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8月15日傍晚,家住缙云山下的北碚市民王成勇带着女儿来到缙云山黛湖旁散步。漫步在生态步道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父女二人心旷神怡。

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8-18

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桑瑶佳

11

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游客在欣赏风景。(资料图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8月15日傍晚,家住缙云山下的北碚市民王成勇带着女儿来到缙云山黛湖旁散步。漫步在生态步道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父女二人心旷神怡。

“放暑假后,我几乎每天都带女儿来散步。”王成勇说,虽然暑热难当,但清晨和傍晚,黛湖边仍有丝丝凉意。最关键的是,这里生态优美,景色宜人。

生态,是黛湖的关键词,也是重庆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重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让“城市肺叶”更清新,“市民花园”更美丽

“不用出主城区就能在山上露营,当个重庆人真是很惬意。”回忆起7月下旬在渝北区云龟山露营的经历,市民李芳芳显得心满意足。

城在山中,是重庆的特点之一。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纵贯重庆中心城区南北,被称为“四山”,云龟山正是明月山的一部分。而由于重庆中心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保护“四山”,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好作为“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四山”,2019年7月,重庆出台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全市相关部门和区政府(管委会)围绕“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形象定位,开展“四山”本底调查清理,推动“四山”违法建设整治,实施一批“四山”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在缙云山,经过护山理水,曾经被分割为多个鱼塘的雨鸣涧重新流淌出活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同时,雨鸣涧区域还复绿4600平方米。巴茅草、狼尾草、黄金菊等本土植物茂盛生长,野趣盎然。760米的步道环绕在山涧周围,市民可以漫步山中,聆听水声潺潺。

在中梁山,连片的废弃矿坑经过生态修复后,“变身”为总面积700余亩的樱花园、三角梅园、杜鹃梅花园、茶花茶梅园等六大主题花园,成为市民踏青赏花好去处,节假日游客量每天近万人次。

“这已经不是当年被挖得乱七八糟的中梁山了!”退休货车司机张勇军回忆说,曾经的中梁山采矿机器轰鸣,灰尘满天。如今,公园中鸟语花香,周围居民都喜欢来休闲、谈天。

在铜锣山,停止采矿后遗留的若干积水矿坑和裸露岩壁,通过栽种固土、净水的植物等近自然方式得到生态修复。如今,环境越来越好,一对鸳鸯还在铜锣山矿山公园的矿坑湖中安了家,并繁衍出一个鸳鸯家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样要落实到‘四山’保护之中。”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曾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文旅集团准备进驻铜锣山矿山公园,打造矿山悬崖酒店、矿坑水上项目等。但矿坑水体是天然形成的,生态相对脆弱。为了保护生态,渝北区果断叫停该项目。

在明月山,江北区复盛、鱼嘴、五宝3个镇的1400多套农房于过去两年多完成了管网改造。通过垃圾中转站、管网和生态湿地消纳处理垃圾和污水,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民用闲置农房开起了特色民宿。

同处明月山的巴南区二圣镇,依靠优美的生态环境,围绕特色饮品定心茶发展出品茶、采茶、炒茶等体验项目,每年游客络绎不绝。

为方便市民亲近“四山”,重庆还开展了“四山”地区交通提升规划。根据各段山脉的地形特征和功能点分布,结合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了“四山”地区结构性通道;以现有“四山”出入口为基础,规划构建不少于125个出入口;按照“大型集中,小型分散”的原则设置停车场73处,区域途经常规公交线路30余条,车辆240余台。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

实施7项大工程,包括289个子项目

事实上,“四山”保护修复,只是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的一个缩影。

2018年10月,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以下简称:工程试点)获批。试点区域即为“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即:广阳岛,长江、嘉陵江,中心城区西部槽谷、中部宽谷、东部槽谷,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试点?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试点区域位于长江、嘉陵江汇入三峡库区的咽喉部位,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示范性。

但完成试点任务,又绝非易事——位于试点区域内的重庆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约25%的人口,贡献了超过50%的GDP,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人类活动极其频繁。

这意味着重庆在修复受损生态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推进城市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

工程试点包括7项大工程、58项具体工程、289个子项目,总投资达82亿元。实施时间短,任务重,还涉及中心城区9区和多个市级部门。

为高效推进工程试点,重庆各部门、各区县建立了一个整体联动的系统。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印发了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资金和绩效管理暂行办法、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点项目巡查制度等。并同时督促试点各区建立区级项目监管制度。

重庆还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手段,集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将全部项目进度和实地情况汇集到“一张屏”中,搭建起工程试点项目监管展示平台。监管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在线了解项目进度、修复成效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工程试点获“重庆市民最喜欢的十大改革项目”之一,点赞量达130万余次。

2021年,工程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10个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广阳岛和铜锣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的18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最终,工程试点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答卷:通过三年攻坚,共建成216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完成650亩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完成8070公顷土地整治,完成994公顷矿山修复,完成46公顷湿地保护修复,实施营造林55万亩,建设改造雨污管网334公里,建成生态护岸73公里。

如今再回头看试点区域,“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直接惠及近1000万群众。

《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其中优146天,良180天。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表明,重庆工程试点在中心城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开展系统性保护修复,建成了广阳岛、铜锣山等一批群众获得感强、社会效益好的暖心项目,整体提升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质量,良好生态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城市与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划定8个单元,投资55.38亿元

对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修复

重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脚步,还在继续迈进。

7月7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目前首期6亿元资金已到位。

该项目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申报。项目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幅员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包括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6个沿江区县。项目计划总投资55.38亿元,将用3年时间,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与系统修复。

据了解,这个项目共划定8个修复单元,统筹部署9项重大工程,54个子项目。根据项目区生态本底和地形地貌特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分区。

在项目区上游,长江左岸滨江区域以低山地貌为主,主要采用坡耕地农田径流拦截与再利用、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土地平整、低效林改造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改善石漠化状况。

在项目区中游,左岸为宽缓农业区,右岸为山体屏障区,主要采用土地平整、雨污管网改造、林业病虫害防治、生态隔离带建设、库岸整治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增强岸线缓冲功能,提升消落区生态功能。

在项目区下游,以中山地貌为主,长江两侧山体高耸,主要采用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等措施,巩固山体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为何要如此“大手笔”保护三峡库区腹心?

三峡库区总面积5.4万平方公里,长江长度693公里。其中,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占比85.6%,长江长度占比85.9%。在项目区内,长江干流338公里横贯全域,38条一级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共有574条大小河流。

顺江而下,项目区地形从低山向中山过渡,山体屏障森林带状分布,秋沙鸭、红脚隼、红脚锦鸡、白鹤等珍稀孑遗物种众多。沱、岛、半岛、湿地、湾等特色资源丰富。

不仅如此,项目区内还有皇华岛、石宝寨等历史文化遗产,总人口超过480万人。以长江为轴,两侧山脊为界,地势向河谷倾降,沿江宽缓地带农业耕作集中,人口城镇沿江集聚。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交相辉映,历史人文底蕴厚重。区域内人与自然交互作用强烈,亟需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这个项目也是实现三峡库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关键一环。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湖北和重庆已分别在三峡库区库首和库尾实施了国家试点工程。项目区处于中间区段,是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亟需开展一体化保护修复,协同上下游试点成效,确保三峡水库稳定高效发挥功能。

据悉,重庆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针对性解决区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石漠化及消落区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同时进一步降低区域内项目水土流失率,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保障长江干流Ⅱ类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推动项目区水生态安全稳定;提高特色农产品、历史人文资源等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切实增强移民区县群众福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2-08-18 07:02:20 来源:

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桑瑶佳

11

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游客在欣赏风景。(资料图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8月15日傍晚,家住缙云山下的北碚市民王成勇带着女儿来到缙云山黛湖旁散步。漫步在生态步道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父女二人心旷神怡。

“放暑假后,我几乎每天都带女儿来散步。”王成勇说,虽然暑热难当,但清晨和傍晚,黛湖边仍有丝丝凉意。最关键的是,这里生态优美,景色宜人。

生态,是黛湖的关键词,也是重庆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重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让“城市肺叶”更清新,“市民花园”更美丽

“不用出主城区就能在山上露营,当个重庆人真是很惬意。”回忆起7月下旬在渝北区云龟山露营的经历,市民李芳芳显得心满意足。

城在山中,是重庆的特点之一。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纵贯重庆中心城区南北,被称为“四山”,云龟山正是明月山的一部分。而由于重庆中心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保护“四山”,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好作为“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四山”,2019年7月,重庆出台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全市相关部门和区政府(管委会)围绕“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形象定位,开展“四山”本底调查清理,推动“四山”违法建设整治,实施一批“四山”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在缙云山,经过护山理水,曾经被分割为多个鱼塘的雨鸣涧重新流淌出活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同时,雨鸣涧区域还复绿4600平方米。巴茅草、狼尾草、黄金菊等本土植物茂盛生长,野趣盎然。760米的步道环绕在山涧周围,市民可以漫步山中,聆听水声潺潺。

在中梁山,连片的废弃矿坑经过生态修复后,“变身”为总面积700余亩的樱花园、三角梅园、杜鹃梅花园、茶花茶梅园等六大主题花园,成为市民踏青赏花好去处,节假日游客量每天近万人次。

“这已经不是当年被挖得乱七八糟的中梁山了!”退休货车司机张勇军回忆说,曾经的中梁山采矿机器轰鸣,灰尘满天。如今,公园中鸟语花香,周围居民都喜欢来休闲、谈天。

在铜锣山,停止采矿后遗留的若干积水矿坑和裸露岩壁,通过栽种固土、净水的植物等近自然方式得到生态修复。如今,环境越来越好,一对鸳鸯还在铜锣山矿山公园的矿坑湖中安了家,并繁衍出一个鸳鸯家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样要落实到‘四山’保护之中。”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曾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文旅集团准备进驻铜锣山矿山公园,打造矿山悬崖酒店、矿坑水上项目等。但矿坑水体是天然形成的,生态相对脆弱。为了保护生态,渝北区果断叫停该项目。

在明月山,江北区复盛、鱼嘴、五宝3个镇的1400多套农房于过去两年多完成了管网改造。通过垃圾中转站、管网和生态湿地消纳处理垃圾和污水,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民用闲置农房开起了特色民宿。

同处明月山的巴南区二圣镇,依靠优美的生态环境,围绕特色饮品定心茶发展出品茶、采茶、炒茶等体验项目,每年游客络绎不绝。

为方便市民亲近“四山”,重庆还开展了“四山”地区交通提升规划。根据各段山脉的地形特征和功能点分布,结合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了“四山”地区结构性通道;以现有“四山”出入口为基础,规划构建不少于125个出入口;按照“大型集中,小型分散”的原则设置停车场73处,区域途经常规公交线路30余条,车辆240余台。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

实施7项大工程,包括289个子项目

事实上,“四山”保护修复,只是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的一个缩影。

2018年10月,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以下简称:工程试点)获批。试点区域即为“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即:广阳岛,长江、嘉陵江,中心城区西部槽谷、中部宽谷、东部槽谷,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试点?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试点区域位于长江、嘉陵江汇入三峡库区的咽喉部位,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示范性。

但完成试点任务,又绝非易事——位于试点区域内的重庆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约25%的人口,贡献了超过50%的GDP,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人类活动极其频繁。

这意味着重庆在修复受损生态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推进城市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

工程试点包括7项大工程、58项具体工程、289个子项目,总投资达82亿元。实施时间短,任务重,还涉及中心城区9区和多个市级部门。

为高效推进工程试点,重庆各部门、各区县建立了一个整体联动的系统。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印发了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资金和绩效管理暂行办法、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点项目巡查制度等。并同时督促试点各区建立区级项目监管制度。

重庆还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手段,集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将全部项目进度和实地情况汇集到“一张屏”中,搭建起工程试点项目监管展示平台。监管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在线了解项目进度、修复成效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工程试点获“重庆市民最喜欢的十大改革项目”之一,点赞量达130万余次。

2021年,工程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10个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广阳岛和铜锣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的18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最终,工程试点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答卷:通过三年攻坚,共建成216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完成650亩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完成8070公顷土地整治,完成994公顷矿山修复,完成46公顷湿地保护修复,实施营造林55万亩,建设改造雨污管网334公里,建成生态护岸73公里。

如今再回头看试点区域,“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直接惠及近1000万群众。

《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其中优146天,良180天。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表明,重庆工程试点在中心城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开展系统性保护修复,建成了广阳岛、铜锣山等一批群众获得感强、社会效益好的暖心项目,整体提升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质量,良好生态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城市与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划定8个单元,投资55.38亿元

对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修复

重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脚步,还在继续迈进。

7月7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目前首期6亿元资金已到位。

该项目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申报。项目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幅员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包括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6个沿江区县。项目计划总投资55.38亿元,将用3年时间,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与系统修复。

据了解,这个项目共划定8个修复单元,统筹部署9项重大工程,54个子项目。根据项目区生态本底和地形地貌特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分区。

在项目区上游,长江左岸滨江区域以低山地貌为主,主要采用坡耕地农田径流拦截与再利用、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土地平整、低效林改造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改善石漠化状况。

在项目区中游,左岸为宽缓农业区,右岸为山体屏障区,主要采用土地平整、雨污管网改造、林业病虫害防治、生态隔离带建设、库岸整治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增强岸线缓冲功能,提升消落区生态功能。

在项目区下游,以中山地貌为主,长江两侧山体高耸,主要采用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等措施,巩固山体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为何要如此“大手笔”保护三峡库区腹心?

三峡库区总面积5.4万平方公里,长江长度693公里。其中,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占比85.6%,长江长度占比85.9%。在项目区内,长江干流338公里横贯全域,38条一级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共有574条大小河流。

顺江而下,项目区地形从低山向中山过渡,山体屏障森林带状分布,秋沙鸭、红脚隼、红脚锦鸡、白鹤等珍稀孑遗物种众多。沱、岛、半岛、湿地、湾等特色资源丰富。

不仅如此,项目区内还有皇华岛、石宝寨等历史文化遗产,总人口超过480万人。以长江为轴,两侧山脊为界,地势向河谷倾降,沿江宽缓地带农业耕作集中,人口城镇沿江集聚。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交相辉映,历史人文底蕴厚重。区域内人与自然交互作用强烈,亟需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这个项目也是实现三峡库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关键一环。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湖北和重庆已分别在三峡库区库首和库尾实施了国家试点工程。项目区处于中间区段,是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亟需开展一体化保护修复,协同上下游试点成效,确保三峡水库稳定高效发挥功能。

据悉,重庆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针对性解决区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石漠化及消落区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同时进一步降低区域内项目水土流失率,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保障长江干流Ⅱ类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推动项目区水生态安全稳定;提高特色农产品、历史人文资源等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切实增强移民区县群众福祉。

[责任编辑: 杜漩]
精彩视频
关闭