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为王!重庆城市更新升级版这样打造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日前,《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发布,明确要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其中,“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的表述尤为引人关注。

功能为王!重庆城市更新升级版这样打造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8-14

两江观察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

日前,《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发布,明确要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其中,“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的表述尤为引人关注。

从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功能名片,到“力争各区打造一个以上重点功能片区”,再到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生活功能打造宜居之城,重庆的城市建设发展“升级版”呼之欲出。

重庆如何以功能提升来推动整座城市的有机更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卢峰接受两江观察采访时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重庆“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产业布局、交通条件和山水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大都市。

产业为“骨”

重庆是产业重镇,产业功能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计划》提出,要从创新能力、产业聚集、产业布局三个方面着力,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卢峰解读说,重庆以工业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同时肩负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功能,还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等产业功能。

“制造大市”的城市底色是偏“硬”的。卢峰认为,如何把重庆的制造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业优势,将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关键。

为什么这样说呢?卢峰解释,从国内外现代都市的发展看,正从外向拓展向内涵优化更新的方向转型。例如北京、上海以及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都通过产业转移、提档升级等方式,将城市的存量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城市底色由“硬”转“软”,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盘子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对重庆来说,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产业功能,不仅是城市更新提升的重要内容,也将为城市品质提升和发展能级注入新动能。

例如,在中心城区,要强核提能级,集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国际交往等高端功能,在全市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再如,要落实各类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布局,做好各类园区规划,明确产业导向,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项目集中、集群、立体和协调布局;还有,要完善产业配套,推动重点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就老旧城区因产业转移导致的城市功能变化,卢峰建议,要盘活这些不可多得的城市存量资源,抓住“双碳”新机遇,用好重庆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等优势,实施产业功能转型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立城市供需交易平台,将存量资源与市场相结合,让新需求与新功能相融合;再如,各区可在数字化平台上定期发布闲置楼宇信息,帮助企业和个人对接,从而催生新的业态。

交通为“脉”

便利快捷的交通,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动脉”。

到2025年,全市高铁通车及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1200公里,主城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1000公里,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达到7000公里、山城步道达到900公里……《计划》提出的这一系列目标,为重庆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鉴于重庆特殊的地理地貌和组团式城市布局,卢峰认为,重庆以交通为“脉”展开城市更新提升行动,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与铁路“进城”的大势相适应。要统筹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高铁、市域铁路“进城”,不仅能改善交通状况,还对高铁站附近产业的提升有明显好处,有利于突破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和产业瓶颈。例如,北京的城市副中心线和上海的金山铁路,都是特大或超大城市的创新通勤交通方式,比地铁进城要快很多,对城市集约化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公交和地铁的无缝连接。要持续推动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步行等换乘接驳,提升轨道交通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性。

交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密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还要进一步提高“公交与公交”“地铁与地铁”“公交与地铁”之间的换乘效率。国外很多大城市,诸如纽约、巴黎,受地上地下空间的限制,无法拓展更多线路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换乘效率来实现通行效率的提升。

线路设计和城市功能的契合。城市交通设计要和城市规划进行统一考虑。例如,重庆有一个产业园区,早晚高峰交通情况较差,环线在此区间常常拥挤不堪。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减少单一功能区域设计,将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

山水为“底”

山水是重庆的城市底色。在城市更新提升的过程中,重庆要用好独特的山水资源禀赋,发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生态功能,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城市发展的“福利”。

为此,《计划》提出,要构建重点城市功能片区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功能支撑、优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价值,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两江四岸”是重庆最具魅力的独特资源。卢峰认为,近年来,重庆将“两江四岸”作为城市功能“展演”的大平台,例如长嘉汇、广阳岛等城市功能新名片,九龙坡滨江带及万州滨江带等,都成为山水之城提升生态功能的“样板间”。

下一步怎样做得更好,卢峰提出了三条建议——

继续提高可通达性。与广州、上海等沿江城市相比,重庆江滨的消落带较大,高差成为可达性的阻碍之一。要使人们能从城市核心区快速、便捷地抵达江边,更容易感受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可以加强步行通道建设,缩小距离感。例如,重庆规划展览馆新馆的跨越式设计,可以让市民直接亲水,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提高资源利用率。重庆要立足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重庆不仅要把绿水青山变成直接的文旅资源,还要把生态资源以及碳金融平台作为新的发展方向,让未来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规范新区水岸开发。新区的开发要重视山水地貌格局的保留,不能大填大挖,要强调约束作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功能为王!重庆城市更新升级版这样打造

2022-08-14 07:06:49 来源:

两江观察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

日前,《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发布,明确要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其中,“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的表述尤为引人关注。

从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功能名片,到“力争各区打造一个以上重点功能片区”,再到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生活功能打造宜居之城,重庆的城市建设发展“升级版”呼之欲出。

重庆如何以功能提升来推动整座城市的有机更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卢峰接受两江观察采访时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重庆“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产业布局、交通条件和山水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大都市。

产业为“骨”

重庆是产业重镇,产业功能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计划》提出,要从创新能力、产业聚集、产业布局三个方面着力,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卢峰解读说,重庆以工业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同时肩负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功能,还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等产业功能。

“制造大市”的城市底色是偏“硬”的。卢峰认为,如何把重庆的制造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业优势,将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关键。

为什么这样说呢?卢峰解释,从国内外现代都市的发展看,正从外向拓展向内涵优化更新的方向转型。例如北京、上海以及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都通过产业转移、提档升级等方式,将城市的存量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城市底色由“硬”转“软”,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盘子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对重庆来说,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产业功能,不仅是城市更新提升的重要内容,也将为城市品质提升和发展能级注入新动能。

例如,在中心城区,要强核提能级,集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国际交往等高端功能,在全市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再如,要落实各类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布局,做好各类园区规划,明确产业导向,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项目集中、集群、立体和协调布局;还有,要完善产业配套,推动重点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就老旧城区因产业转移导致的城市功能变化,卢峰建议,要盘活这些不可多得的城市存量资源,抓住“双碳”新机遇,用好重庆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等优势,实施产业功能转型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立城市供需交易平台,将存量资源与市场相结合,让新需求与新功能相融合;再如,各区可在数字化平台上定期发布闲置楼宇信息,帮助企业和个人对接,从而催生新的业态。

交通为“脉”

便利快捷的交通,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动脉”。

到2025年,全市高铁通车及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1200公里,主城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1000公里,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达到7000公里、山城步道达到900公里……《计划》提出的这一系列目标,为重庆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鉴于重庆特殊的地理地貌和组团式城市布局,卢峰认为,重庆以交通为“脉”展开城市更新提升行动,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与铁路“进城”的大势相适应。要统筹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高铁、市域铁路“进城”,不仅能改善交通状况,还对高铁站附近产业的提升有明显好处,有利于突破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和产业瓶颈。例如,北京的城市副中心线和上海的金山铁路,都是特大或超大城市的创新通勤交通方式,比地铁进城要快很多,对城市集约化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公交和地铁的无缝连接。要持续推动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步行等换乘接驳,提升轨道交通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性。

交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密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还要进一步提高“公交与公交”“地铁与地铁”“公交与地铁”之间的换乘效率。国外很多大城市,诸如纽约、巴黎,受地上地下空间的限制,无法拓展更多线路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换乘效率来实现通行效率的提升。

线路设计和城市功能的契合。城市交通设计要和城市规划进行统一考虑。例如,重庆有一个产业园区,早晚高峰交通情况较差,环线在此区间常常拥挤不堪。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减少单一功能区域设计,将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

山水为“底”

山水是重庆的城市底色。在城市更新提升的过程中,重庆要用好独特的山水资源禀赋,发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生态功能,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城市发展的“福利”。

为此,《计划》提出,要构建重点城市功能片区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功能支撑、优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价值,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两江四岸”是重庆最具魅力的独特资源。卢峰认为,近年来,重庆将“两江四岸”作为城市功能“展演”的大平台,例如长嘉汇、广阳岛等城市功能新名片,九龙坡滨江带及万州滨江带等,都成为山水之城提升生态功能的“样板间”。

下一步怎样做得更好,卢峰提出了三条建议——

继续提高可通达性。与广州、上海等沿江城市相比,重庆江滨的消落带较大,高差成为可达性的阻碍之一。要使人们能从城市核心区快速、便捷地抵达江边,更容易感受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可以加强步行通道建设,缩小距离感。例如,重庆规划展览馆新馆的跨越式设计,可以让市民直接亲水,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提高资源利用率。重庆要立足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重庆不仅要把绿水青山变成直接的文旅资源,还要把生态资源以及碳金融平台作为新的发展方向,让未来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规范新区水岸开发。新区的开发要重视山水地貌格局的保留,不能大填大挖,要强调约束作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