要大量人才,一个刘书琴远远不够。
为广泛招贤纳士,去年底,桥头镇迈出第二步:面向石柱县广发“邀请函”,召开人才引进会。
“过去桥头发展水平较低,根本就在于人才缺乏。”叶林坦言,对内,干部队伍“老化”,惰性大,理念不新,发展思路不清晰;对外,各类人才不足,村民干事创业缺乏带头人。
因此,工作队入驻后,开展了每月一次的“乡村振兴大家谈”活动,让干部们都上台发言,并随机抽问,“这能让大家的脑壳动起来,思考问题。”叶林解释说。
解决外部人才问题,靠的则是引进。
去年底,为响应“万企兴万村”的倡议,深耕旅游业多年的袁权参加了桥头镇的人才引进会。“桥头镇谋发展的劲头很大,镇干部曾主动上门来找我交流。”袁权说。
会后的实地考察中,袁权更加满意:“桥头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是周边乡镇中最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比较厚重。”
这次考察,让袁权决定留下来创业。今年起,他不仅在长沙村流转了湖畔农房开办民宿,还接手了民宿所在的一条街,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
盛夏时节走进这条风情商业街,只见楼房被刷上了浅浅的蓝、白、绿色,仿佛穿越到地中海小镇,颇具文艺范。
街道对面是碧波荡漾的藤子沟水库,湖边古朴的农房、错落的梯田、牛群漫步的绿色滩涂,望之则是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乡村旅游不是单做一个民宿项目就行,要依托资源禀赋构造旅游产业链。”袁权说。
因此,在湖畔的山坡草坪上,袁权还引入了喜马拉雅户外露营品牌,建起了时下正火热的露营基地。
虽然基地还没正式营业,但记者进村当天的傍晚时分,就看到已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随着夜色渐浓,基地里灯光璀璨,播放着劲爆的流行音乐,大家在草坪上唱歌、烧烤、聊天、看星星,好不惬意。
随着政府的大力引进,如今越来越多人才纷纷涌入桥头。
去年底,福建商人庄志昌在桥头开办了渝星服装厂。在政府牵线下,工厂与周边学校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生产校服、医护服装等制服,吸纳5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石柱本土电商“达人”向学明则在瓦屋村开设了电商服务中心。通过“远山结亲”模式,向学明与当地农户签订了农业“订单”,帮助农产品销售。
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辣妹子”谭建兰到桥头种李子,餐饮企业“陶然居”进桥头开餐饮店,川美的艺术家来桥头写生……各类人才的涌入,让桥头镇的业态不断得到丰富、拓展。
两个机制与一群村民
规划的愿景要成为现实,除了人才在前面带路,村民也得快步跟上。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为了当地发展,老百姓的参与度很重要。”叶林说,工作队服务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好的理念、产业在桥头生根延续,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大家普遍认为,要调动村民积极性,让他们有乡村振兴“主人翁”意识,建立利益联结是有效方式。
在瓦屋村的“瓦屋部落”,依山坡而上,一批餐饮、民宿项目正加紧建设。在火热的施工现场,村民向建伟热情地领记者参观他正在改建的老屋。
只见他和邻居联排的农房已被打通,房屋结构重新加固。“我们这一排要改成餐饮店,我参与了改建,每天有100多元工钱。”向建伟笑呵呵地说,这里的人大都搬到了山下,老房子基本没人居住,都流转给村里建文旅项目,每平方米可获得固定分红5元,“每户最少也能分500元以上。”
向建伟心里还有一笔长远账:项目正式运营后,每年还有效益分红,自己也能就近务工。“比外出打工强,收入有保障,还能照顾家庭。”
在利益联结机制激励下,桥头镇已有50余户村民拿出闲置房屋,参与民宿等产业发展,与产业业主结成利益共同体。
除了利益联结机制,还有积分激励机制。
在瓦屋村,第一书记胡杰提道:“前两天下雨,一个涵洞被堵了,有几个村民主动去清理,然后跑来给我们说,要求我们去核实后给他们加分。”
村民积极性明显提高,正是“积分超市”升级带来的。
在桥头村村委会一楼,几排货架上堆满了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旁边墙上“乡村振兴积分银行”几个绿色大字十分醒目。
“去年,我们将原有的‘积分超市’升级为‘积分银行’,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物品,还增加了金融贷款、健康体检、征兵名额优先等功能,为全市首创!”叶林介绍。
这一创新,让积分与群众生活的关联度更强。
“我去年就利用在村上做清扫垃圾、清理河道等公益活动获取的高积分,申请了一笔5万元贷款。”在桥头村,村民向丽华说,去年她打算开设农村题材短视频号,正是通过的积分贷款购买了相关设备。如今夫妻俩每天研究怎么让视频更受欢迎,忙得不亦乐乎。
而民宿建设资金短缺时,刘书琴也曾用积分贷到29万元,并享受到利率优惠。
“积分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非常大,我们接下来还将在积分功能上继续探索。”叶林介绍,目前他们已考虑将积分与集体分红、荣誉表彰等紧密挂钩,把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与积分考核相结合、互动推进,进一步凝聚人心,形成乡村振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